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801中西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休谟的观念
【答案】休模的观念是指被知觉的对象的分类。休谟将经验的一切对象称为“知觉”,被知觉的对象可以分为观念和印象两类。他认为观念和印象的区分是建立在思维和感觉的区别基础上的。印象是我们实际知觉某物时所具有的东西,而观念是我们在某物不在的情况下思考它时所具有的东西。观念有两类:①直接由印象得来的简单观念; ②作为简单观念之结合而且不一定表示各个印象之实际关系的复杂观念。通过把观念的来源归结为印象,体漠把反省印象的来源归结为感觉印象,并取消了洛克的二元论。
2. “白板”说
【答案】“白板”说是指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西方哲学家用它来比喻人类心灵的本来状态像白纸一样没有任何印迹。这个用语最早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中,亚里士多德说,灵魂像一块写字板,虽然它潜在地是可想象的任何东西,但是在它有了思想之前,它实际上什么也不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 ·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学说,指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只有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因此,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
3. 莱布尼茨的同一的不可分辨性
【答案】莱布尼茨的同一的不可分辨性,又称莱布尼茨定律、作置换性原理。其内容是:①对于任何两个对象X 和Y ,如果它们等同,那么,属于X 的一切性质也属于Y ,反之亦然; ②凡适合于一个对象的仟何一件事,也适合于另一个对象。该原理的相反形式是如果适合于一个东西的一个性质不适合于另一个东西一个性质,则这两个东西是小相同的。与这个原理互相关联的另一个原理被称作“小可分辨者的同一性原理”,有时也被当作莱布尼茨定律的组成部分。
4. 启蒙运动
【答案】启蒙运动是18世纪兴起于欧洲的思想解放和历史进步的运动,这场运动以哲学为核心且声势浩大。“启蒙”是用光明驱散黑暗,以理性代替蒙昧的意思。启蒙理性是17世纪的哲学与科学精神的继续,是乐观主义的历史进步观,是现代理性。启蒙主义的纲领就是现代卞义和现代化的纲领。启蒙运动是遍及全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有苏格兰、德国等国的启蒙运动,但法国的启蒙运动最为彻底,影响最大,法国大革命是它的直接结果。法国的启蒙学者可分为以伏尔泰、
卢梭、孟德斯坞为代表的温和论者和以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激进论者。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
二、简答题
5. 简述托马斯·阿奎纳的感觉论。
【答案】托马斯·阿奎纳将感觉分为外感觉和内感觉,认为内感觉是通过对外感觉获得的关于事物印象进行再认识。他坚持亚里士多德主张“我们的认识开始于感觉”的观点,并认为人的认识是从感觉上升到理智的过程。
(1)外感觉
外感觉有五种,包括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和嗅觉。五种外感觉中,托马斯·阿奎纳认为触觉是最一般、最基本的外感觉。因为触觉可直接与可感事物接触,不像其他的外感觉需要依赖中介事物。按照他的观点,外感觉接受的是可感事物的印象。
(2)内感觉
内感觉包括想象、辨别、通感和记忆,其中想象在内感觉中最为重要,它为理智提供了原始材料。
①想象是对感觉的印象进行初步的抽象,然后将印象中的可感性质与可感质料进行分离,或者在分离之后再重新组合,从而产生新的印象。
②通感是对外感觉的综合,即将从不同感官得来的不同印象综合成一个统一的印象。
③辨别是将所感知的对象与自身联系起来,然后对其进行评定。
④记忆是把外感觉和内感觉中的印象储存起来,可以在心灵中随时再现。
(3)感觉的意义
托马斯·阿奎纳认为“有感觉才有理解”,感觉是人类知识的基础,即“理智之中没有不被感觉先行知道的东西”。
6. 简述智者的方法。
【答案】智者常用的方法是论辩术和雄辩术。
(1)论辩术
智者通过不恰当的区分,混淆概念,提出不适当的定义以及制造矛盾的方式进行论辩。论辩术主要通过对话实行,通过一层层的带有暗示或者限制回答力式的提问,智者最终诱使对力一接受自己的观点,尽管这些观点是明显荒谬的。智者的论辩术带有逻辑推理意味。
(2)雄辩术
智者的雄辩术是滥用修辞的手段。这种方法诉诸大概、可能,通过对人的情感和信念施加作用,而不是通过明确的逻辑推理来说服对方。
(3)智者的方法与辩证法的比较
智者的方法与辩证法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辩证法是在思索一般概念和个别事例关系;
智者只是在表面上思索概念与事物的关系。智者即便达到一个正确的结论,也只是表面上的推论。辩证法的任务正是审查这种推论,因为它是与原因相关的悖谬。
7. 如何理解巴门尼德的存在与思想是同一的思想。
【答案】“存在与思想是同一的”是巴门尼德的重要论题。
(1)“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
巴门尼德区分了两条道路,肯定了真理道路的正确性。
①“真理之路”: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这是确信的途径,与真理同行;
②“意见之路”:不是的东西必然不是,这条则根本不可能,因为“非存在你不认识,也说不出”。
(2)存在与思想的同一性
①存在的内涵
巴门尼德的“存在”来源于希腊语中的“是”(be ),既可用作系动词,起表述作用,又可以单独使用,表示事物的存在。他说“不是的东西必然不是”,是指非“是”者是不能被表述和思想的。
②存在与思想
当巴门尼德在自然中寻求不变的本原时,发现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真正不变的是“存在”,他集中讨论了存在与思想的关系,认为存在是思想的对象。
a. 思想的对象只能是存在,不能是非存在;
b. 存在也只能由思想把握,靠感觉是无能为力的。
由此,巴门尼德提出了著名的哲学命题:“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即在感性认识中小可能确立知识与对象的同一性,唯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这一点。这个命题是对概念性认识的本质的第一次规定,后被简化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3)评述
巴门尼德混淆了“是”的两种功能,作为思想对象的“是”者之“是”和表达思想内容的“是”,把它们等同起来。但巴门尼德哲学是希腊哲学的转折点,对西方哲学具有深远意义。他关于两条道路的划分,确定了后来西方哲学所关注的基本方向; 他关于“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的命题确定了理论思维或思辨思维的基本形式。
8. 简述恩培多克勒的同类相知原则。
【答案】(1)含义
同类相知原则认为事物与事物相似,因此,对一种事物的感觉与这种事物相似,这一原则设定了认识的内容与认识的对象的符合论。
(2)提出
恩培多克勒提出“同类相知”说是因为感觉的产生依赖于流射物与感官通道之间的符合关系,他是第一个明确表达这一原则的人。他认为我们是“用气来见神圣的气,用火来看昏暗的火,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