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厦门大学哲学系803中西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黑格尔的反思
【答案】黑格尔的反思是指反复思考直接呈现在心灵中的事物,并产生关于它的思想。反思从直接给予的事物开始,再发现事物背后本质的和有意义的东西。反思涉及思维的思维。心灵根据同一性、差别、非矛盾和充足理由的原理来反思事物的本质。他认为,反思是局部的,只提供关于对立面的知识,而非本源的知识,它仍然保持规定的孤立有效性,而固执在对立中。反思是知性思维通往理性思维的桥梁,它不同于思辨,思辨是整体的,能提示对立的根本统一。
2. 普罗提诺的“流溢”
【答案】普罗提诺的“流溢”是指“太一”生成其他本体的过程。“流溢”并不是主动的创造,因为创造是一种外求的活动,而“太一”却是完满自足的,它既不追求仟何东西,也不具有任何东西,更不需要仟何东西。这些流溢出来的东西便生成其他本体,也可以说流溢是善的自然流淌。普罗提诺说,物满自溢,这个道理甚至连无生命的事物也要遵从。另外,流溢是无损于自身的生成,正如太阳放射出光芒无损于自身的光辉一样。
3. 康德的自在之物
【答案】康德的“自在之物”是贯穿于整个康德哲学的基本概念。自在之物的内涵是:①客观存在着的物。它作为我们感觉经验的来源,是存在于我们以外的物:②超感性的理念它作为理性的先验理念,是我们永远追求而又不能认识的思维存在体。他认为先验理念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总原因和总根据。它不是时空中的对象,因而不能被认识。它是存在于思想中的纯粹观念。先验理念有上帝、世界、灵魂三个; ③伦理学中的理想目标。它作为实践理性的主体,在实践上力图实现而又一直不能实现的理想目标,即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规定的先天准则。这就是最高的、无条件的至善,是幸福与道德的统一。
4. 黑格尔的扬弃
【答案】黑格尔的扬弃是否定之否定,即辩证的否定,也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扬弃包含三个环节:①否定; ②在否定中对有价值的东西的保留; ③向更高的阶段的过渡。通过扬弃,前一阶段中积极的方面保留下来,外在的形式被克服了并且发展为新的阶段。他认为一事物被它的对立面台定,两者都失去了直接性,但作为环节被更高的整体所保留。它对原初事物的否定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有所改变和提高,同样它自身也在进行下一次的扬弃。
二、简答题
5. 简述库萨的尼古拉所说的哲学是有学问的无知。
【答案】尼古拉认为,哲学是有学问的无知。
(1)无限的无限
尼古拉认为,人们对每一项的探讨都是把不确定的对象拿来与一个预先认定为确定的对象进行比较,进而对这个不确定的对象作出判断。因此,每项探讨都是比较性的。无限的无限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是因为它超出任何的比较之外,而且人类的理性是小可能知道物质事物的精确组合情况。因此,对于无限的无限,我们不会有任何准确的知识。
(2)有学问的无知
我们心中的自然求知欲是有目的的,它的直接对象就是我们自己的无知。我们若能完全实现这一求知欲,就会获得有学问的无知。即便是对于最热烈的求知者来说,最有益的事情也莫过于事实上精通他自己所特有的那种无知,因为绝对真理是小能为我们所知的。所以说,一个人对自己的无知认识得越清楚,他的学间就越大。尼古拉由此提出哲学是有学问的无知。
6.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学说。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是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一个标准。
(1)德性及其原则
亚里士多德说:“德性是牵涉到选择时的一种性格状况,一种适中,一种相对于我们而言的适中,它为一种合理原则所规定,这就是那些具有实践智慧的人用来规定德性的原则。”这里的适中,是指既不太多也不太少的东西。它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是相同的,而是对不同的人是不同的标准。这种适中不是按算数比例上的适中,相对于我们而言的适中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由实践智慧规定。
(2)德性的标准和对立面
①德性的标准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一种技艺都要避免过多或不足而去寻求适中,而美德比任何技艺都要更精确、更好,所以美德一定存在以适中为目的的性质。因此,他把“中道”作为德性的标准。
②德行的对立面
a. 德性的对立面是两个极端:“过分”和“不足”。过分是“主动的恶”,不足是“被动的恶”。 b. 虽然,德性是相对于两个邪恶的极端而言的“中道”,但相对于各种不同程度的恶而言,德性本身也是一个极端的善。
c. 德性与“主动的恶”和“被动的恶”的区别不是程度的区别,德性不是程度上的适中,而是与一切邪恶相分离的善。
d. “中道”表示德性的特质和独一无二的品格。亚里士多德曾引用一句诗:“人们行善只有一途,作恶的道路却有多条。”形象地说明了“中道”标准的唯一性和邪恶程度的多样性。
(3)美德与恶行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是过度和不足这两种恶行之问的中道。它既是一种中道,又是由于在主
动与被动这两个方面,恶行不是做得小够,就是做得过分。而美德则发现并选取了中道。因此,就其实质以及表达其本质的定义而言,美德是一种中道,而就其为最好的、应当的而言,它是一个极端。
由于中道不是程度上的适中,各种邪恶情感和行为是没有中道的,即程度适中的邪恶仍是邪恶。如通奸、盗窃、谋杀,这些活动本身就具有恶的性质,不是由于他们的过分或不足才是恶。
7. 简述康德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批判。
【答案】(1)康德对上帝必然存在的理论证明的分类
康德认为“理性神学”的主要目的是证明上帝存在,他把上帝必然存在的理论证明分为: ①物理学一神学证明,从具体经验出发,从系列的链条上升到一个外在的最高原因;
②宇宙论证明,强调从关于个别存在的经验上升到必然存在的原因;
③本体论证明,只从对“上帝”的概念分析得出“上帝存在”的结论。康德认为本体论证明是其他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的基础。
(2)康德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批判
康德通过指出“是者”与“存在”的两种用法来批判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按照本体论证明分析,它得出的结论是“上帝是一个是者”,而不是“上帝存在”。“是”及其分词形式只能是一个系词,它不表示存在。康德从两方面说明了系词“是”与“存在”的区别:
①“是’不是真正谓词,它不是加诸在事物概念之上的概念。“上帝是一个是者”是一个分析命题,并没有给“上帝”概念增加任何新的内容;
②“存在”是表示事物样式的范畴,对于某物存在进行的判断是综合判断,需要经验才能把事物概念与“存在”范畴连接起来;
③系词的作用是在思想之中连接主词和谓词,无论这种联系是否存在。那么,从上帝的“是者”是不能推出“上帝存在”的结论。物理一神学证明中的最高原因以及宇宙论证明中的必然存在者事实上是“是者”,而不是实际的存在者。
8. 如何理解巴门尼德的存在与思想是同一的思想。
【答案】“存在与思想是同一的”是巴门尼德的重要论题。
(1)“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
巴门尼德区分了两条道路,肯定了真理道路的正确性。
①“真理之路”: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这是确信的途径,与真理同行;
②“意见之路”:不是的东西必然不是,这条则根本不可能,因为“非存在你不认识,也说不出”。
(2)存在与思想的同一性
①存在的内涵
巴门尼德的“存在”来源于希腊语中的“是”(be ),既可用作系动词,起表述作用,又可以单独使用,表示事物的存在。他说“不是的东西必然不是”,是指非“是”者是不能被表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