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长春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实务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突发新闻

:突发新闻,是指新闻在发生之前无预示迹象,临时突然发生,时间极为紧迫或稍纵即逝的新闻,诸如各种天灾人祸都属此列。有的文论将突发新闻称为动态新闻。国外的电视新闻界对于动态新闻最为不遗余力地进行报道,认为这类新闻是最能发挥记者智慧、展示电视传播实力、扩大影响的新闻。

【答案】

2. 声画合一

【答案】声画合一是指声音和画面同时指向一个具体的新闻形象的结合形式。声画同步发生、发展,视听高度统一,使画面和声音具有最高的保真性。声画合一有两种形式:①画内声画合一。这一形式主要表现为画面物象及其声音的合一。②画外声画合一。这一形式适合于报道内容严肃、节奏缓慢的新闻。

3. 预知新闻

【答案】预知新闻是指媒体事先知晓而去采集的新闻,如各种记者招待会、剪彩揭幕、各种会议等。这类新闻可以是沟通受众与政府(或新闻事发单位)的“桥梁”,也可以是某些机构对新闻媒介的利用。处理不慎,这类新闻往往变为人情新闻,表现出浓重的公共关系的影子和明显的灌输目的,这都是最易引起受众反感,影响传播效益的因素。

4. 电视会议新闻

【答案】电视会议新闻是指电视媒体对各种会议动态和相关内容所进行的反映报道。会议新闻涉及的报道面很宽,从党政部门的政治性会议,到各社会团体、学科门类的专业会议,以及庆祝会、追悼会等都属于它报道的范畴。电视会议新闻涉及的报道面很广,在诸多的领域里都有它报道的范围。其目的是会议者希望通过电视媒体劝服观众认识、接纳和赞成会议中发布的信息,同意发布人宣布的观点和主张,从而引导和影响观众。

5. 文字新闻

【答案】文字新闻是指以文字为主体,有时辅以图片资料或播音的新闻。文字新闻有两种形式:①整屏文字与口播新闻联袂播出,这是在新闻节目或栏目中的常见形式。整屏文字辅以同步播音时,听读一体,传播内容更加明了清晰,传播政令等严肃性新闻效果好。②24小时走马播映在其他节目画面下端,既争得了新闻传播时效,又不必打乱节目的正常编排; 可以随时插播重要新闻,显示了电视新闻的时效优势。

二、简答题

6. 怎样培养和提高记者在采访中善于倾听的能力?

【答案】在采访中培养记者善于倾听的能力应该做到:

(1)倾听与提问、观察相结合。

在采访中,记者不要轻易打断采访对象的谈话,以免破坏谈话气氛,中断采访对象思路。但这并非意味着只听不说,任凭采访对象谈下去,而是要在不破坏谈话气氛的前提下,适时提问,引导采访对象说得更清晰、更有条理、更有价值,让采访活动向纵深发展。

同时,在倾听采访对象的过程中,不仅要一边听一边问,还要善于观察采访对象的面部表情、眼神乃至一举一动,揣摸采访对象心理,让采访向深层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因为采访对象本身对情况掌握不全面、不可靠,或是出于某种原因告诉你被夸大或缩小的事实,此时记者如果只见不想,不观察,则很难保证材料的真实、准确、可靠。

(2)把倾听与分析判断结合起来。

在记者的采访活动中,采访对象作长时间谈话,他并不能随时告知记者,哪些事有新闻价值,哪些没有,只有靠记者自己开动脑筋,分析判断,抓住要害,及时记忆。很多时候采访对象出于种种原因,捍造假消息,或者只吐露一部分而不肯示其全貌。凡是不真实的消息,在理性上必然存在有破绽,记者必须通过分析判断,及时抓住破绽,深入追问,一旦自作聪明的造假者谎言被戳穿,往往“溃不成军”,记者尽可以抓住时机长驱直入,挖掘出事实真相。这样,记者不但掌握了新闻事实,还同时掌握了采访对象对此事的态度,以及所持态度的原因,为一篇材料翔实、内容丰满的报道打下了好基础。有时某些所谓爆炸新闻本身就是个大骗局,只有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才能帮助记者揭穿骗局。

(3)把倾听与记录结合起来。

在实践上应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当面记录引起采访对象的心理反应,本来就是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同时记者的记忆力,一心二用的能力和捕捉重点的能力也各自不同,所以记者应该充分把握自己与采访对象的特点,用自己最擅长而采访对象又最适应的方式去进行采访活动。

7. 新闻采访中的资料积累工作,应当从哪些渠道去获得资料来源?

【答案】新闻采访中的资料累积工作应该从下面的渠道获得资料来源:

(1)从领导机关和有关主管部门收集资料。

采访新闻,必须对政策熟练掌握、对形势准确判断。记者应该经常从各级领导机关和所报道事件的主管单位,收集有关政策法规及基本状况的信息材料和具有权威性的官方统计数据,并进行仔细分析和认真研究。这有助于记者从宏观角度总揽全局,提高记者的认识层次和分析判断能力,并使记者真正对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如果不重视领导机关的意图和精神,在采访报道时往往会抓不住重心; 不清楚政策,采访往往不知从何去看、从何去问。尤其是一些有关政策性的报道中,记者只有从领导机构了解了政策后,才能避免出政策性、方向性的错误。

(2)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传媒中收集资料。

新闻传媒是记者资料积累的又一重要来源。熟悉传媒所报道的信息,不仅是发现新闻线索、丰富知识、成功进行采访的重要保证,而且是记者报道时进行对比或引证的重要依据。过去,许多记者都很注重剪报工作,他们将报刊上有价值的资料留存下来,经过整理后保存备用。

(3)从历史档案和各种书籍中收集资料。

读史可以知今,熟悉历史,有助于记者发现新闻线索,提高对新闻事件的认识水平。历史档案可以帮助记者用历史的、纵深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从而使采访和报道更加准确和生动。记者在读书时应该随时准备一个小本子,适当地作一些读书笔记,这样摘记获得的资料通常会给记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4)从采访现场收集资料。

记者本人从各种采访现场收集资料,是第一手材料,最生动、新鲜、活泼。任何一次交谈,任何一个见闻,都是从现场收集资料的机会,记者要随时随地做有心人。有时候,采访虽然很成功,但由于时机不适宜,消息暂时不能发表出来,这时就应把采访内容作为资料好好保存下来,等到合适的时候再发或是以后用到其他报道中去。每个记者都应该有自己的资料库。只要平时一有所得,就赶紧将它记录下来,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会使文章和报道增色不少。

(5)从被采访者提供的有关书面材料中获得资料。

记者在采访时通常会获得一些采访对象主动提供的有关书面材料,比如参加会议采访,会获得一份有关文件、简报等。很多记者由于采访任务繁多,每天得到的各种材料堆积如山,这样的材料整理起来相当麻烦。有的记者干脆一丢了之。其实,这样做十分可惜。每次采访完毕后,记者都应该有针对、有目的地从采访对象提供的有关书面材料中提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整理并保存下来。因为每次采访,对记者来说无疑都是上了一堂课。采访对象是记者的老师,资料就是记者自编自学的教科书。每次从采访对象所提供的书面材料中选取积累的资料,日后定会在记者的采访工作中发挥作用。

(6)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

资料的来源其实是多渠道的,记者采访中还应该充分利用各类工具书。比如有关语言资料,经常性地积累这方面的资料,不但有助于记者在写作的时候为文章增色,还能帮助记者提高文学素养甚至了解民众语言,为记者在采访不同层次的人物对象时灵活运用语言奠定基础。一些有关行业知识的工具书也是记者充分利用:收集材料的对象。记者在采访报道中会遇到各行各业的人或事,会有各行各业方面的知识与问题,这时查阅一下有关专业的工具书,就大有好处了。

8. 举例说明采访中记者提问应当注意运用哪些技巧。

【答案】在实践中,新闻采访提问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巧妙运用,这就牵涉到一个“技巧”问题。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提问要精练、精细、精彩。

精练是指提问少而精,话不要太多; 精彩是指提问要恰到好处,问得吸引人; 精细是指提问要细致,要具体。

采访中提问应简短而又不乏活力,问要问到点子上,不要鸡毛蒜皮什么都问。但又不是大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