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综合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空白

【答案】空白,是一切平面造型作品中的特殊因素,‘自是指画面中处于背景位置、实体对象之间的单一色调的空隙。在电视新闻画面中,落在清晰范围之外,失去了原有实体形态的天空、大地、水面及一切景物,由于其色调的单一,都可视之为“空白”。空白是一条无形的纽带,使画面内各个实体因素之间沟通联系,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空白在画面中的运用,可以突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有助于人物思想动态和意境的描绘,给物体带来动向、动势,使画面充满可感的情绪。

2. 声画对位

【答案】声画对位是指声音和画面围绕着同一个新闻内容中心,在各自独立表现的基础上,又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表现形式。声画对位,指声音与画面不同步显现,不是给人以“看图识字,,的简单感知。“声画对位,,传播,是利用声音和画面不同步产生的信息差距,充分调动人们视听两个感知通道的“注意力”,引起声画信息叠加联想,加大感知深度,产生一加一(声加画)大于二(声画)的传播效果。这恰如两张颜色相同的玻璃纸,当它们叠加时,得到的是更深的颜色。

3. 电视新闻系列报道

【答案】电视新闻的系列报道,是指对某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所进行的多次性报道。系列报道由多个独立的报道单元组成,单元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们各自是一条完整、独立的新闻(单一的或综合的),集合在一个大主题下,使观众通过多个独立报道的内容,对一个时期的某一问题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4. 口播新闻

【答案】口播新闻指以播音语言为主体,有时辅以图片资料或屏幕文字的新闻。我国中央电视台于1958年11月2日开始使用这一形式,最初被称为“简明新闻”。随着近年来早间读报节目的盛行,口播新闻的方式深受观众欢迎。其优势包括:①新闻时效快,是与其他新闻媒介进行竞争的重要方式; ②便于传播政令及理念性内容; ③不受图像限制,稿源丰富,有利于扩大节目的信息量。必须指出的是口播新闻必须以时效性强的动态性新闻为主要内容,其他内容过多,就失去了口播新闻争时效的优势。

5. 现场语言

【答案】现场语言是指新闻现场有实质内容的语言声音(音响)。这类声音包括新闻人物的讲话、发言,与新闻记者的对话,以及记者的现场叙述等内容。现场语言的成功运用,可以形成与

观众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从而提高观众对于新闻传播的参与性(当然是心理参与)。现场语言的运用,限制了画面的时空位置,不仅加强了地位感、真实感,而且可以防止因随意挪动画面而产生的失实现象。现场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度”的把握,控制好时间节奏。

二、简答题

6. 简要回答电视新闻画面拍摄的镜头运动的类别及各自作用。

【答案】电视新闻画面拍摄的镜头运动的类别及其作用具体如下:

(1)摇镜头

摄像机的位置不动,对拍摄对象进行左右或上下的摇动拍摄,简称“摇摄”或“摇”。摇镜头逐一展示、逐渐扩展景物,产生巡视环境、展示规模的视觉效果。

(2)甩镜头

这是指速度极快的摇摄镜头,又称“闪摇”、“甩”。甩这一技巧用在表示内容的突然过渡和同一时问内在不同场景所发生的并列情景; 这一技巧还用来代替人物主观线条,表不晕眩效果。

(3)跟镜头

摄像机跟随运动对象,连续拍摄某运动过程及周围环境,简称“跟”。使处于动态中的主体在画面的位置基本不变,而环境不断变换,可突出运动主体的运动方向、速度、体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4)横移镜头

摄像机沿水平面各方向移动镜头,又称“横移’夕、“移动摄影”,简称“移”。横移镜头可以把行动着的人物和景物交织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动态和节奏感。

(5)升降镜头

摄像机作上下运动的拍摄方式,简称“升降”。这主要是摄像机高度及仰俯角度的变化,视觉效果丰富。

(6)推拉镜头

摄像机沿着光轴方向作前后运动的拍摄方式,简称“推”、“拉”。其画面效果表现为同一个对象由远至近或由近至远或从一个对象到另一个对象的变化,使观众有视线前移或后退的感觉。其特点是可以在一个镜头内了解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主体与后景、环境的关系。推拉镜头的主要效果,采用变焦镜头也可以获得。

7. 为什么说新闻采访是一种语言交流和沟通的艺术?

【答案】之所以说新闻采访是一种语言交流和沟通的艺术,是由于:

(1)新闻采访必须在人与人的交往当中进行,而人与人的交往就离不开语言。

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工作,这小仅是指记者通过新闻作品的发表而与社会发生交往,更主要的是指采访过程中发生的社会交往。新闻采访实际上是做人的工作。首先,记者要写出一篇好的新闻作品,新闻发布会的书面材料是一个方面、一种补充,但是远远不够。

(2)谈话这种语言艺术是新闻记者接近采访目标的重要技巧,而语言往往是记者同采访对象

从不相识或不熟悉逐步过渡到相识并且熟悉起来的桥梁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华东前线分社记者戴邦在采访中就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交流思想和沟通思想。

(3)新闻采访时熟悉对象,并不一定就能够获得大量材料,必须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谈话方式,用不同的方法来获取新闻事实材料从某种意义来说,新闻采访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交谈艺术。采访中的谈话与其他各种谈话的不同之处,突出地体现在它的特定目的性上,这个目的就在于要取得新闻素材。在日常生活中,领导要与群众谈话,教师要与学生谈话,医生要与病人谈话,商店营业员要与顾客谈话,但是这些谈话都与新闻采访中的谈话不同。

(4)好的新闻作品离不开生动感人的事实,这就要靠记者的交流与谈话去获得交谈的形式,可以开座谈会、通电话或直接面对面个别谈话。无论哪种形式,其内容都是语言交流和沟通。为此,记者和通讯员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从他们那里获取自己没有亲身经历的新闻事实。因此,交谈在整个采访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怎样利用交谈从采访对象那里取得大量生动的新闻素材,是颇有技巧讲究的。

8. 电视新闻文字稿主体的写作有哪些要求和形式?

【答案】(1)主体写作的总体要求

主体因注释、补充导语而存在,写作中须围绕着“注释、补充”四个字来做文章。主体伸展所涉及的内容,是导语内容的深化、补充,而不是乏味的重复; 其补充说明必须充实,切不可夹杂进半句空话。凡画面能够在有限时间内表现的内容,应尽量让位于画面。

(2)主体结构的五种形式特点

①“倒金字塔”式结构

这一结构形式的特点是,按照各个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依次进行结构安排,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导语中(导语中的各要素又可按先后主次原则排列),次要的事实放在导语以后的段落里,再接着是更次要的事实。

②“金字塔”式结构

这一结构形式的文字稿完全自然地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事件的开头就是消息的开头,事件的结束就是消息的结尾。

这一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层次清楚,保持了新闻事件的完整性,它常常是将事态步步推进,事件高潮在后面出现。

③自由叙述式结构

这一结构形式适宜于表现记者自由思维产生的观点,画面也不受事件发展进程的约束,采访完全可按观点的需要进行。

④背景介绍式结构

这类新闻结构的特点是导语出现之后,针对导语中涉及的新闻事实作背景性报道,其主体部分或是人物背景介绍,或是事态背景介绍。

⑤问答式结构

问答式报道是记者就观众所关心的对象(人或事)提出问题,通过采访报道,用事实做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