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吉林大学文学院专业综合课(广播电视艺术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深度报道

【答案】深度报道是对新闻事件中的“五个W 和一个H' ,等新闻要素作立体的、全方位的反映,不仅仅报道发生了什么事,更为重要的是针对事件的发生进行分析和预测,达到“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明明日的意义来”的传播目的。深度报道的“深度,,,是一种全方位的,蕴涵着事与理的思辨“深度”,绝非是一般性的背景介绍、分析和解释。深度报道这一体裁形式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是在报业与电子新闻业的抗衡中交替运用而产生的,深度报道进入电视新闻后,同样得到了有效的运用,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2. 电视会议新闻

【答案】电视会议新闻是指电视媒体对各种会议动态和相关内容所进行的反映报道。会议新闻涉及的报道面很宽,从党政部门的政治性会议,到各社会团体、学科门类的专业会议,以及庆祝会、追悼会等都属于它报道的范畴。电视会议新闻涉及的报道面很广,在诸多的领域里都有它报道的范围。其目的是会议者希望通过电视媒体劝服观众认识、接纳和赞成会议中发布的信息,同意发布人宣布的观点和主张,从而引导和影响观众。

3. 声画合一

【答案】声画合一是指声音和画面同时指向一个具体的新闻形象的结合形式。声画同步发生、发展,视听高度统一,使画面和声音具有最高的保真性。声画合一有两种形式:①画内声画合一。这一形式主要表现为画面物象及其声音的合一。②画外声画合一。这一形式适合于报道内容严肃、节奏缓慢的新闻。

4. 预知新闻

【答案】预知新闻是指媒体事先知晓而去采集的新闻,如各种记者招待会、剪彩揭幕、各种会议等。这类新闻可以是沟通受众与政府(或新闻事发单位)的“桥梁”,也可以是某些机构对新闻媒介的利用。处理不慎,这类新闻往往变为人情新闻,表现出浓重的公共关系的影子和明显的灌输目的,这都是最易引起受众反感,影响传播效益的因素。

5.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答案】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一种新的报道形式。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是指电视记者直接进入画面(即新闻现场),对发展中的新闻事件作直接描述、评论,或对有关新闻人物进行访问的报道形式。现场报道的最大特色是从采访开始到结束,采访者(记者)和被采访者的一切活动均在新闻现场,具有无可比拟的感染力。

二、简答题

6. 电视新闻文字稿主体的写作有哪些要求和形式?

【答案】(1)主体写作的总体要求

主体因注释、补充导语而存在,写作中须围绕着“注释、补充”四个字来做文章。主体伸展所涉及的内容,是导语内容的深化、补充,而不是乏味的重复; 其补充说明必须充实,切不可夹杂进半句空话。凡画面能够在有限时间内表现的内容,应尽量让位于画面。

(2)主体结构的五种形式特点

①“倒金字塔”式结构

这一结构形式的特点是,按照各个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依次进行结构安排,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导语中(导语中的各要素又可按先后主次原则排列),次要的事实放在导语以后的段落里,再接着是更次要的事实。

②“金字塔”式结构

这一结构形式的文字稿完全自然地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事件的开头就是消息的开头,事件的结束就是消息的结尾。

这一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层次清楚,保持了新闻事件的完整性,它常常是将事态步步推进,事件高潮在后面出现。

③自由叙述式结构

这一结构形式适宜于表现记者自由思维产生的观点,画面也不受事件发展进程的约束,采访完全可按观点的需要进行。

④背景介绍式结构

这类新闻结构的特点是导语出现之后,针对导语中涉及的新闻事实作背景性报道,其主体部分或是人物背景介绍,或是事态背景介绍。

⑤问答式结构

问答式报道是记者就观众所关心的对象(人或事)提出问题,通过采访报道,用事实做出回答。

7. 为什么说新闻采访是人际间心理沟通的艺术?

【答案】之所以说新闻采访是人际间心理沟通的艺术,是因为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而交往是人与人心灵交流的外在体现。

(1)从新闻采访的本质看,它的社会意义就是交往,采访是记者通过各种方式采集新闻素材的活动,这种活动必然要融入人际交往之中。新闻工作是一种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这主要表现在新闻采访中记者的活动方式上。新闻采访是以传播为目的,自身又是传播的一种方式。新闻采访比其他任何工作都更依赖交往,它通过交往来获取信息,再借助传播媒介,以特殊的交往方式把信息传播出去。

(2)从新闻采访的特性看,新闻采访要求采访到可供报道的新闻,而这些新闻是要通过记者

的交往来获得的。作为记者的社会活动,是在新闻领域内为完成新闻业务工作而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它有着明显的二重性,即:“活动内容的新闻性与活动形式的交往性。”(3)新闻交往不同于一般的人际交往

①新闻交往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要写出新闻作品。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往是围绕着记者所需的而采访对象又有的信息进行的。当记者发现采访对象没有自己所需的信息时,会适时中止这种交往。由此可见,完全是新闻采访的目的,把记者与采访对象联系到了一起。新闻采访的目的就是要寻找并弄清事实的真相,这一鲜明而特殊的目的贯穿于交往的全过程之中。

②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关系的复杂性,是其他任何交往所不能比拟的。新闻采访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记者所面对的采访对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在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往涉及的层面上。

③新闻采访中交往是平等的关系。记者处理与不同采访对象之间关系的总的原则,应当是双向平等的原则,采访活动作为一种社会交往,完全是两厢情愿,不允许一方使用行政或法律手段逼迫另一方。不管双方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如何,在采访过程中,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采访对象的社会地位有多高,记者的地位就有多高。

(4)我们也应当看到,新闻采访的交往也是一种多变的关系,它有着较为频繁的心理活动。记者需要采访对象,需要选择、观察、了解采访对象,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打动对方,使对方谈出或提供出自己所需的情况,从而完成采访任务。同样,采访对象也需要记者,他需要记者来反映情况,表明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在记者挑选采访对象时,采访对象也不是处于完全的被动之中,他也正在挑选记者。在具体的采访中,他会用自己的言行影响记者。记者与采访对象在交往中呈现出一种双向的互动的关系。

8. 记者进行资料积累有哪些主要方法?

【答案】记者进行资料积累的主要方法有:

(1)作笔记

作采访笔记是最基本的积累资料的方法。记者出身的作家刘白羽说:“每一个记者随身都有一个笔记本,但如何运用笔记本,却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记本不仅仅在采访时有用,平时读书看报,灵感一现,偶有所得,都应当记下来。

(2)做卡片

建立卡片库也是积累资料的方法之一。卡片便于保存、携带和查找。由于卡片较小,因此记载的内容应当简洁,要点突出。最好一张卡片一件事、一句话、一个细节,使用时一目了然。相近或同一系统的卡片,放在一起,便于查找。

(3)剪贴

剪贴就是把自己认为有保存价值的报刊上登载的新闻、文章等,随时剪下来,贴在纸上。剪贴的优点在于保存了资料的原始面目,使用的时候不易走样,可避免误差。通过剪贴,不仅可掌握历史变迁,更能积累下最新的事态发展和人物动向。英国星期日快报编辑什利. 布朗共剪报一百多万页,重五吨,被称为剪贴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