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学基础知识(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生产成本

【答案】生产成本,是指出版物物化过程所需花费的费用,包括录入费、制版费、校对费、装帧设计费、纸张费、其他材料费、印刷费、装订费、运输费、库存费、条形码费以及生产损失费等。

2. 贝叶书

【答案】梵文典籍在最初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记录在一种古印度特有书籍载体——贝多罗树叶上的,故又称“贝叶书”或“贝叶经”。贝叶长且质地稠密,可供书写文字。在纸张尚未发明以前,古印度以贝多罗叶记载佛教经典及宫廷文献资料,现今南印度及南传佛教地区仍有人继续使用。贝叶书在很早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书籍形制。

3. 压膜

【答案】压膜作为封面制作的一种方法,是指在封面上包裹一层薄薄的塑料,封面的字迹、图案等都可以透过它显露出来。平装和精装都可以采用塑料压膜方式,它可起到对书刊封面的保护作用。

4. 当期应纳增值税税额

【答案】当期应纳增值税税额,是指“当期实际应缴纳的増值税税款,即当期増值税销项税额扣除当期累计进项増值税额后的差额”。其计算公式为:当期应纳增值税税额=当期増值税销项税额一当期累计进项增值税额。依照该公式,当期应纳增值税税额为正数时,即为出版企业当期应缴纳的增值税税款;如果该税额为负数时,则当期应缴纳的増值税税款不必缴纳,留待以后各期抵扣。

5. 固定成本

【答案】固定成本,是指随着生产数量的变化而不变化的成本。经济学家称固定成本是“即使企业根本不生产也要发生的成本”。出版物生产中,成本若随出版物印数的增加没有什么变化,出版机构可称其为固定成本。

6. 出版物

【答案】出版物,是指出版行为的产品,即承载着一定信息知识内容、能够进行复制并以向公众传播信息知识为目的的产品。它包括出版机构出版的图书、期刊、报纸、图片、图册、小册子、挂历、广告、印刷宣传品以及各类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也包含其他单位

部门或个人的各类广告邮寄宣传品、网上发布的各种信息等。

7. 著作权的主体

【答案】著作权的主体,即著作权人。著作权人包括:作者,其他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者是直接创作作品的人。关于法人、其他组织,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

8. 出版物结构

【答案】出版物结构是指出版物物化形式的组成构件。不同类型出版物的组成结构有所不同。图书一般包括封面、书芯、环衬、扉页、目录、插图、护封、函套、辑封、书签带等;期刊一般是由封面、目次页、正文、插页、插图等构成;报纸一般由报头、版面、栏目、文章及图表等构成。

二、简答题

9. 关于我国出版活动的起源,你比较赞同哪种说法?

【答案】我国出版活动的起源,学术界主要存在的三种认识:

(1)出版活动始于殷商时期,以甲骨文书为标志;

(2)始于东汉时期纸张的发明,以纸写本为标志;

(3)始于隋唐之际,以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为标志。

个人认为,我国的出版活动起源于西汉末年、东汉初年。

进行出版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一是社会上出现了较多的为读者所需要的作品;二是有众多的生产者通过一定手段对作品进行复制使其成为出版物;三是出版物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换。西汉末年,这三个条件都已具备。公元4年,长安太学近旁出现了包括买卖书籍在内的综合性贸易集市——槐市。随后,又出现了书肆。在槐市与书肆上交易的图书,都不是作者的原作品,而是用手工抄写方式对原作内容进行加工复制的产品;此时出版物的传播已开始采用市场交换方式;众多的图书品种集中在书肆销售,说明社会上能用于加工复制的作品也很多。这就说明,此时出版活动已经产生。

10.简述《著作权法》的特点。

【答案】《著作权法》主要有无形性、独占性、地域性、时间性等特点。

(1)无形性,是指著作权是一种智力成果,一种无形财产权,可以同时或反复被许多人使用而不会改变其价值。

(2)独占性,又称为专有性,是指著作权人对其作品有独立占有、控制使用的法定权利,其他人未经权利人的许可或者法律许可,无权干涉或使用的权利。

(3)地域性,是指著作权只有在依某国法律获得保护的那个国家地域内有效,如《中华人民

共和国著作权法》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上才有效。

(4)时间性,是指著作权保护期并不是无限的,我国精神权利的保护是无限的,但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的权利是有限期的,其具有两段式和不定式的特点。两段式是指著作权的有效期由作者的有生之年和作者死后若干年两段时间组成;不定式是指著作权的保护期限随作者寿命的不同而无法确定的特点。

11.简述我国出版工作的方针和原则。

【答案】为了充分发挥出版工作正确影响社会的作用,我国的出版从业人员应该在工作实践中坚持贯彻、执行出版工作的重要方针原则。

(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出版工作坚持为人民服务,实质上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体现生活本质,把握社会主流,呼应人民心声,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出版工作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在本世纪前20年,就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出版工作的主题。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不应当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事实证明:只有实行这个方针,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繁荣;违背这个方针,必然阻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出版工作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即出版工作者要根据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区分精华和糟粕,学习借鉴其精华部分,以利于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的出版物有很大一部分涉及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包括古籍的整理,外国作品的翻译,对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分门别类的研究,等等。对这类稿件的处理,必须立足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使它们达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目的。

(3)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出版活动中的社会效益,是指有益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出版效果;经济效益,是指通过出版经营获得的经济收益。两者之间主要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但有时在实践中也表现出一定的矛盾冲突。社会主义出版工作必须自觉地正确处理两个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多出精品力作,杜绝精神毒品和文化垃圾,决不允许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出版物有其特殊属性,它的社会价值更重要地表现在社会效益上,它对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出版工作一定要坚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