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学基础知识(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显性成本

【答案】显性成本,是指企业生产经营中购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等的支出,如资本折旧、原材料购买、工资等,是可以在会计簿上清楚记录的支出,又称为会计成本。从某种角度讲,显性成本反映的是实际应用成本,可以在产品价值中得到反映,并具有可直接计算的特点。

2. 坊刻

【答案】坊刻是以获利为目的的出版活动,其质量参差不齐,但历代都受到统治者不同程度的控制。坊刻主要为书坊、书肆、书棚、书籍铺等刻书,关于儿童识字启蒙、日历、科考、文学等方面的书籍较多。坊刻以赢利为目的,对社会需要反应快,制作上也较早采用雕版印刷术,推动着出版业向商业化的方向发展。

3. 双面人编辑

【答案】编辑作为双面人,是指在面对作者和出版机构时,编辑的角色是不一样的。面对出版机构、传媒集团等时,编辑代表作者;面对作者和出版经纪人时,编辑又代表着出版机构、传媒集团等。尤其是在双方利益无法协调的情况下,编辑在其中的作用更为重要。

4. 出版专业分工

【答案】出版专业分工,是指出版单位应在国家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所规定的范围内出版、复制和发行出版物,它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出版管理与运行的主要机制之一,也是长期以来出版工作必须遵守的政策要求。

5. 当期含税销售额

【答案】当期含税销售额,是指出版企业当期销售出版物所获得的总收入。其计算公式为:当期含税销售额=出版物销售册数×定价×折扣率。

6. 出版物市场购买力

【答案】出版物市场购买力,是指读者购买出版物的货币支付能力。读者观念上的需求要变成现实消费行为,必须以相应的货币支付能力为前提。缺少货币支付能力的主观愿望与要求,不能形成消费行为。

7. 出版业管理

【答案】出版业管理,是指与出版活动有关的管理机构及其人员,依据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对构成出版活动的各种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以实现出版业持续健康

发展目标的过程。这一概念包含了管理活动的五个基本要素,即管理主体、管理依据、管理对象、管理目标、管理职能。

8. 外审

【答案】外审,是指将稿件请本出版单位以外的专家或有关部门审读。外审一般是在出版机构的编辑很难把握一些稿件的内容,如学术性、专业性很强的稿件,或编辑力量缺乏的情况下,邀请出版机构以外的与稿件内容相关的专家学者或权威等担任特约编辑。外审不属于三级审稿制度的组成部分,只是对出版单位审稿工作的一种补充。出版机构应为特约编辑制定外审编辑基本守则要求外审人员作风正派,有基本的编辑修养,有一定的编辑业务水平;应尊重著译者著作权,有职业道德,保证稿件内容不外传;特约编辑思想不应保守,应喜欢吸收采纳新观点和方法,尤其在学术问题上,应当充分尊重作者的学术自由,允许有不同观点和意见的存在等;同时,出版机构有责任保护特约编辑,尊重外审人员的稿件意见,并对作者保密。

二、简答题

9. 简述加强出版队伍建设的措施。

【答案】随着出版业的不断发展,出版工作者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出版载体介质与出版技术的不断变化,对从事编辑、出版、校对、发行等人员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出版工作者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出版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出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从出版思想观念入手,逐步实现出版观念的转变

我国出版业总体发展水平不平衡,从业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其中现代出版思想观念的树立,是当前出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2)现代出版学的建立是出版队伍建设的理论基础

现代出版学理论是人才培养观念建立的源泉。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必须依赖人才培养观念的指导,培养人才的观念也应顺应时代的要求进行更新。

(3)建立与完善出版的科学建制,为出版队伍建设奠定必要条件

出版科学建制建立与运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出版队伍的建设和出版业发展的水平。我们应当不断建立健全出版学研究的各种组织、机构和高等院校出版专业的设置,完善出版行业和专业协会,促进出版学研究成果的出版,促进出版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之间的交流。

(4)出版组织和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为出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出版行为是一种社会活动,需要出版组织和管理体制的有力保障。出版管理包括:确定出版业宏观和微观发展战略,进行出版体制改革,制定出版法规,制定出版科研规划和科研方向,建设出版队伍,确定重要的科研课题,分配人力、物资和资金以协调科研项目等。

(5)对出版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与考核是出版队伍水平提高的现实与有效途径

为保证出版业的发展,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对从业人员学历、水平和素质的基本要求考核。岗位培训、持证上岗、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等对于加强出版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出版专业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保证出版物的质量有着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10.简述我国出版工作的方针和原则。

【答案】为了充分发挥出版工作正确影响社会的作用,我国的出版从业人员应该在工作实践中坚持贯彻、执行出版工作的重要方针原则。

(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出版工作坚持为人民服务,实质上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体现生活本质,把握社会主流,呼应人民心声,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出版工作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在本世纪前20年,就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出版工作的主题。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不应当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事实证明:只有实行这个方针,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繁荣;违背这个方针,必然阻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出版工作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即出版工作者要根据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区分精华和糟粕,学习借鉴其精华部分,以利于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的出版物有很大一部分涉及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包括古籍的整理,外国作品的翻译,对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分门别类的研究,等等。对这类稿件的处理,必须立足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使它们达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目的。

(3)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出版活动中的社会效益,是指有益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出版效果;经济效益,是指通过出版经营获得的经济收益。两者之间主要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但有时在实践中也表现出一定的矛盾冲突。社会主义出版工作必须自觉地正确处理两个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多出精品力作,杜绝精神毒品和文化垃圾,决不允许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出版物有其特殊属性,它的社会价值更重要地表现在社会效益上,它对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出版工作一定要坚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质量第一

坚持质量第一,这是由我国出版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由“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决定的,也是我国出版工作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只有质量高的出版物,才能既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又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只有整体质量不断提高和精品出版物不断积累,拥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长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