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社会保障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基础和社会功能是什么?
【答案】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
(1)非营利组织存在的基础
非营利组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国家必须大力鼓励和引导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非营利组织存在的基础主要有:
①政府明晰责任,在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积极引导的同时,也要避免不必要的干预。
②完善的立法,非营利组织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政府任由其发展,政府必须推动立法对其进行必要的管理和规范。
③社会的经济形势和经济发展状况也是影响非营利组织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社会,非营利组织也就发展的比较好。
(2)比照企业和政府两类不同的社会组织可以从投入、产出、影响和作用等方面概括出非营利组织所体现出的主要社会功能。
①动员社会资源
相对于企业和政府而言,非营利组织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动员社会资源。它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各种慈善性、公益性的募款活动筹集善款和吸纳各种社会捐赠,从而动员社会的慈善捐赠资源; 另一方面,发动来自社会各个力面的志愿者参与到各种慈善公益活动或互助共益活动中,从而动员社会的志愿服务资源。
②提供公益服务
提供公益服务的功能体现了非营利组织公共性的本质,是其立足于社会、置身于公共空间并取得社会公信力的基石。非营利组织提供公益服务的功能主要有三:
a. 非营利组织将其动员的社会资源,按照组织的公益宗旨和理念并遵循对社会所作出的承诺,用于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性的社会服务;
b. 非营利组织应对各种社会问题,通过提供服务拓展公共空间,维护并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c. 非营利组织通过接受政府委托或参与政府采购,加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拓展公共服务的空间并提高其效率,同时形成与政府公共服务之间助力互补、合作互动、共同发展的关系。
③社会协调与治理
非营利组织在推动社会协调与社会治理方面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a. 作为公民自发的组织形式,非营利组织是表达民意、传达民情、实现民权、维护民生的最为直接的一种制度安排;
b. 非营利组织以志愿参与、利他互助、慈善公益等理念实现人际沟通,有助于化解各种矛盾
和冲突;
c. 非营利组织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动员和社会参与,能帮助其成员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或更广泛的公益价值。非政府组织所关注的公益事业往往带有社会或人类普世的价值观意义。
④政策倡导与影响
非营利组织在立法和公共政策的倡导方面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 作为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主体,非营利组织积极参与相关立法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b. 作为特定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代言人,非营利组织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和政策主张,努力在立法和公共政策过程中谋求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公正;
c. 非营利组织通过媒体和社会舆论关注相关立法和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及其效果,倡导和影响政策结果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一些非营利组织还以公众参与的形式直接介入政策实施过程,成为政策的监督者甚至执行者,积极影响公共政策效果。
2. 社会援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异同?
【答案】(1)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的相同点
只者都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又由许多项目构成。社会保障体系就是由其各个层次的诸多项目构成的整体。如果把这些项目从保障对象、保障目标、资金来源、给付方式等方面加以归纳,可归总为三种不同的保障形式,即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它们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的差异
①保障层次不同
从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来看,社会救助面对的是陷入生存困境并迫切需要国家或社会援助的社会成员,其救助(待遇)水平通常以维持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为标准,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待遇最低的制度安排。这一特征使社会救助成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或社会稳定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称为最低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是维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
社会福利不仅保障个人和整个社会的生存需要,还要保证个人和社会有发展的可能,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层次。
②保障对象不同
社会救助对象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但只有生活陷入困境或者遇到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才有资格申请社会救助,并通过这一途径获得国家或社会的援助;
社会保险面向全体了劳动者,有特定的年龄、职业或性别等身份限制:社会福利按照其不同的项目面向特定的群体。
③权利义务关系不同
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都体现了权利义务单向性的特征,社会成员只要符合救助的条件,就有权利申请得到社会救助; 有些社会福利是全社会人人有份的;
而社会保险等却强调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但又并非是权利与义务对等。
④给付方式不同
社会救助包括现金援助、实物援助、服务援助等,一般根据不同社会救助对象的具体需要来提供; 社会保险主要是以现金给付; 社会福利是以提供社会服务为主。
上述特征是社会保障系统各项目的不同,决定它们在社会发展进程和社会保障体系中岗位各自占据不同的地位。
3. 19世纪80年代德国颁布了哪些社会保险法令,其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有何意义?
【答案】(1)19世纪80年代德国颁布了:1883年《职工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工伤社会保险法》、1889年《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三部法律。
(2)19世纪80年代德国颁布的一系列社会保险法令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意义有:
①德国颁布的一系列社会保险法令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最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由此产生。社会保险制度首先产生于德国这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
②德国一系列社会保险法令的颁布对世界其他各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其他各国执政者将建立新的安全机制与保障机制提到重要位置来考虑,从而促使能够适应下业补会需要的各种社会保险制度成为新的政策选择。
③德国社会保险法的一些规定与模式为其他国家所借鉴,影响深远。
4. 分析我国住房福利发展的变迁。
【答案】(1)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住房制度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分配制度的重要内容,不改革住房制度,就不能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不能理清国家、单位和职工在住房问题上的责任,则政负担过重问题、企业办社会问题、土地等要素市场发育问题等改革就难以推进。
1992年住房制度改革开始着手实施,此后巧年时间,经历了住房制度改革的三个重要阶段: ①第一阶段,房改的全面推进阶段
1994年,国务院发布了《决定》。借鉴了国外的经济教训,第一次系统闻述了建立市场机制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城镇住房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国发43号文件还提出了住房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就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积极推进租金改革、稳步出售公有住房、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等改革措施做出了具体规定。此后,公有住房出售工作快速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建立,通过实施国家安居工程建立了经济适用住房的基本政策,同时推动了商品住房开发的不断发展。
②第二阶段,房改的重大突破阶段
1998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果断决定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启动居民住房消费,加快住房建设。国发23号文件实现了我国住房分配制度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城镇住房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加快了建立城镇住房新体制的步伐。
③第三阶段,完善住房政策阶段
进入新世纪以来,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