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财经大学社会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互动
【答案】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2. 角色混淆
【答案】角色混淆即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干什么、不应该做干什么和怎样去做。角色混淆使得角色扮演无法顺利进行。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3. 表现性角色
【答案】表现性角色是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表现性角色在一个社会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表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角色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道德,实现着社会的稳定。表现性角色的承担者往往对自己的事业抱有理想,怀有浓厚的兴趣、爱好,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愿望。他们之所以履行角色的要求,主要是出于一种责任感、义务感,而主要不是着眼于报酬。
4. 萨皮尔一沃尔夫假说
【答案】萨皮尔一沃尔夫假说是语言相对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一种文化中的内容,只有用该文化中的语言才能得到充分表达; 另一层意思是,发源于某一文化中的概念,如果用另一种文化中的语言去讲,意思就会有所不同,至少在人们心目中唤起的意象不同,这也是可想而知的。
5. 目的(工具)合理性
【答案】工具合理性行动是韦伯在分析社会行动的类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又称目的合理性行动。它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
,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作为“手段”
6. 角色认同
【答案】角色认同是指一个人在社会舞台上担任角色前确定的过程,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角色认同的有效性是角色认同
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说来,角色认同的有效性是一个人长期活动、长期努力、坚持不懈的结果,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是角色的有效性常常不是永恒的。
7. 新社会运动
【答案】社会运动是一种有众多社会成员参加的,有明确改变社会的目标的集体行动。新社会运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转型的结果。新社会运动与传统的社会运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注入了新价值观,新运动方式,运动的支持者也有别于以往的和平运动方式。
8.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答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的代表作,这本书是韦伯对现代理性资本主义精神进行详细分析的伟大著述。这本书通过自由劳动之理性组织、法律、行政机构、理性主义等中介变量,层层分析,阐述宗教伦理这种神秘的力量如何产生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论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亲和性。
二、简答题
9. 社会学的知识结构是什么?
【答案】社会学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
(1)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包括宏观理论、微观理论和中层理论(或称中间理论)三个层次理论。
(2)社会学方法和技术
归纳起来,社会学的方法论有三大种类: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②实证主义的方法论;
③主观主义的方法论。
(3)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是指对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变迁的调查研究,包括客观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估顶测等调查报告。
10.社会政策调整的方法有哪些?
【答案】社会政策调整的方法主要包括:
(1)政策替代。政策替代即用新政策取代旧政策,但政策所针对的问题不变。
(2)政策合并。政策合并是指旧的政策作为整体虽被终止,但其部分内容仍然适用,因而被合并到其他政策中。
(3)政策分解。政策分解是指将原来的政策的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分解成几部分,每一部分各自成为一项新的政策。这种情况一般发生于旧政策内容庞杂、目标众多而影响政策效果时。
(4)政策缩减。政策缩减是采用渐进方式对某一政策加以终结,这样可避免仓促终结所可能产生的剧烈反应。
11.文化所包含的规范体系是怎样的?
【答案】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影响、指导、规定着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与行为方式。文化给一个社会提供了范本,告诉社会成员做事情的规矩、规则是什么。有了文化,人们便有了行为标准。而且,文化使一个社会的规范、观念更为系统化,文化集合着、解释着一个社会的全部价值观和规范体系。文化还给一个社会提供了蓝图,人们做事情或多或少都在依据文化的蓝图。文化所包含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1)正式规范
正式规范是以法律、法规形式出现的,违反了会受到惩罚。正式规范主要包括:规章规则,是社会团体和组织中的基本行为规范,通常是正式的、明文规定的行为规范; 法律,是约束力最强的正式行为规范,小仅具有引导和制约社会行为的作用,而且对不良社会行为具有威慑作用。
(2)非正式规范
非正式规范主要有社会习俗、民风、民德、乡规民约等。社会习俗是一种无形的规范系统,其引导性或约束力来自大众的压力; 民风即民问的风尚或社会风尚,属于倡导型规范,即在社会中流行和倡导的行为模式; 民德中还包含禁止型的规范,即对某些行为加以制止; 乡规民约是在特定范围的群体或社会中,人们根据默契达成的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的契约或规定。
此外,文化中的价值观是以理念的形式出现的文化要素,是指社会成员对人或事物的价值的判断,即对于人或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它也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的基本标准,对社会成员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动选择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文化价值观与社会成员的行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12.试述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变动的几种生态(区位)过程。
【答案】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变动的生态过程包括:集中和分散:生态隔离(专门化):侵入和承继。
(1)集中和分散
①集中。任何城市都是集中过程的产物。伴随这一过程,人口及其活动聚集到特定地域。 人口及其活动的集中可以产生经济优越性和社会优越性,其中,经济优越性包括:
a. 集中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b. 集中可以降低流通费用;
c. 集中有利于促进学习,刺激竞争;
d. 集中便于融资;
e. 集中便于提高管理效率。
②分散。分散是和集中相反的一种城市生态过程。伴随这一过程,城市人口及其活动分散到了郊区乃至远郊。
导致分散过程发生的原因包括:
a. 人日及活动的高度集聚,市区地价不断上升,导致企业生产、流通成本的上升;
b. 集中带来了交通拥挤、堵塞,交通事故经常发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