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社会保障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要将城市流动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之所以要将城市流动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因为:

(1)将城市流动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符合社会保障的目标

社会保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网”、“稳定器”。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流动人口已经成为我国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从蓝领(农民工群体)到白领(北漂一族),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应实施分类分层,首先确立强制性工伤保险,其次是医疗保险,第三是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然后是养老保险和住房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全国性的一元化社会保障体系。

(2)流动人口获得社会保障的意义

从局部的利益来讲,从短期来看,在城市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似乎会提高一个城市的劳动力成本。但是,从全局的观点来看,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看,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必要的,并且不仅仅是一项涉及社会公平的基础建设,而且还是一项有效率的经济行为。

(3)将城市流动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保护流动人口的利益

如果在全国范围里要求所有的城市都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我国流动人口的总体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会有一些影响,但我国总体劳动力成本在世界上还是处于低位的,因此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不会太大。如果要求全国所有的城市都这样做,那么就可以杜绝以牺牲流动人口利益为主要内容的城市之间在吸引外资等方面的恶性竞争。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大大提高他们抵抗各类风险的能力,降低风险程度,进而降低他们的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这对于改变当前储蓄过度而造成的内需不足和通货紧缩具有积极意义。

(4)有利于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

在对于农民工是不是城市居民这一问题上,现有的政策仍未明确,采取了模糊和回避的办法。现实中,目前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社会地位低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无法获得本应得到的公平待遇。农民工被视为劳工,把农民工仅看成是一种劳动力,“经济上吸纳,社会上排斥”,将流动的打工群体与城市的关系,简化为纯粹的一次性劳务关系,与社会单位相联系的各种权利、责任等都被简化。农民工通常被城里人瞧不起甚至是歧视,肆意侮辱践踏其基本人格和尊严的行为时有发生,他们难以进入城市各类保障体系,合法权益得不到较好的保护。“强资本弱劳工”,使一些企业将侵犯农民工权益作为一种生存策略或者说是一种赢利手段。因此要把流动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解诀他们所遇到的困难。

2. 对社会保障制度影响重大的理论流派有哪些? 这些理论流派有何影响?

【答案】对社会保障制度影响重大的理论流派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和中间道路。

(1)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的许多观点主张等,构成了福利国家的理论与政策基础,迄今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是现代社会保障事业的积极推动者。

(2)新自由主义

它所倡导的自由实际上是非真实的自由,因为自由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绝对小可能建立在绝对不受约束的基础之上,而社会也是能够被公正或不公正来定义的,政府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新自由主义中吸取到的养分就是保持对社会保障持续膨胀的警惕,同时发挥出市场机制的应有作用。

(3)中间道路

中间道路理论基础建立在对自由市场的辨证认识之上,着重强调社会稳定和秩序,肯定国家在福利领域的主导作用,对待福利国家是既赞同又批评。它使新自由主义者们对中间道路理论在改造资本主义和对资本主义的态度方面的看法有了分歧。

3. 怎样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答案】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包括其各个子系统及其具体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实际效能和作用。传统的社会保障理论,一般只承认社会保障事后救助的单一功能,然而,范围广泛、项目齐全、形式多样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早已远非历史上单一的救灾济贫可以比拟。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通常发挥着稳定、调节、促进、互助等多重功能作用。

(1)稳定功能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有动力机制与稳定机制,市场机制即是现代各国经济发展的首选动力机制,而社会保障则充当着首选的稳定机制。任何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而各种特殊事件的客观存在,又往往给社会成员造成群体性的生存危机。社会保障能够防范与消化社会成员因生存危机而可能出现的对社会、对政府的反叛心理与反叛行为,能够保障社会成员在特定事件的影响下仍然可以安居乐业,从而有效地缓和乃至消除引起社会震荡与失控的潜在风险,进而维系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正常、健康的社会发展。因此,社会保障是通过预先防范和即时化解风险来发挥其稳定功能的,它在许多国家均被称为“精巧的社会稳定器”或“减震器”。

(2)调节功能

①在政治领域

社会保障既是各种利益集团相互较量的结果,同时也是调节不同利益集团、群体或社会阶层利益的必要手段,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功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保障除具有一般的政治调节功能外,还特别促进了社会成员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保障亦强化了国民对现存制度的依赖意识和国家认同,同时对调节不同社会阶层的政治冲突和促进政治秩序的长期稳定并维持其整体正常运营发挥着特别重要的政治作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之所以在许多国家成为党派斗争和政党政治、民主竞选中的重要议题,正是社会保障具有不容忽略的巨大政治调节功能的体现。

②在经济领域

a. 在第一层次上,社会保障有效地调节着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从国际范围考察,可以发现,社会保障制度越健全、水平越高、规模越大,意味着国家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的强制力越强; 反之,社会保障越是残缺不全、水平越低、规模越小,则意味着国家在社会公平方面的强制力越弱。而社会保障对公平与效率的合理调节,则是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与和谐发展的必要举措。

b. 在第二层次上,社会保障直接调节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于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并通过税收或征费或“转移性支付”给予保证,进而分配给受保障者或有需要者。在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国家,这种调节功能更加显著,它通过社会保障资金的征集与社会保障待遇的给付,在不同的受保障对象之间横向调节着收入分配,同时还在代与代之问实现着纵向调节收入分配。

c. 在第三层次上,社会保障还直接调节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它甚至被称为国家的福利投资。一方面,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储存与分配,直接调节着国民储蓄与投资,并随着基金的融通而对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格局产生直接调节作用。

③在社会发展领域

社会保障有效地调节着社会成员的协调发展。在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国家,社会保障构成了调节“社会成员中高收入阶层(富人)与低收入阶层(穷人)、劳动者与退体者、就业者与失业者、健康者与疾患者、幸运者与不幸者、有子女家庭与无家庭负担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基本杠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因社会保障制度调节功能的发挥而得到了有效缓和,社会因收入分配差距等导致的非公正性、非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调节。

(3)促进发展功能

①能够促进社会成员之间及其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使社会生活实现良性循环。

②能够促进遭受特殊事件的社会成员重新认识发展变化中的社会环境,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③能够促使社会成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其更加努力地为社会工作。

④能够促进政府有关社会政策的实施。

⑤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在经济领域,社会保障通过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着经济的发展,同时透过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直接促进着某些产业的发展。

⑥社会保障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保障与劳动力市场的维系,又促进着劳动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提局。

(4)互助功能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分配机制其实是一种风险分散或责任共担机制,风险分散与责任共担本身即是以互助为基石并在互助中使风险得到化解的。资金的互助、物的互助和劳务服务的互助,表明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一种社会稳定机制,而且也是一种社会互助机制。在当代社会,希望社会保障完全自助化(完全自我负责)或完全他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