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4新闻传播实务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你怎样理解新闻报道的“完整性”? 你认为在写作中,应该怎样处理新闻报道“完整”与“简洁”两大要求之间的关系?

【答案】(1)新闻报道的“完整性”的含义①新闻报道必须充分展示受众关注的新闻事件的各个方面。不要有意无意地不回答(忽略或回避)受众关注的问题。简洁不是简陋,新闻报道不能“缺斤短两”。

②新闻报道需要处理好发掘重点与报道详实之间的关系。对于受众关注的情况一定要做充分的说明。

(2)处理新闻报道“完整”与“简洁”两大要求关系的方法

①两者在新闻报道中都有重要的地位,互不冲突,都不应偏废,都要重视和坚持。

②简洁是避免繁琐和庞杂。简洁不仅仅是一种文字使用的技艺,它建立在记者对新闻事实的选择之上,而选择依赖于判断。新闻写作的简洁,依赖于记者对新闻敏锐地捕捉,对最重要的新闻要素的识别,对最引人注意的新闻事实的确认。

③完整是指记者必须充分展示受众关注的新闻事件的各个方面,这并不妨碍简洁的文字报道,两者兼顾,才是一篇成功的新闻报道。新闻报道在写作上应该达到的境界是:重点要突出,要素要完整,结构要清晰,叙述要简洁。

2. 通讯提炼主题的方法有哪些?

【答案】发现、思索、提炼、确定通讯主题的过程,虽然依通讯作者的不同思想水平、生活经验而带有较大的个人色彩,但它们仍是一种带有一定规律性的思维过程,是新闻实践中的重要一环。

一般来讲,在学写通讯的过程中,发现、提炼、确定主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依据事实,提炼主题

这是通讯采写过程中选择、确定主题的常规思维过程。作者在接触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前,对将要采集的事实不甚了解,对将要写作的通讯主题也没有事先预想,需要在了解事实过程中逐步分析素材,进入主题发现和提炼的过程。

通讯的写作过程包括以下方面:

①将大量事实收集到手;

②对这些事实做详细分析,弄清楚事实各个侧面之间、多个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搞清楚作为原因的事实和作为结果的事实;

③抽出可以贯穿各事实之间的意义线索;

④判断这些意义线索(链条)哪条更具有传播价值,更具有普遍的示范或警示意义,预测它的传播效果;

⑤确定主题。

(2)预设主题,事实印证作者依据长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或媒体布置的报道思想,预先设定要写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去等待、选择表现这个主题的新闻事实,以验证主题,这是很多成熟新闻从业者选择通讯主题的一种思维过程,这就是“主题先行论”。

很多新闻实践证明,这种“主题先行”的办法,即在进入采访之前就考虑主题的思维过程,往往可以产生无主题意识时采写通讯所难以产生的效果。因为采访前对某一主题的大致设想,是作者依据长期对社会生活思考、观察的结果,是对其传播价值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的结晶,这类主题一般针对性强,适应广大受众或解惑或警示或寻求服务的心理需要,具有一拨即明、一碰就炸的传播效果。

3. 试论新闻写作与新闻采访的关系。

【答案】新闻写作是指记者把采访中搜集到的材料、信息,通过文字写作制成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新闻写作和新闻采访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

要学好新闻写作,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前提,即新闻写作必须以采访为基础,采访决定写作。在学习新闻写作时,强调采访决定写作,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①先有采访,后有写作。换言之,采访在先,写作在后,这个次序小能颠倒。

要完成一篇新闻报道,必须经过采访阶段和写作阶段,采访为写作收集事实,写作则是把采访来的事实加以表现。可见,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结果和归宿。没有采访,也谈不上新闻写作。

②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写作的质量。

采访的质量主要是指采访的深度和广度。如果采访进行得不够深入广泛,那么写作必然面临“先天不足”的困境,而这种“先天不足”用新闻写作本身无法弥补。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资深的记者用“七三开”的比例形象地概括了在采访和写作两个过程中所花的时间与力量。因此,学习新闻写作,要建立在扎实的采访基础之上。

(2)新闻写作反作用于新闻采访

一个记者掌握了新闻写作的规律和技巧,反过来可以指导他的采访活动,有助于增强他的采访意识与提高采访能力。因为他熟悉新闻报道的各种体裁,了解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能够判断

哪些素材对新闻写作有用。因此,面对同样一个采访对象,会写的记者胸有成竹,他的提问比不会写的记者更有针对性,整个采访也将更有效率。

(3)采访与写作都是记者的基本功,既不能重采访轻写作,也不能重写作轻采访。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应该两手兼备,而且两手都要硬。

4. 什么是评述型导语? 评述型导语写作时应注意些什么?

【答案】(1)定义

夹叙夹议、有述有评的导语,称评述型导语。

(2)注意

①评述型导语中的评,应是言人之所未言,深刻而有新意;

②评述型导评中的评,应是少而精,点到为止,不宜展开;

③为了使导语中的评更具客观色彩、更有说服力,有时也为防止因记者直接评论而招致被动,可使用引语方式发表意见。

5. 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有哪些?

相关试题:新闻真实性的特点是什么? (人大2006年研)

【答案】新闻写作,如果没有真实性作为前提和基础,许多写作理念、知识和技巧,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且可能写作技巧越高,离新闻越远。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可以分为浅与深两个层面。浅层面重在要求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深层面重在要求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具体要求如下:

(1)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①确有其事。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必须从源头抓起。即动笔之前,首先要经过查实与确认,是否真正发生所要报道的这条新闻。

②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

基本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原因。这些都是新闻赖以生存的因素,换言之,弄清楚一个事实的起码条件、几个基本的环节。在任何一个环节上若有半点虚假,都会招致读者对整个新闻事实的怀疑,因此必须真实可靠,不能含糊其辞。

③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

引用的各种资料,主要是指数字、史料,还有背景资料等。它们在新闻中的作用很重要。如果在引用的资料上出现差错,也会使读者对整个新闻存疑。

④新闻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必须真实。

⑤新闻中所涉及人物的思想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新闻写作有一个大忌讳:绝对不能虚构情节、合理想象、添枝加叶。虚构和假设是新闻的陷阱。任何一种哪怕是考虑最周全的杜撰,任何一种用来修饰和渲染素材的虚构的细节,都会破坏使报纸通讯有力量的主要东西一一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