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认识消息体裁的优势?

【答案】(1)消息适应范围广,多用消息,可以增加媒体的信息承载量。

消息是简括的报道,它往往省去新闻事实中的细枝末节,不赘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这样,它可不受新闻题材的限制。媒体刊登的消息越多,其总体上传播的信息量也越大。

(2)消息发稿速度快,是一种灵活迅捷的新闻体裁。

由于文章内容简括,不必照顾事件的过程或细节,消息可及时地,用滚动传播的方式报道突发事件、正在进展之中的事件。消息篇}隔短小,写作、编发稿件都可节省时间,从而使它有条件冲在前面,担任“第一报”的任务。

(3)消息易为不同的读者所接受。

消息的“外包装”是“客观性”,它靠事实说话,提供给读者的是事实。即使宗教信仰、政治见解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不愿接受传播者的观点,却不能不正视事实。在世界范围内,通讯社的新闻稿更易被各国媒体所采用,原因就在于通讯社新闻总汇的稿件,更注重掩饰观点,更善于用事实表达意见。

(4)消息的新闻冲击力更强。

与通讯或长篇报道相比,消息是浓缩了的新闻,它可让信息毫无阻拦地直接进入人们的视野,对读者,对各类传媒的接受者,造成很强的心理冲击。

2. 简述专访的文体特征和写作要领。

【答案】(1)文体特征

①专访强调的是“访”,它是由“访问”脱胎而成的一种文体。

与其他新闻文体相比较,专访更注重采访手段,专访是正式访问,记者有备而来,事先怀着一个比较明确的、专门的采访目的,多数采访是按预先准备好的既定方案进行。

②专访强调的是“专”,即非专不访:访专人、谈专题。

a. “专”在采访对象上

它是专门对“人”进行采访的,是事先经过选择的“特定的被访问者”、“专门的采访对象”。 b. “专”在内容上

即突出专题性,回答“特定的问题’夕; 突出专一性,某些侧面。

c. “专”在独家的角度上

专访所选择的被访问对象和所报道的内容,要有做专题的新闻背景或者特定的新闻价值。 ③专访的内容是访问活动的实录。

一般专访有三个要素:被访者、记者、现场。通过这些要素营造一种记者、被访者、读者三方同在的时空效果,实现读者与被访者的“近距离交流”。

④叙述角度一般是记者直接出场,主要以第一人称写作。

记者以见证人的身份把读者带入现场,代表读者向被访者提问。专访中记者更加主动,主观色彩比较鲜明,一定意义上记者位于主角地位,引领和控制问题与采访过程。

⑤专访的结构以问答体为主。

专访文体是访问活动的实录,所以选择问答体为主要形式是顺理成章的。多数专访采取了显形问答体,有些专访根据报道效果的需要,也可以处理为隐性问答的散文体

(2)写作要领

①间答整理式

这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之一,也是最简单,又最能体现专访文体特征的叙述方式。其写作要领是实录经过整理后的采访过程,以记者提问、受访者回答的问答体发表。

问答整理式的优势在于能最大限度地再现访谈内容,其实录性、可信性与可读性强。

②散文处理式

散文式处理,也可称为隐性问答体。它基本摆脱了一问一答的模式,记者可根据专访报道的需要自由取舍问答的内容,并灵活地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穿插叙述访问的情景、过程,或者勾画被采访者的形象、性格等。

其优点是:

a. 报道精练、明快,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问答整理式的篇幅过长问题。

b. 通过灵活的文体处理,它把问答整理式一般不可缺少的导读,穿插于专访中间,也使得报道显得丰富饱满、多姿多彩。

c. 这种方式给记者留下较大的新闻写作的创新空间。

③口述实录

这种处理方式的写作要领是全文集中记录被访问者的口述。即把现场的记者和记者所提的问题都删除掉,或者非常淡化地处理,主要保留被访问者的谈话。

口述实录的优点在于它使得被访问者和读者之间形成一种直接交流,因而这种专访令人读起来更亲切、可信。

3. 在我国,优秀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应该具备哪些基本品质?

【答案】(1)广播电视节目的含义。

广播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台、广播电台所有播出内容的基本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它是一个按时间段划分、按线性结构传播的方式安排和表现内容、依时间顺序播送内容的多层次系统。

(2)优秀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品质

①舆论导向正确,符合团结、稳定、正面宣传为主的力一针,富有时代特色; 广播电视媒体具有广泛的覆盖面,而且传播迅速及时,深受群众欢迎,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新闻媒介能不能及时、准确地传递真理之声、正义之声,能不能正确传达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舆论,化解矛盾,就显得十分重要。

当然,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不是不要舆论监督,而是要提高舆论监督的水平和质量。正确的舆论监督,就是新闻媒介审时度势,采用恰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间将某些社会矛盾、问题、现象揭示出来。

②题材重要,主题鲜明,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 在新闻价值中,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人们天生就对重要的事件和人物感兴趣。抓好一个重大选题,要从多侧面、多角度选材,要多工种、多环节配合,使其具有相应的表现手段,具有深刻的内容,产生深远的影响。

③内容真实,细节准确,现象与本质相统一; 这是新闻真实性的问题。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中的事实小仅要准确,而且要全面客观,要符合事物的总体面貌。

④信息含量丰富,内涵深刻,能给人以较多的思考和启迪。新闻作品应当尽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这是受众的普遍要求。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有才能的记者往往能比其他记者采集到有关这个事件的多种信息。例如,报道国际贸易谈判,有的记者只报道当事双方何时何地举行了有关某项争端的谈判的信息,而有的记者却不限于此,还提供了争议焦点,哪些问题取得进展或达成协议,哪些问题还在讨价还价的信息等。

⑤作品应有较强的时效性,并且注重时效性与时宜性的统一。时效性是指从事件发生到新闻发布之间的时间差。时宜性是指新闻报道在考虑时效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其发布的时机,即选择所发布的新闻对社会能产生最佳效果时报道。对于可预见的重大新闻事件,和能作出快速反应的突发事件,只要符合全局利益,就要抢发快发。当时效性与真实性或时宜性相矛盾时,则应舍时效而取真实或时宜。

⑥作品应富于创新意识,体现媒体特色。创新意识在新闻作品中表现在创意新、角度新、形式新、语言新、运用新颖的技术手段等几个方面。但究竟如何创新,不同的新闻媒体也都各有侧重点。文字作品的侧重点是精心打磨语言,广播作品是在音响上作文章,电视则应以形象取胜。应该看到,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的知识水平、审美品位不断提高,新闻工作如果不去创新,陈袭旧有模式,是不会受欢迎的。

4. 怎样认识非事件性新闻的特殊价值?

【答案】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它们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晰的时空界限,缺少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非事件性新闻的日益增多在于其特殊的传播价值:

(1)以消息体裁报道非事件性事物,可以进一步拓宽新闻的报道面。

教育的普及使人们对“大世界”更为关心,“信息欲”也更为强烈,单纯报道事件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媒体肩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信息的重任。非事件性消息报道内容的无限性拓展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