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工作通讯的报道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案】工作通讯的报道内容主要有:
(1)展示各项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和提炼启迪人的新思想、新观念。
经验性报道是我国新闻媒体特有的品种,这是由我国媒体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报道典型经验,除了采取综合消息的形式以外,工作通讯以其篇幅和时效的宽容度,几十年来一直是最具有传播效果的另一种新闻报道体裁。
一般来说,采写工作通讯要力争通过反映一个单位、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一个领域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对其他行业起到展示经验、启发思路、引导、示范的作用。它的报道选题偏重于成熟的经验,及由此带来的新思路、新观念。这类工作通讯在我国各级机关报中所占的比例很高,成为党和政府指导工作、引导舆论的有力武器。
(2)反映工作中的问题和教训,揭示这些问题和教训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内涵,以引起社会的注意,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种类型的工作通讯比较多地体现在调查性报道上,这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青睐的一种报道形式。它的报道内容更侧重于揭露问题,展开批评。
(3)剖析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探讨对策与解决的方法。
这种类型的工作通讯比较多地体现在分析性报道上。也就是说,它不仅要通过调查,展现出工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还要对此进行分析与解剖,找出问题的原因,探寻可能的解决方案。一般来说,它的选题要扣住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和大众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
2. 新闻背景材料的类型主要有哪些?
【答案】新闻背景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说明性背景材料
说明性背景材料是指用来说明和解释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条件和环境,人物的行为活动的背景材料。其作用在于能使新闻内容容易为读者所理解、接受,使新闻的意义显得更为清楚突出。
(2)注释性背景材料
注释性背景材料是指用以帮助读者看懂新闻内容,增长知识和见闻的背景材料。它通常包括产品或其他物品性能特点的说明、科技成果的通俗介绍、技术性问题的解释、名词术语的注释、文史记载的知识、风俗人情的介绍等。
(3)对比性背景材料
对比性背景材料是指那些能与新闻事实形成某种对比的材料。通常,这些对比可以从正反、
前后、彼此等方面进行。作者通过两类性质不同的材料(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相对比,是非曲直、真假黑白、先进落后,清清楚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的思想倾向不言而喻。
(4)提示性背景材料
它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对新闻事实的意义有所提示的,或对读者有某种暗示作用的背景材料。
3. 新闻背景材料运用时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案】新闻背景材料若运用得好,可以解释、烘托和深化报道卞题,使新闻所包含的内涵更为明白显豁; 有助于突出新闻的特点,提高新闻的价值; 能代替作者的议论从而使新闻显得客观; 还可以传播知识,为新闻报道增添情趣,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从某种意义上看,新闻背景材料与主要新闻事实的关系,就好比是绿叶和红花的关系。“红花虽好,尚需绿叶扶持”。有了新闻背景的衬托,新闻事实中所蕴含的精彩内容格外清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但是凡事都有一个限度,“绿叶”太多了,或许会把红花掩盖掉。所以在运用新闻背景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新闻背景一定要紧扣报道主题或主要新闻事实,要尽可能少而精,防止喧宾夺主。 凡是与报道主题关系小太紧密的背景材料,一定要坚决删除,不能东拉西扯、枝蔓横生,令读者舍本逐末。有些尽人皆知的背景知识就不必再写入新闻稿中。
(2)运用背景材料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回答读者关心的问题。
写新闻报道要研究读者对象,懂得读者心理。不同的报纸有不同的读者对象,他们的接受能力、对外界的关心程度和了解程度往往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在为不同的报刊写稿时,对于新闻背景的详略情况是有不同的要求的。同样一条科技新闻,发给科技报的稿子中有关的背景材料可以简略一点,发给晚报的稿子则应该更通俗、周详一点。写作时,无论如何都要设身处地为广大读者想一想,看看他们想知道什么,还有什么不清楚、不理解的地方,需要利用背景材料作出说明、注释或解释。
(3)灵活穿插新闻背景材料。
新闻背景材料在消息中的位置是灵活的,它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可以独立成段,也可以灵活穿插在新闻导语、新闻躯干或结尾之中。如何安排和穿插,完全根据此消息的内容和结构布局的需要而定。一般而言,穿插在导语中的往往是对比性材料; 穿插在新闻躯干和结尾中的,往往是注释说明性材料或分析解释性材料。凡是用于穿插的背景材料,一般只是一两句话,有时甚至只是一些简单的句子成分。
4. 简要说明下面这条短消息是否缺少新闻背景? 缺少什么样的背景?
附材料:
南宁出现“光化学烟雾”
专家呼叮治理机动车尾气刻不容缓
本报南宁专讯27日上午11时左右,在南宁市的朝阳路、新民路、兴宁路、民族大道等主要街道,人们感到眼睛刺痛、喉咙发痒、气味难闻。抬头看天,只见一层淡蓝色的烟雾在空中弥漫……
环保人士惊呼:“这是光化学烟雾! ”据自治区和南宁市两级环保科研部门的专家介绍,前天的南宁市内,气温高、湿度低且阳光灿烂,这为光化学烟雾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早上,许多市民上班时就感觉到天空中雾气腾腾,到11时左右达到高峰,不少人流泪、咳嗽。这层蓝色的烟雾直下午3时左右才慢慢消失。
有资料表明,南宁市的机动车有近30万辆,其中摩托车就有20多万辆,而一辆两冲程摩托车的污染量是轿车的4倍。由于南宁市机动车的尾气污染至今没有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因此,造成的危害也就越来越严重了。时至今日,发生这样的光化学烟雾也就不奇怪了。
专家们呼吁:南宁市的机动车尾气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2000-03-09见报)
【答案】这条短消息缺少新闻背景,即这种光化学烟雾是否在别的城市、国家出现过,是如何得到治理的,对人们造成了怎样的伤害等。
5. 简述通讯选材的特点。
【答案】通讯对选材的要求比较高,其特点如下:
(1)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选材的典型性的直接含义,即材料的代表性。“代表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突出,即所选材料较一般事实材料突出,有特点,有特别之处; 二是普遍存在,即所选事例无论大小,都不是社会中的个别现象、个别事件,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事件。
典型事实小一定都是大的事实,有时,很小的事实也具有典型性,也会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在采集通讯素材的过程中,很多人遇到的难点是典型事例的“稀缺”。有时事例不少,但都不突出,缺乏特色; 有时事实很特别但又缺乏普遍性; 或者事实精彩但又与主题无关。
当然,事实材料是否典型还受主题的制约,在某些主题评价标准的衡量下毫无意义的事实,在另一种评价标准的衡量下却价值倍增。
(2)要围绕主题选材
在确立通讯主题之后,记者就围绕着主题,寻找能够表现主题的事实材料。因此,选择通讯素材,说到底是一种思维的结果,是记者用新闻价值标准过滤事实材料的结果。
通讯对素材提出这个要求表面上是个约定俗成的写作要求,其实根本原因在于:通讯要适应读者阅读时的思维状态。因为人的思维的一大弱点就是怕乱。如果通讯中的典型事例东一个西一个,使人的注意力在内视屏幕上大跨度地多次移动,造成注意力振荡,导致人的思维过程发生混乱。读者看不明白,只好放弃阅读。一些初学者所写的通讯常常出现“两个黄鹏鸣翠柳一一不知所云”和“一行白鹭上青天一一越飞离题越远”的情况,正是因为所选材料与主题结合不紧或发生矛盾所致。
(3)选材忌重复
说明同一问题、同一侧面的事例,列举一个即可,不必连续用几个意义相同的事例来强调。事例最好大小搭配,各个事例之间或有差别、或有递进。例如写一个以吃苦耐劳著称的先进人物,大可不必连续几个事例都写大致相同内容、相同情节的事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