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海南大学农村社会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有什么样的地位与作用?
【答案】(1)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是由国际农村社会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Rural Sociology Association ,IRSA )负责举办的学术性会议。国际农村社会学联合会是欧洲农村社会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Rural Sociology,ESRS )和美国农村社会学会(Rural Sociological Society,RSS )中许多成员开展大量国际合作和共同愿望的产物。
(2)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针对促进社区的建设,资源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全球共同抵抗风险,在全球化世界构想中繁荣农村的未来等议题召开学术会议,致力于促进农村的发展。
2. 为什么要重视农村优抚安置工作?
【答案】优抚安置是对国家和社会有功劳的农村特殊社会成员给予补偿和褒扬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优待、抚恤、安罝三种待遇的总称。
之所以要重视农村优抚安置工作,是因为农村优抚安置是维护国家和民族自身利益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它能够保证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推进社会经济繁荣,鼓舞士气,焕发民族精神。
3. 农村社会学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答案】(1)农村社会学的产生
农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其缘由一是美国农村现实的需要,二是美国社会学注重实际和应用指向的培育。
(2)农村社会学的传播
①二战后,农村社会学逐渐从美国扩展到欧洲经济发达国家。
1957年,“欧洲农村社会学工作协会”成立,不久又成立了“欧洲农村社会学会”,1964年它与美国社会学会在法国举行了第一届“农村社会学世界大会”,此后,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每四年召开一次形成了制度,大大地推动了各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相继独立,以及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得以独立发展。
4. 农村教育的地位和意义是什么?
【答案】(1)农村教育的地位
农村教育是旨在使农村人口获取知识与劳动技能、现代公民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教育。农村对于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促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农村教育的意义
①农村教育应立足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农村人口素质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教育发展落后。要使农村摆脱贫困,必须促使其经济形态发生转变,而实现其经济形态转变的唯一途径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而提高农村素质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教育。总之,要通过农村教育促进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进而推动农村教育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②农村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和教育,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落实“科教兴农”战略的根本措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根本,因此必须加强农村教育,这是一项带根本性的长期的战略任务。
③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离不开农民的转岗培训、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农村教育的诸多内涵归结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教育可以帮助提高农民的人口素质,改进教育观念,培养农民自身的技能,不断増强自身竞争力,更好的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作出贡献。
二、论述题
5. 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对策是什么?
【答案】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农村灾后的重建,拟从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维进行规划,避免分散布局。这样有利于人口向交通方便的中心村或城镇集中,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在城镇,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壁垒将被打破,各种阻碍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的户籍、住房、就业、劳动以及保障制度将逐步向城乡一体化方向调整。从社会整体看,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别将越来越小,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将逐步建立和完善。
(2)区域城镇体系协调发展
从城市均衡发展的角度看,我国今后的城镇化将按照区域经济原则,将一批大中城市发展成特大城市,与区域内的城镇体系协调发展,形成巨型的城市带和大型城市群。这需要“强化城市的中心功能,提高各级城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城镇与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密切城乡联系.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3)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发展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也把“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作为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重大政策性问题之一。文件中针对下一阶段的小城镇发展,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同时指出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4)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城乡一体化的根本职能是为人提供一种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同时,城乡一体化要建立的是城乡经济高度发展后,给人极大满足的“自然—空间—人类”系统。要使农村城镇化向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就需要人和社会环境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二元社会中,城乡分割和对立难以产生“以人为本”的城乡一体化系统,而塑造满足城乡居民需求的美好环境是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城乡的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也需要城乡空间的有机结合。
6. 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讨论中国农民的社会分层所遭遇的制度约束因素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不同时期,不同制度条件下,中国农民的社会分层所遭遇的制度约束因素都不同,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有以下四点具体内容:
(1)新中国成立前农村的阶级与阶层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村社会各阶层的分析,是建立在阶级分析方法的基础之上的。他们的分析特别强调阶级关系之间的对抗性,阶级关系产生的原因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剥削和压迫现象。
(2)土地改革时期的农村阶级、阶层分析
1950年进行土地改革,为了给土地改革和成分划分提供依据,当时的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农村划分阶级成分的决定》。合作化并没有能够真正遵循农民自愿、互利、合作的原则。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
的步骤,在人民公社制度、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与户籍制度共同作用下,中国农村建成了计划经济体制,并与城市的计划经济体制一道,形成了整个中国社会以“单位制身份制”和“行政制”为特征的制度结构体系。中国社会只剩下两个基本阶级,即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一个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3)集体化时期的农村社会阶层
这一期间,中国农村社会分层最突出的特征是身份制的制度体系。它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社会结构还基本上是一种传统的社会结构;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将阶级体系打碎以后,财产分层的地位下降,身份分层的特征更为凸显。
①人民公社体制、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和户籍制度,使得农村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并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在这一阶段,身份等级即政治身份等级成为划分农村社会阶级与阶层的主要标准。
②土改时期所划分的阶级、阶层以及其后政治运动所扣加的种种政治帽子,使得先赋的家庭出身与后致的政治身份,成为每个农民乃至其子女不得不接受的深刻政治洛印。出身论对农民子女的社会流动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到其所在的社会阶层。
③在身份制色彩浓厚的社会分层体系中,干部的分层是一个核心内容。它成为全社会分层的基础与主线,并派生出全社会的分层体系。
(4)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分化
中国农民的社会分层所遭遇的制度原因包括:
①联产承包家庭经营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农民分化的基本前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