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737土地资源管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土地统计管理
【答案】土地统计管理就是运用土地统计力法,借助于数字和图件系统地记载各土地使用单位和各类用地的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情况的土地资源管理形式和手段。由于统计的任务、内容和方
法的不同,土地统计可分为原始统计和年度统计,两者相互联系,共同组成统一的土地统计过程。
2. 水土流失
【答案】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3. 土地征用
【答案】土地征用,就是指国家为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征用是一种合法地强制性行使公权力的行为,必须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同时,征用体现出土地权利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割与变换,必要的“征用补偿”是保障征用行为的关键。
4. 土地发展权
【答案】土地发展权是土地变更为不同使用性质的权利,是一种可以与土地所有权分割而单独处分的财产权。它既可以与土地所有权合为一体,由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土地拥有者支配,也可以单独支配,它是土地处分权中最重要的权利。
土地发展权包括:农地变更为非农用地的发展权或称之为农地发展权; 未利用土地变更为农用地或建设用地的发展权; 在农地使用性质不变的情况下扩大投入的发展权; 在建设用地上进行建设的发展权。
5. 土地统计调查
【答案】土地统计调查就是根据土地管理的目的和要求,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
组织地收集关于土地、土地利用和土地权属的原始资料过程。土地统计调查是土地统计管理的初始阶段,是人们研究和认识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起点。离开了对土地利用实际状况的周密调查,认识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决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6. "RS"
【答案】英文RemoteSensing 的缩写,指通过人造地球卫星上的遥测仪器把对地球表面实施感应遥测和资源管理的监视(如树木、草地、土壤、水、矿物、农家作物、鱼类和野生动物等的资源管理)结合起来的一种新技术。
二、简述题
7. 简述土地使用权转让监督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案】(1)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让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未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投资开发、利用土地的,土地使用权不得转让。
(2)土地使用权转让应当签订转让合同。
(3)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和登记文件中所载明的权利、义务随之转移。
(4)土地使用者通过转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其使用年限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使用年限减去原土地使用者已使用年限后的剩余年限。
(5)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随之转让。
(6)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的所有人或者共有人,享有该建筑物、附着物使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者转让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时,其使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随之转让,但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作为动产转让的除外。
(7)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转让,应当按照规定办理过户登记。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分割转让的,应当经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房产管理部门批准,并依照规定办理过户登记。
(8)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市、县人民政府有优先购买权。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市场价格不合理上涨时,市、县人民政府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
(9)土地使用权转让后,需要改变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土地用途的,依照本条例第十八条的规定办理。
8. 简述科学的自然资源观。
【答案】科学的自然资源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就整个自然界而言,资源是无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将更加善于利用自然资源,不断开发新的资源,以弥补或取代原来的资源。但是,就某一种资源而言,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时期内,它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2)自然资源的有偿性
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使人类的生存不受威胁,人类得消耗一部分劳动。同时从合理利用方面考虑,必须变资源的无偿性为有偿性,实行对资源的有偿占用。
自然资源的价值应从排污费、赔偿损失费、保护费、治理费、研究费和管理费等六方面进行合理的衡量。
(3)保护资源的“全民性”
当今的环境保护必须动员全民的力量,才能卓见成效。设想大气层一旦遭受破坏,就会影响到各国的环境质量,不管某一个国家在本国疆域之内采取多么有效措施都无济于事。所以,没有一个国家能靠自己的力量消除日益深化的环境危机,应共同对付环境问题。
(4)保护资源就是保护环境
在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只有保护好资源,才能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进而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物质基础。反过来,资源的浪费,不仅影响了经济效益,而且污染土地、大气和水体,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平衡,阻碍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最终导致社会经济的损失。因此,保护资源就是保护环境,对资源的最佳利用,就是对环境的最优保护。
9. 从私法和公法角度阐述土地所有权的法律限制。
【答案】(1)公法是配置和调整公权力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公法以研究公权力、公权力配置、公法关系和公法责任为主要内容。公法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公法是指调配公权力内部或公权力之间的关系的法律规范。广义的公法是指调配公权力之间,以及调节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如果从各部门的调整来看,公法就是典型的公法和非典型的公法或非典型私法中的公法部分。
相对于公法而言,私法一般指的是规范私权关系的法律。
(2)公法私法的关系
①利益说。根据调整的利益关系的性质,是公共利益还是私人利益。
②主体说。根据法律关系主体的不同。
③性质说。调整的是纵向隶属关系还是横向平等关系。这在很长时间内占主体地位。
④理念说。根据法的理念。调整分配正义的是公法,交易正义的是私法。
⑤决策说。公法是受到约束的决策的法,私法是自由决策的法。
(3)土地所有权是国家或农民集体依法对归其所有的土地所享有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土地所有权属于财产所有权的范畴。但是土地所有权相对于一般财产所有权而言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主体的特定性、交易的禁止性、权属的稳定性、权能的分离性。土地所有权内容包括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项权能
(4)土地所有权法律限制
①土地所有权纵向范围限制一一空间权的创立
作为对土地所有权根本限制的权利,空间权是指民事主体依照法律规定对于土地上、下特定空间享有的排他支配权。如同土地有所有权与使用权之区分一样,空间权也有空间所有权与空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