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737土地资源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RS"
【答案】英文RemoteSensing 的缩写,指通过人造地球卫星上的遥测仪器把对地球表面实施感应遥测和资源管理的监视(如树木、草地、土壤、水、矿物、农家作物、鱼类和野生动物等的资源管理)结合起来的一种新技术。
2. 土地资源管理学
【答案】土地资源管理学是以研究协调控制“人和土地”这个大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使之
,放大其生产能力以达到充分、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一门科学。产生系统效应(组合效应)
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内容包括土地地籍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具体可分解为:土地数量管理、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地权管理、土地法律管理、土地经济管理、土地生态管理、土地规划管理和土地利用监督等项内容。
3. 土地
【答案】土地是由地球上的生物、空气、水文、地形地貌、土壤、岩石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的活动成果所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其中各项要素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共同维护土地的功能。土地不仅是一个自然综合体,还是一个社会经济综合体,同时土地也是一个历史综合体。
4. 土地统计管理
【答案】土地统计管理就是运用土地统计力法,借助于数字和图件系统地记载各土地使用单位和各类用地的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情况的土地资源管理形式和手段。由于统计的任务、内容和方
法的不同,土地统计可分为原始统计和年度统计,两者相互联系,共同组成统一的土地统计过程。
5. 水土流失
【答案】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6. 科斯定理
【答案】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
部性或者说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即在交易费用为零和对产权充分界定并加以实施的条件下,外部性因素不会引起资源的不当配置。因为在此场合,当事人(外部性因素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将受一种市场里的驱使去就互惠互利的交易进行谈判,也就是说,是外部性因素内部化。”
二、简述题
7. 如何衡量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的合理性?
【答案】(1)土地资源由于它的稀缺特征和用途的可选择性,它会流向各种可被选择的用途,并在各种用途上发挥着资源的效率,实现资源的价值,这就是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
(2)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必需在以下两个方面发挥作用,即合理分配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应当从国民经济整体的高度,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项效益综合的角度来研究解决。在权衡利弊得失时,既要考虑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方案的正面效益,同时也要估计方案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损失,最终达到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目的。
(3)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的实质是协调耕地与建设用地的比例关系。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是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也是土地资源利用管制的核心。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土地功能需求存在差异,加上我国人多地少和土地资源稀缺的特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伴随着土地资源在部门间的分配和再分配。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即第一和第二、三产业部门用地,也即是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或称建设用地之间的数量比例结构,而农业用地中主要是耕地,所以,一定意义上讲,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的实质就是协调好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
8. 何谓土地使用权出让?
【答案】土地使用权出让又称土地批租,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分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土地使用权出让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年度建设用地计划。
(2)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有期限的。
(3)土地使用权出让又是有偿的,土地使用者需支付出让金。
(4)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确定步骤为土地估价、确定出让底价和出让价格审批。
(5)土地使用权出让可以采取二种方式,即协议、招标、拍卖。
9. 何谓管理、管理要素和性质?
【答案】(1)管理的含义
管理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有意识、有组织,不断进行的协调活动,具体来讲:
①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
②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
③管理是围绕某一共同目标进行的活动。这叮层意思实际上揭示了管理的本质和特征。 (2)管理要素
①管理主体
管理主体即由谁来进行管理。管理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管理能力,拥有相应的权威和责任,从事现实管理活动的人,即管理者。土地管理主体是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②管理客体
,另一管理客体即管理对象。人们把管理对象分为一类如人、财、物即管理活动中的“硬件”
类为时间和信息,即管理活动中的“软件”。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所辖行政区域内的全国土地。
③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即管理所达到的目的。土地管理的目标在于保证社会、经济、生态最大化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④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 即用什么方法进行管理。管理具有五大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包括调杳研究、预测未来、确定目标、选择方案、规定实现目标的方法、步骤、手段和途径等。组织职能就是把管理要素按目标要求组合成一个协调的整体,保证管理要素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上互相衔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挥职能,即按计划目标的要求把所有管理对象统一起来形成一个高效能的指挥系统。控制职能,即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保证原定目标顺利实现的过程。协调职能是指保证多项活动不发生矛盾、重叠和冲突,以保持整体平衡。
⑤管理环境
管理环境,即实现管理目标的客观条件,它是管理系统之外的一切事物和条件的集合体。管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
(3)管理的性质
管理具有双重性质,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通常称之为管理的两重性。
①管理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生产力相联系。依据其自然属性,有现代管理和传统管理、先进管理和落后管理、新管理和旧管理之分,而没有社会形态之别。
②管理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是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体现,又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而变化,具有特殊性和历史性。
管理的两重性是由于社会生产过程是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组成的,是山组织生产和维护生产关系两种基本职能结合而发生作用的过程。
10.何谓土地产权及其构成?
【答案】(1)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排他性的完全权利,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内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