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706公共行政学之公共行政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分税制
【答案】分税制是指一国政府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通过对税种或税源以及税收管理权限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以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的一种分级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包括分税、分权以及分设征收机构等。其中分税是前提,分权是要害,分设征收机构是保证。
分税制作为一种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收入分配关系的制度,是基于各级政府对税种或税源的分配。在一个以税收作为最主要财政收入的国家里,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收入分配集中在税收收入的分配上,但不是所有对税收收入的分配都可称之为分税制。因为政府税收收入分配形式有税收总收入分成形式、税收收入包干形式和分税制形式等,分税制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只有具备按税种或税源划分各级政府税收收入的特征,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的制度才能称为分税制。分税制作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划分税种和税收管理权限的制度,其实质是要解决两个问题:
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税种的划分,包括按税种的名称划分和按税种税源的划分;
②税收管理权限的划分,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税收政策方针制定权、税收法规立法权、税收征收权、税收法规解释权、税收减免权、税收调整等项权限方面进行合理的划分。
分税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彻底的分税制,通行于管理权限较分散的联邦制国家,如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瑞士等国:另一种是不彻底的分税制,通行于管理权限较集中的国家,如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
2. 行政行为
【答案】关于行政行为的涵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1)广义的行政行为。指合法的行政行为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通过法定形式,所实施的全部行政管理活动的总称。包括决策行为、组织行为、领导行为、指挥行为、执行行为、监督行为等等。
(2)狭义的行政行为。指合法的行政行为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通过法定形式,在行政管理活动所实施的能够直接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如行政检察、行政许可等等。
3. 行政不当
【答案】行政不当,又称行政失当,是指行政行为主体所实施的不违法、但是违反合理性原
则的不适当的行为。行政不当主要是不合理地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造成的,从广义上讲,行政不当也是一种违法行为,因为违反了行政行为必须同时具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原则要求。从狭义上讲,是以合法为前提的,可视为有瑕疵的行政行为。行政不当的特征有:
①以合法性为前提,是合法范围内的不当,主要表现为明显不公正;
②行政不当只是发生在自由栽量行为中,而行政违法可以发生在任何行政行为中;
③政不当一般只会引起补救性行政责任,而行政违法既可以引起补救性行政责任,也可以引起惩罚性行政责任;
④行政不当被确认之后,可能只部分影响其法律效力,也可能全部影响其法律效力,而行政违法被确定后,一般会影响其全部法律效力。
4. 考任制
【答案】所谓考任制,就是政府为推行公务,采用公开竞争考试的科学方法,来衡量并判断其所需要的人员是否合乎标准,进而按照考试成绩的优劣进行挑选,取其优者来加以任用为政府工作人员的一套制度。考任制犹如公务员系统入口处的一道闸门,调控着政府部门公务员的人员输入。
5. 诉讼
【答案】诉讼是指利害关系人对诉愿裁决结果不服,而向司法机关提起、由司法机关按法律程序受理、审理和裁判解决行政纠纷的一种制度。现代意义上的诉讼,作为一种解决社会系统中利益冲突的机制和一种专门法律活动,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四点:
①诉讼是一种有效的“公力救济”方式。以诉讼这种强制性、权威性的手段实施“公力救济”,一方面是由于私力救济的力所不及,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
②诉讼是一套法定的程序。诉讼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其规范性,这种规范性表现在诉讼请求必须符合法律规范; 诉讼还必须按照法律预先确立的具体程序进行; 诉讼裁决的根据还必须是法律规范。
③诉讼是一个运作过程。诉讼既是法治系统的一种结构形式,又是这一系统的运作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提起诉讼、法院的审理和裁决、执行等。
④诉讼基本上是一种三元结构系统。原、被告在法律上处于平等的地位,而法官居于其间作为权威的仲裁者解决原、被告之间的争议和冲突。诉愿是否必然是诉讼的先行阶段,取决于不同国家的规定。
6. 名利观
【答案】名利观是指关于个人的名位和利益的看法,属于思想意识形态的范畴。名利观与世界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联,反映了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对于领导者,“名利”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权力、名望、金钱、美色、成就感; 其中权力是重中之重。一般说来,名利观对于领导者正确与台的原则界限主要有以下两个互为条件方面:
①出发点和目的是否具有正当性、有益性:
②行为方式和权谋手段是否具有合法性、合理性。
7. 彼得原理
【答案】彼德原理是指由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德提出的关于官僚制机构内各种官僚疾病的原理。彼得从比比皆是的组织管理者平庸无能的现象中,抽样出数百个典型的案例,并且对这些案例逐一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在深入分析和细致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彼得原理”。“彼得原理”是指“在实行等级制度的组织中,每个组织成员都会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那一级”。
(1)彼得原理的成立需要以下两个条件:
①组织的等级机构中有足够的职位供其成员提升;
②组织成员又有充裕的时间去完成这些提升。
假如组织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么,所有的组织成员就会被提升到他们无力胜任的那一级职位上,并且将一直从事着他们力所不能及的工作。由此,彼得原理的推论就是“最后,组织中的每一个职位都将为一个无力胜仟该职位的人担任。”每一个组织成员都将进入彼得所说的平稳时期,在这一期问,他得到提升的商数为零。
(2)彼得原理实际上揭不了一个最基本的人事行政原则,这就是知人善任、适才适用。具体地说,就是要根据每个人的专长和能力、志向和条件,做到才以致用、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尽其才、各得其所。我们知道,每个职位都有其要求和条件,行政领导和人事部门应该根据这些条件和要求来选拔人才。一个人的能力、专长只有在与工作职位要求相一致时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人事行政必须做到知人善任、适才适用、因事择人。否则,不仅会造成人才的浪费,更会给工作造成损失。
8. 行政道德
【答案】行政道德是指行政主体个人职业实践活动的正确规范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这主要是作为行政主体的公务人员在行政管理的职业实践中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它包括公务人员的道德传统、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道德规范和道德风尚等。
9. 帕累托最优
【答案】帕累托最优是指在资源分配过程中,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的一种状态。帕累托最优是以提出这个概念的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的名字命名的,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也是评价一个经济体和政治方针的非常重要的标准。达到帕累托最优时会同时满足以下二个条件:
(1)交换最优,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
(2)生产最优,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