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历史思维与史学启蒙 (1)前逻辑的原始思维本质上是一种“神话一隐喻”思维。它是我们理解原始先民“浑然与万物同体”的创活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2)历史思维即历史想象,它是人类心理创造性的基本活动。 (3)在巫史文化的准巫术仪式中反复出现的以歌舞结合的远古图腾主题。是人类最古老,最典型的文化创造方式。这些原始而强烈的图腾仪式与死亡意识,就是人类文化史上前期历史意识的恰如其分的隐喻或象征。 (4)图腾仪式中的故事和与图腾有关的姓氏来笼支肪的种类传说。神话,以及以血亲关系为主的氏族世系或宗族谱系,是口述史时代史学启蒙的主要内容。而以口授的方式或借助原始记事,将这些“昔话”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的巫师兼氏酋长,既是最早的文化人,又是成长中的“历史家”。 神话、史诗一史学源流 (1)物件记事、符号记事、图画记事这三种原始记事方法,本质上都是记史的。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部族或家族向后代传授历史知识的真实情形。 (2)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史学的真正水源头都有是准巫术仪式中的远古神话,历史学——严格地讲是准史学发端于神州时代向成文历史时代的过渡。神话、尤其是民族神话是准史学最古老的形式。 (3)无论是原始记事时代,还是成文历史时期,诗歌都是人类童年时代各氏族、部落的历史谱系的古老式样和最初“叙述程式”。 (4)所谓“诗言志”。就是诗记事、诗即历史。在本质上抒情的“歌”与本质上记事的“诗”分离之前,在散文出现之前,所有的诗竟是史的内容。所有的史也都竟是诗的式样。 巫史流变与史文化 (1)巫的本字是玉,而祝原由巫出,乃神人之间的属语。初义为祭千先祖。巫祝的关系为一官一职。 (2)史的本义为事,在古文字中本与事,使、吏、士为一个字。亦与巫,筮相通。民族学与古文献的材料表明史是由巫分化来的带有宗教意味的“使者”。古代巫史不分。 (3)商代文化的特点是以“极权宗教”为核心的巫史文化。而古文献中的尹、巫、史恰恰是商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 (4)周人的天命礼堂理论包含君权神授与天命转移两个内容、它本质上是一种弹性很大的实用宗教理性。 (5)昭、穆时期是周代具有人文主义的礼乐文化的创立时期,也是中国表铜器艺术最具有审美价值的成熟期,更是巫史文化空前繁盛的高峰期。那些被称为归化族的殷系贵族、“祝宗卜史”。则是承负构建周初礼乐文化重任的主要代表。 (6)中国史官的官制体系在商代已初具规模。西周的史官官制为太史与内史两大系统,而且两者却直接对周天负责,并无互相统属之关系。太史为太史寮的长官,内史乃作册的官名。而以内史命名作册之职司,不会早于昭王时期。 (7)史官代王宣命不会早于成、康以前,而内史代王宣命则始于昭、穆时期。正因为如此,内史便有了一个非正式的尊号或别号——“右史”,太史则因居王之左厢被习惯为“左史”。 (8)周代文化繁盛的标志是共、懿时期廷礼盛行的史官代五册命制度的确立,以及册命仪式在金文中取得支配地位。中官、史职发达反映了西周晚期以来周文化的性质是史官文化。 (9)凝聚着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统一的人文理性的北中国的史官文化,与积淀着远古的原始意象和宗教的神秘体验的南想国的巫官文化的冲突,反映了北方的华夏文化与南方的楚文化的基本差异:古典的与浪漫的两种文化的对峙。 历史编纂学的发展与古典史学的形成 (1)商代至少在示壬癸时已进入成文历史时期。由于祭祀祖先的需要而形成的世系谱牒之类的典册与职掌鬼神的专门祝史,是殷人与周人典册形成的一个基本的最初动因。 (2)殷代卜辞在叙述程式上具有了中国编年史,乃至记言体,纪事本末体的雏形。但这种公式化的记事形式被“命龟之辞”的巫术性质所决定,因而它是一种准历史学式样。 (3)被称为“非卜辞”的记事刻辞的出现,暗示着新的带有政治史特征的记事文体,渐渐在甲骨卜辞之外以独自不甘落后 文书悄悄转化的契机。 (4)西周中后期“铭文书史”的兴衰,促使用权编年体与记言体开始,从铭文中独立出来,从而出现了《尚书》和《春秋》二部代表性作品。 (5)宣五以前的历史故事散存于“诗三百篇”之中,而宣王以后的历史却记载于“百国春秋”的编年史记中,这就是所谓“《诗》亡然后《春秋》作”。 “其文则史”的“史”的含义:“繁于文采”的史祝愿祭神颂辞,严格地说是史辞,也就是诗辞或文言的语。 (6)《诗》教与《春秋》之教的更替,本质上意味着原始诗歌由记事,祭神的巫史文化作品向春秋向战国时代史官文化的新的成文编年史的转变。 (7)所谓“书法”,是史官记事的修辞方法,或褒或贬。都必须有广泛的社会舆论支持,从而以文书的形式体现一种社会的制裁力量。这一各国史官记事条例的通则,反映了作为一种自觉的意识活动的历史记载与“死后是非”的密切关系。 (8)春秋中晚期大夫家史的出现,使《春秋》由诸侯国史发展成为以大夫个人政治生涯及思想言论为中心的家史,从而导致由国家政治的记事体到个人议论的记语体的转变。这就具备了诸子百家著书立说的雏形,也意味着家史最终被“百家杂语”的诸子所代替的契机。 (9)战国时代史学的特点:1、大部头史书《左传》、《国语》的写定;2、别史、杂史的编纂;3、权变、游说故事的编辑。 史学走向衰落的几个因素。 (10)《史记》是中国古典史学形成的标志:对历史编纂学的突出贡献;在历史哲学上的主要建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