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一)玉器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束奇葩。世界上早期玉器的出 土地点屈指可数,只有亚洲的中国和贝加尔湖一带,大洋洲的新西 兰和南北美洲等几处,其中以中国的最为源远流长。 玉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是指一切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我们把 它叫做彩石玉。从商代起出现了新疆和阗玉,色泽纯白,故又称羊 脂玉,以后它逐渐占据了中国玉器的主导地位。 按玉的质料分析,玉分软玉,硬玉两种,它们的结构、硬度、 比重、化学成份都不同。新疆和阗玉即为软玉,近代常说的翡翠即 是硬玉。 据古文献记载和现今的地质考察,我国古代彩石玉的产地主要 有陕西蓝田、河南南阳和辽宁。关于蓝田是否真产玉,自宋应星 《天工开物》始便有争论。 (二)考古发掘证明,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玉器和石器相 比,色彩鲜艳,质地坚硬,又具有光洁的外表和温润的触觉。这些 特点曾引起了原始先民许多神秘的遐思…… 人类对鲜艳色彩和外表光洁的形式的喜好,原先基于一种生物 本能。人类的这种生物本能在劳动中被培养成对色彩感与光洁形式 的审美意识。我们不是说这种意识就是玉器产生的原因,我们只是 说它与原始人创造色彩鲜艳、外表光滑的艺术品,不无点滴联系。 玉器这种艺术品出现的真正历史基础在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 和精神需要的增长。 当人类的生产力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时候,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是农业的诞生。农业的诞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外表光滑的工具 的需求,因为在耕耨中人们发现外表光滑的工具远比粗糙的打制石 器来得省力和效率高。农业诞生的时代也就是复合工具诞生的时代, 复合工县就要求在石器上镂空,然后安柄。镂空就要求石器的质地 。要更为坚硬,否则在镂空时石器就要破裂。这样就促使了人们对坚 硬质料的追求。与此同时,长期的磨制石器时代更加培养了人们对 外表光滑形式的审美意识。对坚硬质料的追求和对外表光滑形式的 喜好,二者结合,促使人们探索自然触角的伸长。而玉器正好符合 这两个要求,于是玉器产生了。 但是玉器的质料非常难以寻找,又难以琢制,因而人们对其产 生了珍贵感。而此时人们已有了原始的祟拜,其中就有对工具的崇 拜多同时人们也有了原始的审美意识;因此玉器从产生起就是以大 量装饰品、玩赏品和器化工具的形式出现的。 (三)新石器时代兴起的琢玉业为后代玉器的发展奠定了雄厚 的基础。文献记载证明夏代的琢玉业很发达,但由于夏代考古无甚 进展,无实物俸佐证,因此讲先泰玉器的发展我们从商代开始。 商代是先秦玉器发展的高峯期。商代的玉器数量多得惊人,并 且雕琢技艺非常高超多文献中所说的“五瑞”一一圭、壁、琮、璜、 璋在二里头阶段(早商文化)已都具备。 西周的玉器与商代玉器一脉相承。周初的玉器和青铜器一样, 都因袭了商代的传统,后来才有所变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主要是一面坡下去的阴刻线,这是我们识别西周玉雕的一个有力特 征(商代也有这种做法,但不多)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玉器也大体上反映出这 种承前启后的趋势,春秋早期承袭西周作风,晚期开始变化,主要是出现了隐起、镂空、透雕、礼器开始规范化,并出现了大量玉组 佩。战国琢玉工艺水平更加高超。 (四)由于玉的质地、触觉和色泽特点,从它产生之日起,人们 就给予它特有的社会地位,尽管它产生于石器时代,但在青铜诞生 以后,它仍然长期做为神圣的礼器和珍贵的艺术品而存在。同时玉 与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与思想文化特点有密切的联系,这我们从几 种玉器一一圭、壁、琮、璜、璋、玦、环、瑱、琀──的用途与用 意上即可看出。而且玉的色泽柔和,触觉温润,中国古代在政治上、 人格上都崇尚这种“柔和”,中国人以“和”为贵,反对极端。周 代尚“柔”德,儒家是在周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崇尚温文尔雅的 “君子之德”,尚中庸,这与玉的特点相符,因此儒家对玉的解说 很多。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中国古代的尚玉风也一 直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