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简述题 1.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案】舆论导向是指新闻宣传中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倾向。舆论导向直接影响广大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动,关系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以及党和人民的祸福,因而是新闻工作中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原则性问题。正确把握新闻舆论导向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善于运用新闻手段,靠雄辩的事实为正确舆论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新闻手段的特点是以事实为依据,以事实作基础,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和评述来表达观点,阐明立场,进而形成舆论并影响和引导舆论。它靠着雄辩的事实为正确的舆论提供有力的依据,也靠着雄辩的事实对错误的舆论进行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因而,新闻传媒的舆论引导往往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2)总揽全局,针对舆情,及时发表评论,为社会舆论树旗定向。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作为党和国家的宣传舆论机关,必须时时、事事站在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总揽全局,把握大局,在关键时刻,在重大问题上,要适时地针对已经出现的舆情,及时发表评论,表明立场,为社会舆论树旗定向,以使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流动,并迅速发展为主导性舆论。 (3)弘扬主旋律,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为社会舆论导向。 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中,确立一个主导思想,突出和强化一种主导性舆论,使其成为引导群众思想的主体舆论,成为舆论传播中的一支主旋律就显得格外重要。新闻媒介强化主导性舆论,弘扬主旋律,除了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宣传和思想品德教育引导舆论外,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大力宣传先进典型,通过典型的报道和宣传为社会舆论导向。 (4)积极开展新闻批评,扶持正气,鞭答邪恶,形成社会舆论的健康主流。 歌颂光明,弘扬真善美是新闻事业的光荣任务。而揭露黑暗、批判假恶丑,也是新闻事业不可推卸的责任。新闻媒体要从舆论导向的角度积极开展新闻批评,大力扶正祛邪,无情鞭答邪恶,坚决抑制错误舆论,以形成社会舆论的强大的健康主流。 (5)把握好新闻宣传的度,防止大起大落,保持舆论的常态。 大量事实说明,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同对宣传报道的内容、时机和分寸的把握失度有关。新闻媒介在组织和安排报道时要有一个“度”的控制,要做到一个时期的宣传或对某一事物的宣传应当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布局合理,疏密适中。要防止大起大落,保持舆论的常态。 (6)善于处理热点间题,主动化解社会矛盾。 对待热点问题,新闻媒介应当热情关注,要善于给热点问题降温,使难点间题变易,要主动化解矛
盾,以促成矛盾得到缓解,问题得到解决,舆论导向实现正效应。新闻媒介要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求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就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化解矛盾,缓和气氛,要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顺的舆论环境。
(7)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宣传报道的吸引力。
舆论产生于人们对现实问题的议论,现实生活是舆论形成的基础。因此,新闻媒介传播和引导舆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要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而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要引导群众正确地对待改革,看待形势,须实事求足地对形势作客观的分析,使群众通过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能正确认识形势,既充分看到成绩,又正确对待困难,树立起前进的信心。(的各级各类传媒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形成新闻舆论的整体优势。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服从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各级各类新闻媒体都应当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看做是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国家的事业和集体的事业的一部分。在工作中,应当同其它媒体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以形成新闻舆论的整体优势,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任务。
2. 预测性消息的地位如何? 采写预测性消息对记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答案】预测性消息是报道尚未发生但却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未来信息的消息。它所报道的事物带有不确定性。
(1)预测性消息的地位
①预测性消息使媒体突破“马后炮”式的思维模式,既重视“现在”,也关注未来,以防患于未然的姿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范围内探索和提供新闻信息,是媒体干预社会生活,影响社会进程的一个重要手段。
②预测性消息有助于科学决策。上至国家领导机构,下至基层单位,社会各界,乃至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制定某个计划、采取某种行动之前,都有一个决策的问题。科学决策是成功的前提,国家大事尤其如此。
预测,无论是近期、中期,还是远期预测,都可以根据已知事实为决策者事先微缩一个未来世界、未来环境的蓝图,提前标示出暗礁,指出可行的航线,以利决策者倾听关于未来的警告和建议,少走弯路。
③预测性消息可以帮助治疗“近视症”。由于经济的、教育的,以及管理上的种种因素,人类容易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近视”是一种顽症,尽管已有不少教训,人们不同程度地仍在重蹈覆辙。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预测性报道就显得格外重要。
(2)预测性消息的写作要求
(1)及早预测
记者要有忧患意识,经常关心、思考社会问题,及早发现隐患以及其他有关未来的信息,及早采写预测性新闻,以使这种新闻更好地发挥决策参谋和引导舆论的作用。
(2)他人预测
预测性报道是预测活动、预测性意见的客观反映,不能是记者出面预测。预测性消息的写作,应注意交待预测的行为主体,以显示新闻的客观性,增强预测的说服力。
(3)权威预测
为了发挥决策参谋的作用,预测主体应当是专门的研究机构或者是具有权威性的人物,以保证预测的科学性和新闻的影响力。
(4)深度预测
①避免简单化,消息中不仅报道预测性结论,还要反映预测者对问题的分析和做出这一预测的依据;
②预测到位,记者在采访阶段就应不断地探询“将会怎样”,使预测性意见直接同社会生活、同普通大众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
(5)审慎发稿
预测具有不确定性,发稿必须审慎,记者应当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历史的预见性。
3. 通讯应该怎样提炼主题?
【答案】通讯提炼主题的要求是:集中、新鲜、深刻。
(1)集中
通讯的主题要集中一点,突出一点,主要宣传一种思想,提出一个问题,提供一项经验。这就要求开掘得深一点,抓准了,把它写深写透。切忌散和乱,羊头上抓抓,狗头上摸摸,东一榔头西一棒,大导语套小导语,枝枝“r “r ,七股八岔; 或者搞事例堆砌,罗列现象,使读者不得要领,不能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写通讯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不要企图在一篇通讯中说明和解决许多问题。多中心等于无中心,主题思想不集中,通讯就没有生命力。通讯主题的新鲜,要求作者有一种探索的精神,不满足于现成的、一眼望到底的东西,不重复别人的老材料、旧观点。记者本来就应该是时代潮流的弄潮儿,只有不断向读者提供新材料、新观点、新经验、新知识,才能为广大读者所欢迎。
(2)新鲜
通讯要有新意。新意,首先表现在主题的新鲜。有新思想、新问题、新经验,意境上别开生面,立意明确,观点鲜明。最好要见人之未见,言人之未言,不同凡响,不炒冷饭,不人云亦云。要善于抓时代尖端的东西,抓生活潮流前沿的东西,这样能令人耳目一新。
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焦点,只要及时抓住,并深入下去探究,总会有一些受众感兴趣的新东西出现。记者要不回避矛盾和问题,把通讯报道写到读者的心坎里去。
(3)深刻
深刻,就是不停留在表面现象,不就事论事,而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事物的特点和本质、事物所包含的意义,开掘得深,并能提高到方针政策、理论的高度,提高到精神文明的高度来报道。
4. 选择一篇新闻报道作品,通过具体分析,说明可读性的重要性以及该报道是如何体现可读性的。
【答案】示例如下:
(一)新闻报道作品
温家宝总理那样“岁寒尤应念民生”
正是二九寒冬,北京最低气温己是零下10摄氏度。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等陪同下,利用周末时间,一大早就冒着严寒来到农产品批发市场、供热公司、保障性住房小区,调查了解民生情况。
近一个时期,受持续低温降雪天气影响,北方主要城市菜价均有不同程度上涨。每天都看各地价格监测报表的温家宝总理十分关心蔬菜供应和市场菜价情况,第一站就来到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实地查看有关情况,一连看了5个仓库。当了解到北京全市有1万吨储备菜,能及时满足市场供应时,温家宝总理很欣慰:“政府储备,能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
这些年来,中央高层领导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深入基层嘘寒问暖,关心与百姓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己成为一种“例行功课”。今年元旦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深入华北平原的三河市农村察农情、问农事,温家宝总理则奔赴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黑龙江省大庆市和齐齐哈尔市,登上钻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