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谣言和恐慌在社交网络中是怎样传播和扩散的?

【答案】(1)网络谣言的成因与对策

谣言是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社会谣言则是指围绕社会的某个公共事务所产生的谣言。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逢释。谣言没有真假之分,因为是未经证实的信息,所以无法确定谣言的真假。谣言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在新媒体诞生之后,谣言的数量更多,传播的范围更广。因此主要分析谣言在网络社区中传播和扩散的成因和对策。

①网络谣言的成因

a. 互联网自身属性因素

互联网自身具有匿名、开放、公平、传播迅速等特性,造谣者只需找到合适的“作案地点”一一人气较旺的社区、网站,即可利用它在短时间内广泛散布谣言。

b. 数量众多的“易感人群”

谣言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开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造谣者抓住了部分网民猎奇心理、仇官情绪乃至低级趣味,投其所好,制造敏感话题。网民受其蛊惑,不自觉地成了谣言的传载者。

c. 别有用心的谣言制造者

利用网络传播谣言,违法成本低。谣言制造者为达到泻一己之私愤、牟取小正当利益等目的,在互联网上恶意散播谣言,挑起网民公愤、扰乱社会治安、引发民众恐慌。

d. 部分互联网企业责任缺失

网络媒体作为开放的传播系统,信息流动性更大、更快,为追求时效性,往往忽略传统媒体层层把关、严格管控的审查流程。部分网站监管不力,不经查证即引用、转载谣言信息; 部分网站为利益驱动,一心赚取点击率,明知谣言是陷阱仍肆意转载; 部分网站编辑职业素养缺失,审查小力,把关不严,无形之间充当了网络谣言的幕后推手。

e. 传统媒体的不当判断

当前,网络媒体迅速发展挤占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甚至出现传统媒体被网络谣言牵着鼻子走的情况。网络谣言传播期,大众媒体(尤其是知名媒体)的介入使得谣言变得具有公信力,一些不接触网络的受众也因此接收到谣言,一些原本对网络谣言持有疑虑的受众也可能因为传统

媒体的介入而放松警惕。

f. 监管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的规范总是滞后的。监管部门管理上存在漏洞,就会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②网络谣言的对策

网络谣言的传播需具备三要素,即谣言源头、传播途径和受众。因此,打击网络谣言仅凭一方努力是不够的,需网民、网站、监管部门等多方共同努力,为互联网健康发展做出贡献,推动互联网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a. 网络谣言、全球应对

互联网及其新应用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便捷,并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对此,各国或出台相关法律、或采取多重措施,全力打击网络谣言这一全球“公害”。

b. 理性和守法是网络言论的底线

作为提供平台服务的网站,也不能轻忽自身的管理责任。这不仅是出于社会责任感,也是追逐自身商业利益的必由之路。网站不能纯粹为了一时的人气和点击量,而放任蛊惑人心的谣言散布。网民如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如果不能善加利用,最终会让网站辛苦搭建的平台毁于一旦。

(2)网络恐慌的成因与对策

恐慌是人们的一种正常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对于突发事件或者未知事件的不确定。恐慌心理的存在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个人生活常常会伴有困境和危机。个体恐慌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局部的,甚至可以忽略。而群体恐慌心理则会严重影响群体行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造成损害。

①群体恐慌的传播和扩散

a. 大众传播的透明与否影响群体恐慌

群体恐慌在正常传播渠道不畅通或者大众传播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传播尤其迅速。这种情况下个体很容易受到群体的感染,恐慌蔓延。

b. 流言会加速恐慌心理的形成

流言在传播活动中完成,这是指传路不明、传无根据的言论。在有关某一重要事物信息缺乏的情况下,人们急于了解真相,得出结论,处十一种恍惚不定、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之中,更加容易恐慌。

c. 群体压力也会加速恐J 慌心理的形成

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因此,当群体集体传递着恐慌传闻时,人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恐慌。

2. 如何运用新闻跳笔?

【答案】新闻跳笔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写作笔法,在新闻写作中,无论消息还是通讯,都可以从

以下四个方面去掌握,并进而实际应用“跳笔”这种新闻写作方法。

(1)短段落,多分段。段落是区分内容和层次的手段。跳笔在提行分段上的一个特点,即核心是多分自然段,并且每段都不长,用短段落来划分内容与层次。

(2)断裂行文。新闻跳笔所要求的“断裂行文”,是指段落之间小按照时间的顺序和事实的原始过程从头排列,不面面俱到,不平铺直叙,不必顾及程序、顺序或者层层推理的逻辑,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着力突出读者最感兴趣的新闻事实,把它们之间用跳跃的方式组织起来。段落之间可以彼此没有联系,无需过分地注意文字的连贯性和上下文的过渡与衔接。

(3)借用电影的“蒙太奇”结构。“蒙太奇”是一种电影手法,指镜头的组合和连接的一种技巧,是新闻跳笔在通讯写作中的特殊运用。即把通讯中的某些情节、场面、细节写成镜头感很强的段落,然后在这样的段落之间,运用跳笔省略过程的叙述,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按照类似电影镜头推拉摇移,把它们连接起来。

(4)加大句与句之间的跨度。在通讯的写作中,跳笔使用得更加灵活。在行文中,可以是事实主体之间、描述与议论之间、现场与背景之间的变化与跨越; 可以是由远到近或者由近到远的时间与空间跨越; 也可以是概述到细节的粗与细、简与繁的跨越; 还有各种笔法,例如倒叙、插叙、比喻、排比等之间的跨越。

3. 怎样看待服务性消息的功能、作用?

【答案】看待服务性消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可以从“生活”角度关注科技发展,为大众提供参考性信息。

21世纪将是科技飞速进步的时代。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既可造福于人类,又会为人类带来负面影响,搞不好甚至会造成灾难。服务性可以消息从生活角度,监视科技动向,提供切实可用的服务性信息,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2)在经济领域指导消费、捍卫消费者利益。

当代的市场经济十分复杂。全球范围的商品流通拓展了选择空间; 激烈竞争带来的负产品一一伪劣、欺诈随处可见; 从大众化消费向个性化消费的转变,又刺激着人们对消费信息的需求……在茫茫的商品经济的海洋里,读者大众要求新闻媒体作自己的助手和朋友,为其提供最好的消费指南,帮助他们少花钱、买好货,帮助他们与欺诈行为做斗争,帮助他们满足个性化消费的欲望。

(3)提供信息、方法、建议,满足大众提高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的需要。

随着个人收入的增长,随着高龄化社会的到来,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的民众,对于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健康状况,均抱有越来越高的期望。

4. 如何理解“用事实说话”中的“说话”?

【答案】这里的“说话”,并不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聊天、谈话,而是特指有目的的信息传递,通过报道表达某种意见、观点。从宏观的角度定义,“说话”就是要达到某种传播目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舆论导向。

(1)传播的目的是说话。按照传播学的观点,写新闻是为了传播,而传播本身就含有一定的说话的意义。事实一旦被报道了,就变成了“被传播的事实”。事实的传播总是为了某种目的,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