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消息头
【答案】消息头是指报纸上刊登的消息开头部分冠以的“**讯”或“**电”之类的字样。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正规的新闻报道不可忽视消息头的运用。消息头的形式主要有“讯”与“电”两大类。“讯”主要是指通过邮寄或书面递交的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凡是报社通过自身的新闻渠道所获得的本埠消息,一般都标明“本报讯”。“电”主要是指通过电报、电传、电子邮件、传真或电话等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各家新闻通讯社向报社传递新闻信息时,多数采用此类形式。
2. 《万国公报》
【答案】《万国公报》是指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销量最大、影响最大的一份由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其前身是1868年于上海出版的《中国教会新报》,由林乐知创办、主编,主要撰稿人有李提摩太等。该报在内容上,用大量篇幅刊登时政评论,选录一周的《京报》,刊载商业行情,介绍科学知识; 为帝国主义侵略辩护,鼓吹西方思想改造中国,其目的是将中国完全置于西方的控制之下。《万国公报》的读者对象由基督徒扩大为鼓吹中国变法的社会各界人士,皇帝也经常阅读该报,对于维新变法的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该报反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其目的是希望中国的社会改革沿着殖民化的道路发展。
3. 负面新闻
【答案】负面新闻是指人为加工而成的“消极的新闻报道”或者是“负面报道”。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报道的内容是负面的,产生的影响也是负面的; 另一种是内容本身并不是负面的,但由于记者认识上或操作的不慎,产生事与愿违的消极影响。很多时候,负面新闻并不负面,它具有比正面新闻更强大的正面影响力。
4. 传播产品
【答案】传播产品是指新闻作品的功能在于传播。具体地说,它是向大众传播新闻的产品。传播是新闻的活力,是新闻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新闻得以生存的形式。对报纸来说,一篇新闻报道,记者写出来,只有上报刊登了,也就是说传播出去了,进入了读者市场,它才可能发生作用。如果被压下不发,没有见报,那么它就失去了传播的前提,也就丧失了新闻的生命力。对那些已经进入读者市场的新闻报道来说,有多少读者阅读了这篇稿件,阅读后的反映如何,则决定着这篇
稿件传播面的宽窄以及传播力的强弱。新闻报道的接受者是读者,新闻报道的市场在读者,西方新闻学说:“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而流通的。”即读者是买主,办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新闻报道是写给读者看的。
二、论述分析题
5. 谈谈你对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的体会和看法。
【答案】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媒体(又称“第四媒体”)这种以因特网为传输平台传播新闻和信息的渠道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利用,网络媒体的受众群体正呈几何级数增长。这样的结果与网络媒体自身的传播特点有密切关系,这些特点对新闻信息发布者的竟争态势和受众处理新闻信息的习惯都产生着影响。
m 网络媒体具有传播时间的自由性。
这主要体现在随时发布新闻的实时性以及随时阅读新闻的易检性。早在上世纪末,网络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就不断刷新发稿时效第一的记录。例如,北京时间1999年5月8日清晨5点50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导弹袭击,人民网9点25分发布使馆被炸的第一篇报道,而中央电视台在12点的《新闻30分》中加以报道,新华社则在午后向新闻媒体发稿。这种实时发布使得读者能够随时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着什么,但也会使部分读者难以从随时更新的新闻中抽离,而这些新闻未必都是对读者有价值的,于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浪费时间。
(2)网络媒体在传播空间上具有无限性的特点,它不受地域限制,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化”传播; 同时,它也不像报纸那样有版面的限制,而是一种广容性的媒体。
“网络传播无国界”,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不采取特别的措施实施封锁,世界上任何一个网站登载的内容都有可能供全球网民访问、浏览和下载。同样,世界上任何一个具备上网条件的地方,均可轻松浏览全球网。但这同时也会助推一些煽动性的言论产生实质性的社会影响。面对某些新闻信息和相关的言论,网民若不能足够理智和冷静,可能被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媒体的广容性使读者每天都面对海量的新闻信息,虽然有互联网强大的检索功能,但检索出的同类信息仍然是海量,其质量参差不齐,要想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信息并不是那么方便。
(3)网络媒体具有传播方式多样性的特点,它是多媒体、交互性、小众化的传播。
网络传播采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FLASH 动画等多种形式,丰富了报道手段,使新闻更为直观、形象、生动,增加了新闻的现场感和冲击力。
网络媒体新闻传播是媒体与受众、受众之间的多向性、互动性传播。它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以多人对个人、个人对个人和个人对多人的双向互动化的异步传播方式,为受众主动获得个体化信息提供了条件。网络论坛、讨论区、聊天室、MSN 等即时通讯软件吸引着大量网民积极参与传播信息、评论新闻、讨论新闻话题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网络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近年来,网络论坛在“孙志刚事件”“宝马撞人案”等几起社会新闻事件上,发出强大的声音,产生巨大影响。
网络媒体小众化传播的特点体现媒体变革最明显的特征。近年来,互联网融合报纸运作模式产生网络报纸。随着网络流媒体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融合电台技术产生网络电台,融合电视技术
产生网络电视台,融合移动通讯技术产生网络/手机短信、手机网站,变革编辑理念和模式产生博客,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层出不穷,异彩纷呈。
6. 试述如何采访报道事件性新闻。
【答案】(1)事件性新闻是指以某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事件性新闻包括大量动态消息、现场特写(新闻素描)等。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还可进一步分为突发性事件和可预见性事件。
①突发性事件是指事先无法预知、突然发生的事件,例如政治冲突、民族骚乱、刑事犯罪案件、重大责任事故和各种突然降临的自然灾害等。
②预知事件是指意义重大且事前预知的事件。如党的重要会议的召开、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成功实施长江三峡截流、成功发射卫星、重大体育赛事、重大考古发现、重要的审判等。
(2)采访报道事件性新闻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迅速赶赴事件现场,收集目击材料。
无论是采写突发性事件还是预知事件,新闻事件发生地一一现场材料在事件通讯中是不可缺少的,现场材料可以带给读者真情实感,它的可信度、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其他材料无法代替的。因此,它要求记者有很强的现场意识,及时赶赴事件发生地,收集现场目击材料。收集现场素材有三种可能性:
a. 亲历事件,捕捉现场素材。亲历事件,即记者身处在事件发生的同时空,作为事件的目击者,从头到尾亲历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这通常是在预知事件的采访或体验式采访中才是可行的。由于记者亲历事件,取的是第一手材料,感受的是当时当地的现场气氛,这种现场材料较为真实可信。但是,采访实践中也发生过许多“眼见不为实”的现象,因为目击也可能出现误差。特别是亲历大型事件时,事件中小型的场面、过程众多,记者必须紧紧抓住关键时刻的关键场面,必须找好观察事件的角度,必须设计好同组记者的采访布局,搞好协作,才可能捕捉到精彩的、有说服力的材料。
b. 采访事发之后的现场。
因为事件的突然发生难以预知,对于大部分突发性事件,记者只能采集到事件发生后的现场。但是,此时的现场仍然是佐证事件的有力证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现场感染力。
c. 请事件当事人陈述事件的经过和现场素材。
采集非预知事件的素材的重要渠道,是采访事件的当事人、目击者,请他们陈述新闻事件的经过,描述现场情景。在这里,记者得到的现场材料已经是第二手材料,真实性和生动性有可能衰减。但如果找到的是权威的见证人,记者仍然可以收集到比较鲜活的现场材料,以弥补不能亲历事件的遗憾。
②清晰展示事件的来龙去脉、主要情节和转折点。
一般而言,情节链条是显性事实,找到当事人比较容易弄清楚,而因果链条有时是隐性的,调查了解清楚要靠记者的深入采访和分析能力。
③从事件中提炼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主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