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布坎南式导语”
【答案】“布坎南式导语”是曾作为《迈阿密先驱报》的刑侦记者,埃德娜·布坎南擅长的一种新闻导语写作方式。“布坎南式导语”把直接式导语和延迟式导语相结合,在同一个导语段或导语部分中,先有现场的描述,后有结果的提示,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又称结合式导语。
2. 社会观察通讯
【答案】社会观察通讯是指报道社会现象、剖析社会问题的通讯。与传统的人物、事件、工作、风貌通讯不同,社会观察通讯并非着眼于社会上的某一个别人物、个别事件,或者某一方面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某个地方的风光风貌,而是在上述各类通讯的报道范围之外,用广角镜头透视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反映社会生活中值得注意的新变化、新问题、新观念的通讯。在不同的媒体上,社会观察通讯有不同的称谓,“新闻观察”“纪实报道”“问题通讯”“调查报道”,以及某些报纸上的社会大特写等等都属于社会观察通讯。
3. 服务性消息
【答案】服务性消息是指整个新闻传播活动都带有服务的性质,是一种新闻信息方面的服务。其特点是“直接可用”,这种消息以提供切实可用的信息、方法、忠告为己任。服务性消息不同于广告性消息,服务性消息是站在读者、消费者一方,为读者和消费者着想,为他们服务的消息。必要时,它们要无情地揭露厂家、商店以及其他企业的欺诈行为,替受害者说话。美国称其为“菜篮子新闻’夕,日本叫它“实用记事(新闻)”。
4. 网络新闻
【答案】网络新闻是指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图像、音响、动画等手段,借助网络平台和网络技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所进行的报道。也即通过因特网发布、传播的新闻报道。其途径可以是万维网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公告版、网络寻呼等手段的单一使用或复合使用,其发布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个人。
5. 事件性消息
【答案】事件性消息又称事件性新闻,它是指以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它十分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其新闻价值与生命力同及时密切相关,要求迅速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事件性新闻包括大量的动态消息和现场特写性新闻等。
二、简答题
6. 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职业素质? 为什么?
【答案】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包括:
(1)正义感
坚持真理,维护正义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责任。在真理和正义面临威胁的时候,记者只能挺身而出,因为他们责无旁贷。坚持真理和维护正义的传统引导和支撑着新闻界运行,也给新闻界带来最高荣誉。
(2)同情心
真正的记者必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同隋心造就着记者敏锐的感觉神经,记者应该是敏感的,敏锐的感觉到人民的疾苦,社会的不公,不幸者的不幸,无辜者的无辜。同情心是责任心的基础。它关系到一个记者对新闻的敏感,关系到记者职业的实现。
(3)勇往直前
新闻工作是勇敢者从事的职业,而不是怯懦者从事的职业。记者需要具有采访消息的不可动摇的信心,随时准备遭遇拒绝、遭遇冷遇、遭遇嘲弄、遭遇无礼、遭遇恫吓、遭遇威胁。记者要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时间、自己的财富,包括自己的自尊心和生命。
新闻记者面对难以逾越的障碍,首当其冲的考验与其说是智慧不如说是进取精神。
(吐)坚持不懈
在新闻报道尤其是舆论监督类报道中要坚持不懈的把新闻采访和写作进行下去。
(5)不断质疑、不断求证
新闻工作者要做“怀疑主义者”,应该对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切可能构成新闻的事情提出疑问。不轻信别人,不轻信任何说法,不轻信任何没有经过证实的消息。让质疑贯穿在新闻采访的全过程,让质疑推动我们去追寻事实的真相。
(6)积累知识
知识是新闻敏感产生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变动的社会环境,新闻工作者要想及时识别新闻,准确判断新闻、真实识别新闻、深刻分析新闻,就必须努力学习,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活跃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专业工作能力。
(7)勤于思考
思考是建立在学习基础上的,也可以说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同时,思考也将推进学习进入新的境界。新闻记者对任何一个事物都需要追问。要具有研究问题的能力、面对突然呈现于眼前的一切具有新闻性的陌生事物进行深入研究的能力。
(8)为社会负担责任
新闻记者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仟感,要通过新闻报道对社会实行舆论nr 督,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给予关注和报道,要做社会大船前行中的缭望者。
以上素质是新闻工作者实现职业理想和追求的必要条件。
7. 试论新闻写作与新闻采访的关系。
【答案】新闻写作是指记者把采访中搜集到的材料、信息,通过文字写作制成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新闻写作和新闻采访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
要学好新闻写作,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前提,即新闻写作必须以采访为基础,采访决定写作。在学习新闻写作时,强调采访决定写作,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①先有采访,后有写作。换言之,采访在先,写作在后,这个次序小能颠倒。
要完成一篇新闻报道,必须经过采访阶段和写作阶段,采访为写作收集事实,写作则是把采访来的事实加以表现。可见,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结果和归宿。没有采访,也谈不上新闻写作。
②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写作的质量。
采访的质量主要是指采访的深度和广度。如果采访进行得不够深入广泛,那么写作必然面临“先天不足”的困境,而这种“先天不足”用新闻写作本身无法弥补。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资深的记者用“七三开”的比例形象地概括了在采访和写作两个过程中所花的时间与力量。因此,学习新闻写作,要建立在扎实的采访基础之上。
(2)新闻写作反作用于新闻采访
一个记者掌握了新闻写作的规律和技巧,反过来可以指导他的采访活动,有助于增强他的采访意识与提高采访能力。因为他熟悉新闻报道的各种体裁,了解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能够判断哪些素材对新闻写作有用。因此,面对同样一个采访对象,会写的记者胸有成竹,他的提问比不会写的记者更有针对性,整个采访也将更有效率。
(3)采访与写作都是记者的基本功,既不能重采访轻写作,也不能重写作轻采访。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应该两手兼备,而且两手都要硬。
8. 写作过程中如何才能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答案】可读性是指要把新闻报道写得让读者愿意读、喜欢读、读得下去。简言之,把新闻写得“好看”。“好看”的新闻报道,一般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具体
具体主要是指新闻报道要用事实说话,而且多用形象的可感性事实说话。读者对这样的事实容易产生兴趣,接受与理解得也快。
①选题角度、报道内容要具体;
②新闻报道的叙述以及情节、细节也要具体。
(2)生动
写得生动,通常是指把新闻写“活”,即要求新闻报道富有感染力。
①在某些方面“生动”与“具体”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而言,越是写得“具体”就越容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