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906经济学基础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资)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马克思揭示的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你觉得有没有说服力?

【答案】马克思揭示的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是指:剩余价值就是指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或者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种说法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说明如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价值形成过程

为了更好的理解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首先应该考察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的补偿过程。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商品和生产资料后开始进行商品生产。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是工人的具体劳动发生着两方面的作用:生产出一个新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另一方面工人同时耗费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新价值。这阶段仅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一般的商品生产过程,价值并没有发生增殖,资本的生产目的并没有达到。事实卜,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绝不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而必须成为价值增殖过程。

(2)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再考察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现实中,资本家绝不会让工人的劳动时间仅仅等于补偿自身劳动力的价值,因为资本家购买了工人一天的劳动力,这一天劳动力价值的使用权完全属于资本家。因此,他必然把劳动时间延长到超过一般生产时间之外。于是,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他的劳动力价值,价值增殖过程便实现了。

(3)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比较一下价值形成与价值增殖过程可以看出,价值增殖过程不外乎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工人整个的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因此,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称为必要劳动时间; 另一部分时间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称为剩余劳动时间。可见,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因此,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2. 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金融自由化是指货币金融管理当局通过金融改革,放松或解除金融市场的各种行政管制措施,从而为金融市场交易提供一个更为宽松自由的管理环境。金融自由化的核心思想是尽量发挥市场在配置金融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政府干预,提高金融效率。金融自由化的内容包括:

(1)利率自由化

利率自由化是指放宽对利率的限制,让金融商品的价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具体指金融当局取消对金融机构设定的利率限制,利率水平由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决定。目的在于增加利率和其他资产价格的灵活性,减少利率控制带来的成本,优化信贷配置,增加整个金融服务业的竞争性。

(2)业务经营自由化

业务经营自由化是指放宽对各类金融机构业务范围上的限制,允许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在业务经营上的融合,银行和证券公司在业务经营上可以相互渗透、相互交叉,银行与证券公司之间可以通过设立子公司的方式进入其他业务领域,商业银行或外国金融机构可以从事证券投资业务,以促进公平竞争。

(3)市场准入自由化

市场准入自由化是指放宽对金融机构跨国业务活动的限制,资本自由进入和流出。包括放宽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市场的限制,放宽本国金融机构进入国际市场的限制。其目的是加强本国金融机构同外国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促使本国金融机构向海外扩张。

(4)资本流动自由化

资本流动自由化是指放宽或取消对资本跨国流动的限制,允许国内外金融市场主体从事离岸金融业务,允许国内居民自由转换各种金融资产,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使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目前,发达国家已完全取消资本管制。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实行了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

3. 通过经济一体化进行的国际经济调节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一体化与国际调节

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一体化是指若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签订条约组成经济集团,加强经济联合,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调节。

②经济一体化的多种形式

经济一体化,按参与国经济联合紧密程度和集团内部国际经济调节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多种形式,有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形式如欧洲联盟和一体化程度较低的形式如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2)欧洲联盟内部国际调节的实践

经济一体化集团的主要内容是实行集团内部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调节。欧盟的国际调节包括在流通领域、生产领域、分配领域和金融领域的调节。欧洲联盟的前身是欧洲经济共同体。1957年3月25口,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在意大利的罗马签订了无

限期有效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该《条约》于1958年1月1日正式生效。欧共体成立以后经历了4次扩大,成为一个拥有3.765亿人口,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经济集团。欧共体在一体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现已发展成一个经济和政治联盟。这些进展主要包括:建立工业品关税同盟; 实施共同的农业政策; 统一对外渔业政策; 建立货币联盟。1991年12月,欧共体各国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下简称((马约》),就建立欧洲经济和政治联盟达成协议。《马约》于1993年11月在统一大市场建成的基础上正式生效。

【答案】

4.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

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答案】(1)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影响商品价值量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抽象劳动,因此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劳动量是由劳动的自然尺度—劳动时间来计量的,所以价值量便决定于劳动时间。由于各种原因,生产同一种商品的各个生产者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是不同的,因此,只能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②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有密切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因此在计算商品的价值量时,要把复杂劳动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量的比例关系,不是由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在反复的交换实践中自发形成的。

③研究商品的价值量还必须考虑“另一种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另一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根据社会需要应当使用的必要劳动时间,即表现在市场上对该种商品的总供给量和需求量大体一致时生产该商品需要的时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决定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内在尺度; 而“另一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决定商品价值量实现的数量界限。这就是整个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

(2)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

①劳动生产率与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呈反比关系。劳动生产率提高,则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就会减小。此处的劳动生产率指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会改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②个别厂商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则这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会减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但该厂商的一定时间生产的价值总量会增加。

③劳动生产率与生产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呈反比关系,劳动生产率提高后,整个部门生产的价值总量不变,即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小会影响价值总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