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620新闻传播史论之《现代新闻传播学》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在大众传播中受众享有哪些权利?

【答案】受众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在国家的社会生活中,在法律意义上,受众又是公民,享有作为公民在法定范围内应当享有的一切权利。受众在信息传播活动中拥有以下几种权利:

(1)知情权

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晓权、知悉权、知的权利等,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可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如出生情况、亲生父母等)。在新闻传播领域,知情权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随着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知情权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日益凸现,而新闻媒介作为职业化、专门性的大众信息传媒,有权利更有责任及义务保障和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开拓公共信息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知情权是现代媒介的核心问题,也是新闻传播学所要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

(2)表达权

表达权又称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在新闻传播领域,表达权主要是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

(3)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应当具体分为两部分:

①受众通过和借助新闻媒介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公共领域内的部门和各项活动依法行使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即受众借助媒介行使的舆论监督权。这部分权利与媒介享有的新闻自由权是重合的,也是公民基本权利的组成部分之一。

②受众针对新闻媒介的活动所行使的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中国宪法中明确保障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的批评建议和监督权,针对中国新闻媒介的特有属性,公众自然有权依法监督其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此外,受众的权利还包括受众选择权、传播服务保障权等,但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任何时候都是媒介受众权利的核心。

2. 为什么说信息概念的引入引起了中国新闻界的一场革命?

【答案】信息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中国新闻界的。随着新闻工作者对信息理解的不断深化,引起中国新闻界从新闻观念、新闻媒介结构到新闻业务的一系列显著变化。信息概念向新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总习惯地把宣传当作新闻媒介主要的,或者首要的,甚至唯一功能。如今,中国新闻界达到一个基本共识:社会需要新闻媒介,首先就因为它们能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一切宣传都必须建立在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因为信息是人们任何行为的先决条件。

(2)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新闻要回答人们所关心、所渴望了解的情况,每一条新闻至少不应该使读者产生新的疑惑。如果新闻不能提供足够的事实来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而是首先考虑如何教育读者,向读者灌输某一种思想,那么,不但新闻失败,宣传也失败。

(3)信息对新闻业务提出的新要求

①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信息的时效性要求我们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事前有预测报道,事件发生后有动态报道和追踪报道,事后有反馈总结报道”这样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②加强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依据信息可以扩缩的特点,对信息进行深加工,即抓住一个社会现象,穷根溯源,一层一层地开掘下去,直到找出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或根本原因。

③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这是信息的组合性特点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运用。要求作者把一个事情相关的各个方面加以综合,从而显示事情的社会影响,揭示其发展趋势。

④加强全方位报道。这是运用信息使用的多角度特点,对新闻做多侧面、多角度的报道。全方位报道又称“全息”报道。对于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既从微观上看,又从宏观上看; 既作纵向比较,又作横向比较; 既从积极方面看,又从消极方面看; 既立足于当前,又放眼于未来。

所以说信息概念的引入引起了中国新闻界的一场革命。

3. 请说明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作用。

【答案】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上的利益集团、思想观点、文化传统等对新闻传播所施加的影响。目的在于约束和限制新闻传播活动,最终使传播内容更符合施控者的利益。

(1)对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有四种正规的途径:

①司法控制。即国家通过法律来监控新闻媒介。

②行政控制。即行政部门以各种规定、税收来控制新闻媒介。

③资本控制。即大公司垄断媒介市场,使新来者难以进入。

④媒介的自律。

当然,对新闻传播最具威慑的社会控制来自受众,即公众乐意还是拒绝接受媒介。

(2)对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作用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本国的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都主要采取法律控制的手段。新闻法规是国家实施监控的主要依据。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新闻法规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是:保护新闻自由,同时要防止新闻自由的滥用,确保在国家利益、公众利益小受侵害的前提下,鼓励新闻媒介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在中国,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中国的绝大多数媒体,尤其是各级党委机关报,都是在党领导下的,因此新闻传播事业还要接受党纪的约束,坚持党性原则。党性原则是指导新闻传播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对保证中国共产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对保证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 简述新闻的特点。

【答案】新闻的特点包括:(1)真实性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具有这样一种性质,即新闻传播的信息和社会新近变动的信息本身是一致的,或通过传播反映的新闻事实和现实原型是一致的。

①从新闻真实的实现来看,新闻真实性具有过程性的特征。

②从新闻真实的表现方法看,新闻真实性具有再现性的特征。新闻真实以新闻能否真实再现社会变动的原貌为标准。

③从新闻真实的表现形态和结构来看,新闻真实性具有多样性。

a. 新闻的真实首先是现象真实。

b. 新闻报道不能只满足于局部、个别的真实,而要通过选取最具有新闻价值的,最能反映整体的个别事物,来把握整体真实。

(2)事件性

①事件是指有具体时间、地点、场景的具体的事物运动过程。

②事件性还指新闻对于人的思想、情绪、感情等方面,是用具体事件来表达的,而不是直接强调思想、情绪和感情的渲染表达。

(3)新鲜性

新鲜性被称为是新闻的第二生命。一指时间上的新,有别于历史纪实; 一指内容上的新,有别于事物常态。

(4)广泛关注性

广泛关注性是指新闻能引起社会上多数人关注的规定性。新闻要面对的是广大的不特定的公众,只有那些能引起受众广泛关注的新鲜事件才能称为新闻。

二、论述题

5. 请结合实际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的新要求。

【答案】近年来,网络电视、网络广播、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快速崛起,传统媒体悉心经营的版图正一点点被蚕食。如何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重塑优势,尤其是在舆论引导上保持强势话语权,成为传统媒体不可回避的课题。互联网等新媒体的突飞猛进造就了公民的话语权有了极为广阔的释放空间,社会舆论空前繁盛。加之新媒体传播具有传播范围广、影响面大、开放性强等新特点,舆论形态显得十分复杂。正确把握舆论态势和舆论环境,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