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620新闻传播史论之《现代新闻传播学》考研内部复习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新闻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答案】新闻是一种信息,但信息并不等于新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等同。
(1)新闻与信息的联系
①它们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其本源都是客观事实。
②它们对受众而言都具有未知性和针对性,都能提供某种新情况和新知识,满足受众某种程度的信息需求。
(2)新闻与信息的区别
①内涵不同。信息反映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一切状态,而新闻仅限于反映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最新状态。
②外延不同。信息包括对客观事物所有的反映手段和认识结果,而新闻只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手段和认识成果。
③传播手段和作用范围不同。新闻通过新闻媒介传向整个社会,能够调整和影响最广泛的社会公众的认识和思想,而信息传播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手段,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通过新闻传媒进行传播,都能公开面向整个社会。
2. 简述几种不同的新闻定义。
【答案】(1)事实说
将“事实”作为新闻的本质属性。代表性的说法:“新闻是新近报道的事实。”
将新闻归属为“事实”,没有揭示出新闻最本质的特征,因为作为新闻所传播的并非事实本身,而只是事实中所蕴含的某种信息。
(2)报道说
代表性的说法:“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报道的本义是报告,它的主观意识太强,而且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行为。它容易导致将新闻活动理解为宣传活动。
(3)传播说
代表性的说法: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
传播的意思是与他人建立共同意识,更能反映出现代社会新闻活动的本质特征。
(4)信息说
代表性的说法:“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变动的信息。”
把新闻定义在信息上,强调新闻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有关事实的信息。
3. 简述新闻价值构成要素。
【答案】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为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这种特殊素质就是新闻价值的要素,这些要素都具有能引起受众的共同兴趣、能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的共同特征。
(1)时新性。指事实在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在内容上是人们所未知的新鲜事。事情发生的时间越近,新闻价值越高; 内容越新,包括最新的情况、最新的问题、最新的成就、最新的经验等,新闻价值也越高。
(2)重要性。指事实所具有的为多数人所关心的社会意义。若事实只对少数人产生影响,为少数人所关注,尽管这一事实对这些人是重要的,也谈不上具有新闻价值意义上的重要性。只有影响到多数人,为多数人所关心,才具有重要性; 而且影响到的人越多,其新闻价值越大。凡属多数人所迫切关心的事实,与多数人利害枚关的事实,在实际生活中多数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具有重要性的。
(3)显著性。指事实所涉及的人物、地点等因素为众人所瞩目,因而也就格外引起人们的关注。显著性也指某些异乎寻常的事实,极好或极坏,这样的事实一也会特别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4)接近性。指事实因在地理上或心理上与接受者十分接近,自然地能够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地理上的接近是指事实发生的地点就在接受者的周围,由于这类事件更容易对接受者的生活产生影响,因而它更为接受者所重视。心理上的接近是指某一事实会引起某类人的共鸣,会在相同“社会类型”的人中引起共同的兴趣。
(5)趣味性(或人情味)。指事实因为新奇,为人们所未料及; 或富有戏剧性,情节曲折跌宕; 或极具人情味,能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因而这类事实对受众具有特别的吸引力。一般而言,奇闻趣事、社会新闻、曲折遭遇、感人事迹等都可归入此类。
在上述新闻价值的五个要素中,对于一个能成为新闻的事实来说,时新性是必备的,其他要素可多可少,所具备的要素越多,要素的程度越高(不是一般的重要,而是非常重要; 不是一般的显著,而是特别显著; 不是有一点趣味,而是十分有趣),新闻价值就越大,就越是一件特别为人们所关注的新闻。
4. 新闻传播的边际要素有哪些?
【答案】边际要素是指渗透、环绕、制约新闻传播过程的一些要素。主要包括:
(1)价值因素。价值因素即新闻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价值观念会对新闻传播活动产生影响。传播者的价值内化,影响到新闻信息的选择、采集、制作、传播,还要考虑受传者的价值估量在特定的价值体系作用下,其接受行为的反应,以此对其传播行为进行修正,最后以整体的新闻传播价值的大小凸现出来。
(2)环境。时空范围就是传播环境,不仅指物理意义上的环境,还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舆论环境等。新闻传播的环境不同,其生存状况会有差异,新闻传播就是其环境的产物。
(3)规范。规范是指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有参与者都应当共同遵守的约定俗成、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或行动标准,如职业道德、社会规范、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等。
二、论述题
5. 论述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结合中国传媒改革实践进行分析。
【答案】中国新闻媒体“双轨制”体现在,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新闻媒体既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属于信息(娱乐)产业。这在西方发达国家己经是一个常识。但在中国,对此认识还是近10年的事情。
(1)中国新闻媒体“双轨制”的发展
①长期以来,我国把新闻媒体的属性定位在上层建筑内,认为新闻媒体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并确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即党的宣传工具。这一认识从我党的报刊一开始创办就确立下来。②1949年12月,新闻总署曾召开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决定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但没过几年就停止执行。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首都报纸试行企业管理,但实际也没有真正推行。
③一直到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新闻界逐渐达成一个共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体不但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而且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进而形成新闻媒体具有双重性的新认识,即新闻媒体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
④“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上述双重属性在当前我国新闻媒体中的外在表现形式。这意味着,新闻媒体的性质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它不能像一般企业那样可以自由出入市场,可以自定方针,而必须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但在管理上采取企业方法,新闻媒介是独立法人,在经济上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
(2)新闻媒体“双轨制”带来的变化
确立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极大的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来许多积极的变化。
①新闻媒介形成了积极竟争的态势。竟争的直接目标是争取更多的受众一一报纸要扩大发行量,电台要提高收听率,电视台要提高收视率。为了吸引受众,就要不断下功夫改进版面、改进节目,从而使宣传、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活泼,广播电视节目更加丰富多彩,从而使新闻媒介更加注意塑造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
②新闻媒体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设备的更新。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也是设备的竞争。为了更真实、更迅速、更深刻、更生动地反映现实,制作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新闻单位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需要不断更新设备。从1993年以来,中国各大报社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电台、电视台的设备基本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③新闻媒体更加注重受众的反馈。媒体竞争态势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新闻媒体从过去的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过渡,新闻媒介比以前更加重视受众的需要,媒介内容向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倾斜。重视媒体的受众定位,不断进行受众调查。新闻媒介栏目不断变化,热点追踪不断转移,其轴心就是受众需要。
④新闻媒体更加重视自身管理,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益,开源节流,发展壮大。新闻媒介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