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外部不经济

【答案】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些企业或个人因其他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而受到不利影响,又不能从造成这些影响的企业和个人那里得到补偿的经济现象。外部不经济意味着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存在着差异。私人成本,指生产(或消费)一件物品,生产者(或消费者)自己所必须承担的成本; 社会成本,指社会为某一生产(或消费)活动所必须承担的成本。私人收益,是指一项活动给生产者(或消费者)自己带来的收益; 社会收益,是指一项活动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收益。显然,社会成本包括私人成本,社会收益包括私人收益。外部不经济的存在意味着某个经济当事人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的私人成本小于该活动的社会成本,因而一部分成本由他人或整个社会承担了。

2. 消费水平

【答案】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人均消费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数量,它反映一定社会在一定时期里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已达到的满足程度。消费水平通过实物消费、价值消费、劳务消费三方面的指标表现出来。实物消费指标具体表现为人均食品数量、人均纺织品数量、人均住房面积、高档消费品普及率等。价值消费指标具体表现为人均占有的价值消费额,也可以表现为年人均实际收入等。劳务消费指标具体表现为一定数量人口中拥有文化教育、医疗保健、体育娱乐等方面设施的数量。在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即购买食物的人均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来反映国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一般有:收入因素、利率变动、价格因素、商品因素、支出项日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水平、个人偏好以及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社会经济体制等。

3. 计划手段

【答案】计划手段是指通过国家所制定的长期、中期和短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调节的手段。计划手段的主要功能是能够从宏观总体上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实现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对资源配置进行调控,动员和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进行重点投资,建设重大项目,有计划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能够通过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保持社会分配公平和提高经济效率。在计划管理中,采取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两种方式。指令性计划具有强制性,是有关部门、单位和企业必须执行的计划管理形式。指导性计划不带强制性,是国家通过运用经济杠杆和经济合同等方式,引导企业能动地实现国家计划任务的计划管理形式。

4. 发达商品经济

【答案】发达商品经济是指建立在社会化生产的基础之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商品经济。它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榨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特点是为卖而买,不仅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劳动力也成了商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对于那些原来经济比较落后,自给半自给经济在社会经济中还广泛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对于促进生产专业化、技术现代化和人民生活富裕化,具有重大的意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5. 国家信用

【答案】国家信用是指国家按照有偿的原则筹集和供应财政资金的一种分配形式。国家信用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发行国家公债。这是一种长期负债,期限一般在一年以上。

(2)发行国库券。这是一种短期负债,期限在一年以下居多。

(3)专项债券。这是一种指明用途的债券。

(4)银行透支或政府借款。银行透支一般是临时性的,有的在年度内偿还。政府借款的期限一般较长,通常在隔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时才能偿还。总的来说,国家信用的直接用途是弥补政府财政赤字。此外,也用于调剂财政年度收支的暂时不平衡。国家信用还可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从政府宏观调控角度讲,当需要刺激经济扩张或需要抑制经济过热时,可通过国家信用来筹措资金或吸收货币,以达到调节经济运行的目的。

6. 贴现

【答案】贴现是指远期汇票经承兑后,汇票持有人在汇票尚未到期前在贴现市场上转让,受让人扣除贴现息后将票款付给出让人的行为,或银行购买未到期票据的业务。贴现过程是:受让人按照市场利息率,扣除从贴现之日至票据到期目的利息(又叫贴水),然后把面票余额以现金支付给持票人; 期票到期时,受让人用票据向最初发票的债务人或者背书人兑现现金。

7. 科学发展观

【答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既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份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

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答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这样一种社会,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是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现实需要; 是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的迫切需要。

9. 对外开放

【答案】对外开放是指打开国门,走出去,引进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广泛开展经济交往活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摒除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的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管理方法。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除了因为它反映了世界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客观要求外,还在于它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有利于利用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 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有利于利用国外资金、借鉴国外组织社会化大生产和经营管理的经验。目前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有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劳务合作、技术交流、发展国际旅游业等。

10.信息化

【答案】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信息化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1)企业信息化。信息化的微观层次。企业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创新性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重构企业生产经营的结构、模式和机制。

(2)产业信息化。信息化的中观层次。产业信息化是指各个产业大规模地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各行业实现智能化、自动化。

(3)经济结构信息化。信息化的宏观层次。这是使国民经济系统实现整体内诸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方式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4)全面信息化。信息化的社会层次。在全社会各个领域,包括人民生活领域,推广和应用现代信息和智能技术。

二、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