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62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马克思曾指出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答案】“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过的观点。这句话主要体现了哲学的时代性和功能性两个方面的内容。
(1)时代性
①任何哲学理论的产生尽管离不开创立这种哲学的哲学家个人,但从根本上说来,是与它产生的那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条件分不开的;
②它同那个时代的需要密切相关。虽然有些哲学体系中包含某些编造和冥想的成分,但从这种哲学产生的背景以及它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来看,都离不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
(2)功能性
①哲学作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提供了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途径,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论,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 ③哲学具有一种独特的批判功能。哲学不是简单地、刻板地描述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而是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这种关系作出评价。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重视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提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一命题。
2. 简述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
【答案】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这是正确的; 但旧唯物主义主张认识是直观的被动的反映,是错误的。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它把主体理解为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只是反映世界的人,离开了实践考察认识问题。把客体仅仅理解为认识的对象,不懂得主体是积极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没有看到客体还是实践的对象; 只看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二者之间的实践关系,因而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缺乏辩证法的观点,把认识看成是一个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并且是一次完成的。
(3)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因而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了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它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认识论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的认识论。
3. 价值评价的标准
【答案】价值评价的标准是指主体评价客体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尺度。人们对事物的评价都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的。评价标准在评价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价值的本质规定了人的需要是最根本的评价标准。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评价不同,归根到底是因为人们的需要不同。
(1)原则
在人的价值的评价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①质与量的统一
人的价值评价具有质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就是指人的活动结果的性质是积极地还是消极的,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质的规定性主要是判断人的贡献的有无,量的规定性主要是指人的贡献的大小。在人的价值评价中应将二者结合起来。
②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人的活动动机和活动效果之间既可能一致,也不可不一致。对人的价值评价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
③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应该要注意其物质贡献,人向社会所贡献的物质财富是他的价值的最直接的表现,但还应注意他在道德等精神方面的价值。
④现实和历史的统一
正确评价人的价值必须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对其作出整体评价,力求避免片面性,做到将现实和历史结合起来。
(2)评述
在实际的评价活动中,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人们未必都能自觉地直接按照需要去评价客体。在许多情况下,人们的评价往往直接受到偏好、规范、理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成为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评价的重要任务。
4. 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卞义的本质和活的灵魂?
【答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活的灵魂:
(1)矛盾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①矛盾是普遍是指事物都具有矛盾,无处不有,矛盾无时不在。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世界上万事万物之所以各不相同,就是由于它们所包含的矛盾具有其特殊性。
(2)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只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事物区别开来,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总之,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而取得成功。如果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各种不同的矛盾,那就必然失败。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活的灵魂。
5. 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
【答案】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1)矛盾存在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意义
①从共时性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处处有矛盾。
②从历时性看,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时时有矛盾。
(2)承认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
坚持辩证法的前提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我们在对任何事物,任何时候,都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并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矛盾; 既要坚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认识事物,从矛盾的两个办面看问题,即坚持“两点论”,又要全面地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防止片面地看问题。
6. 革命要具备怎样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才会发生?
【答案】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性环节,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旧的上层建筑又极力维护旧的生产关系时,就必须通过社会革命调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区摧毁社会发展的障碍。因此,革命需要具备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才会发生。
(1)革命产生的客观形势列宁在讲到革命的客观形势时说:“统治阶级己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 ‘上层’的这种或那种危机,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危机,给被压迫阶级不满和愤慨的迸发造成突破日。要使革命到来,单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通常是不够的,还需要‘上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苦难超乎寻常地加剧。由于上述原因,群众积极性大大提高,这些群众在‘和平’时期忍气吞声地受人掠夺,而在风暴时期··,…促使他们投身于独立的历史性行动。”没有革命的客观形势,就不可能爆发革命。
(2)革命产生的主观条件
不是任何革命的客观形势都会引起革命。有了革命的客观形势,再具备革命的主观条件,才能引起革命。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大大提高,形成足以推翻反动政权的强大的革命力量,就是革命的主观条件。对于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来说,促使革命主观条件成熟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党。
综上所述,革命是一系列主观和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7.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在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的活动构成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从量的规定性上看,人民群众是社会成员中的绝大多数。在任何时候,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要成员。从质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