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大学0205国民经济学综合之公共财政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

【答案】(1)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的衡量标准

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与财政配置职能密切相关。资源配置的效率标准是社会净效益最大化标准。因此,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的衡量标准是,财政支出所取得的各种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和,应当大于聚集财政收入过程中对经济所形成的代价或成本,也就是要取得效益剩余或净效益。

(2)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体现在资源配置的组合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私人物品满足个人需要,是通过价格机制经由民间部门的资源配置实现的,而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只能通过特定的预算安排或政治程序经由财政的资源配置来实现,这样,资源配置的组合就在民间部门和财政部门之间进行。

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首先是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适度的问题,也就是政府的资源配置与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恰当结合问题如图所示。

图 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

这里用Z 表示社会总资源,X 表示民间部门配置的资源,Y 表示财政部门配置的资源,则Z=X+Y。从图中可知,资源配置存在着各种比例的组合如果公众期望的配合点在A 点,实际的资源配置组合点又恰好落在A 点,此时,便达成了一项社会均衡的资源配置,公众的个人需求与社会公共需求在A 点上均可以得到满足。如果公众期望的组合点在A 点,而实际的资源配置组合点在B 点或C 点上,则表示公众的期望未能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处在非均衡点上。因此,若使财政决策符合公众意愿,必须选择在A 点的社会资源配置组合。

(3)财政部门提高公共支出的配置效率的基本要求

政府通过提供公共物品进行资源配置,就是要把居民的消费需求集合为社会的(或政府的)需求。也就是说,政府按照居民的意愿进行资源配置才是有效率的,这种有效率的政治制度就是

“公共选择”制度。一般来说,为了提高公共支出的配置效率,财政部门应该达到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①财政支出的来源受严格立法的约束;

②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都有制度的严格规定;

③公共部门是非营利性的部门,不以追求利润而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④财政资金的安排是高度透明的,财政民主是政治民主的集中体现;

⑤公民拥有对财政支出状况的知情权,不仅政府要定期公告,而且公民有权随时查询。

2. 简述公共定价。

【答案】(1)公共定价的内涵

公共定价是政府保证公共物品供给和实施公共物品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公共定价的对象自然不仅包括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而且包括私人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从定价政策来看,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

①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

②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涉及国计民生而又带有竞争性行业的价格。

(2)公共定价的方法

公共定价的方法一般包括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和负荷定价法。

①平均成本定价法。平均成本定价法是指在保持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和事业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从理论上看,按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定价是最理想的定价方式,但这种定价方式会使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必须依靠财政补贴维持运行。

②二部定价法。二部定价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a. 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

B. 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因此,二部定价是定额定价和从量定价二者合一的定价体系,也是反映成本结构的定价体系。

③负荷定价法。负荷定价法是指按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

3. 简述国债的功能。

【答案】国债的功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弥补财政赤字

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现代国家的普遍做法。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较小。这是因为:

①发行国债只是部分社会资金的使用权的暂时转移,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②国债的认购通常遵循自愿的原则,基本上是社会资金运动中游离出来的资金,一般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当然,对国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不能绝对化,因为:

①财政赤字过大,形成债台高筑,最终会导致财政收支的恶性循环;

②社会的闲置资金是有限的,国家集中过多往往会侵蚀经济主体的必要资金,从而降低社会的投资和消费水平。

(2)筹集建设资金

①政府发行公债有明确的目的和用途,公债资金用于经济建设;

②即使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公债没有具体规定用于经济建设上,但财政赤字本身可能就具有生产性。因为,财政赤字通常是由资本预算不平衡造成的,也就是说资本性支出超支造成的。

(3)调节经济

国债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GDP 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国债资金用于投资或消费,就会改变社会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国债发行规模也具有宏观经济稳定作用。

4. 政府采购制度在我国的实践和评价。

【答案】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的特征,而公开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近年来,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采购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采购规模小、范围狭窄、信息发布不畅

政府采购范围应涵盖政府所有购买性支出预算项目,但从我国目前各省市的实际采购情况看,主要局限于一些财政专项拨款的设备购置、车辆购置和采购限额以上的一些易于操作且较为标准化的产品,而采购资金规模较大的工程类包括办公楼的工程土建、装修维修及市政维护、市政设施项目,各行业中的网络开发产品等还没有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与此同时,政府采购信息制度建设滞后,信息发布不畅、时效性差、贸易手段落后的问题相当突出,采购信息发布手段要么依靠媒体传播,要么由采购发起人直接发送给有资格的国内外供应商,采购信息发布渠道少。

(2)政府采购主体与机构分散、无序以及不规范,管理体制不明确

要使政府采购制度真正成为财政支出管理的有效手段,必须具备完整的采购组织管理机制。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的操作机构不统一,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管理权限也不明确,各级采购管理机构都制定了自身的管理办法,各自根据需要设置权限,管理较为松散,一般都没有专门的采购管理和执行机构,监督体系也没有建立,从而影响政府采购的有效运作。

(3)现行的预算管理、会计核算方法不适应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需要

在预算管理上,由于财政没有细化部门预算,造成政府采购的盲目性。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是财政部门根据预算指标和各单位用款进度层层下拨经费,年度终了又层层上报经费使用情况,汇编决算。实行政府统一采购,财政部门应按批准的预算和采购合同的履约情况直接支付给供货商,由于政府采购的中介机构和供应商小属财政拨款单位,使得直接付款形式无法反映在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中。

(4)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成为推进政府采购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