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财经大学财政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何谓粘蝇纸效应?

【答案】粘蝇纸效应是一种对比转移支付拨款与减税二者对提供公共物品的不同效应的理论,是指上级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拨款可以“粘住”接受拨款的一级政府,使其不会将拨款用于增加个人收入,而是用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转移支付拨款对地方支出的影响相当于给地方增加了一笔收入,这意味着转移支付降低了该地区的税收,这样,就可以反过来说,如果不采取政府转移支付办法,而是采取削减等额税收的办法,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然而,实证分析证明,情况并非如此。

比如,某地方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得到100亿元,由于政府官员具有显示政绩的心理倾向,会将80亿元直接用于提高公共物品水平,20亿元转为个人收入,如果将这100亿元用于减税直接交给居民个人支配,则可能将70亿元用于增加个人收入,30亿元用于政府提高公共物品水平,70亿元与20亿元的差距为50亿元,就是粘蝇纸效应。

2. 试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答案】(1)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涵

公共选择理论就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和分析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问题的一种理论,其主要贡献在于:证明了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同时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限度或局限以及“政府失败”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政府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和制约体系。

公共选择指的是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公共选择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过程。公共选择有着不同的方面,要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与行政和司法三个阶段。

(2)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对于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调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关系,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避免政府干预的失效,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①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政府干预的限度、范围和内容。基本思路应是:政府干预是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而不是取代市场机制,特别是要避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手段来管理市场经济。

②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按公共选择理论的思路,经济过程与政治过程是相互联结的,二者的改革进程要相互协调,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将制约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财政体制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政治及行政体制的改革,是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

的重要前提。

③对实现公共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公共选择理论强调立宪改革,注重宪法、法律、规则的建设尤其是公共决策规则的改革。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必须加强法制建设,特别是注意公共决策的法制化,将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优化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系统,完善决策体制和决策规则,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质量。

④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具有借鉴意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政府工作人员应是人民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也不应回避或忽视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利益追求,应该承认其合理的自利动机,把理想与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可调动其积极性,抑制寻租及腐败。

3. 简述国家预算的基木原则。

【答案】国家预算的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是制定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方针。国家预算原则主要有五条:

(1)公开性,国家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公诸于众,让民众了解财政收支情况,并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

(2)可靠性,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依据充分,资料确实,不得假定、估算,更不能任意编造。

(3)完整性,该列入国家预算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反映在顶算中,不得造假账、预算外另列顶算。国家允许的预算外收支,也应在预算中有所反映。

(4)统一性,尽管各级政府都设有各该级财政部门,也有相应的预算,但这些预算都是国家预算的组成部分,所有地方政府预算连同中央预算一起共同组成统一的国家预算。这就要求设立统一的预算科目,每个科目都要严格按统一的口径、程序计算和填列。

(5)年度性,任何一个国家预算的编制和实现,都要有时间上的界定,即所谓顶算年度。它是指预算收支的起讫的有效期限,通常为一年。

4. 思考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思路。

【答案】(1)正确理解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前提。

从现实生活看,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方针以及长远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确定我国合理财政收入规模的直接因素。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思考,我国的财政收入规模又不宜过大,对目前过快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应适当加以调节,使财政收入规模控制在适度的空间。

(2)实行兼顾“以支定收”和“以收定支”的方针。

当税收制度和税收征管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而且税收收入相对稳定之后,税收收入规模则反过来制约财政支出规模。目前我国已经到了应用税收收入规模来制约财政支出增长的时候了。

(3)预算内财政收入是全口径财政收入中不可质疑的部分。

我国预算内收入是当前全口径财政收入中的基本部分,应当是没有任何质疑的部分。

①预算内收入是当前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基本保障,近年来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预算内收入主要是用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以及新农村建设支出的增长,今后仍然需要持续增长;

②预算内收入也是国防经费的基本保证,我国财政支出中国防费用仅占8%左右,占GDP 的比重不到2%,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不能再继续削减;

③近年来大地震、大早、大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这些灾害必须由财政来补偿,需要足够的预算储备去应对?

④预算内收入是当前政府收入中法制化、规范化程度最高的,透明度也是最高的,是无可置疑的。

(4)继续坚持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的税收政策。

根据目前的政治经济形势不适于实行全面减税政策,最佳途径是在税制改革的同时对税负进

行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同时,可以通过税基和税率的调整达到合理控制税收收入增长的趋势。

(5)严格控制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长,继续税费改革,坚决取缔滥收费。

控制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长,特别是要完善土地政策,制止土地出让收入的非正常增长; 完善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加强“收支两条线”预算管理; 继续进行税费改革,将可以规范为税收的收费纳入顶算,继续清理整顿屡禁不止滥收费,确保税基,保证税收的合理增长。

(6)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有效手段是随时观测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和增长边际倾向指标。

财政收入增长在一定时期内总是存在一定的正常增长空间,但不同年份却可能存在较大的波动,而弹性系数和边际增长倾向则可以显示波动的程度。

5. 公共支出增长的“经济发展阶段论”的理论解释内容是什么?

【答案】“经济发展阶段论”是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共同提出来的,他们用该理论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

他们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系统、环境卫生系统、法律与秩序、健康与教育以及其他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这些投资,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处于早期阶段的国家进入“起飞”乃至发展的中期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在发展的中期,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投资将逐步转换为对私人投资的补充。

马斯格雷夫认为,在整个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总投资以及政府投资的绝对数会是增长的,但社会总投资占GDP 的比重以及政府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则会趋于下降。罗斯托认为,一旦经济发展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而且这方面支出的增长速度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速度,也会快于GDP 的增长速度。美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变化证实了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推断。从图可以看出美国1902-1980年间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其中社会福利支出由7.1%上升为39.4%,而经济发展和运输支出则由28%下降为13.5%,另外,一般行政支出由12%下降为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