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宁夏大学财政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功能。

【答案】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财力的无偿转移,一般是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无偿补助或拨款,而财力无偿转移的方法、规则和程序则构成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转移支付制度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1)弥补纵向财政缺口。纵向财政缺口,是指由于中央收入占主导地位而地方又承担更多的支出责任所形成的地方财政的财政赤字,这种赤字要靠中央通过转移支付形式予以弥补。

(2)弥补横向财政缺口。横向财政缺口,是指由于规范统一的收支划分方法,形成一些地方

的收入能力不能满足支出需要的缺口,这种财政缺口也要靠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形式予以弥补。

(3)弥补地区性公共物品辖区间的外部效应。在由地方政府提供地区性公共物品的情况下,当这种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超出本地区而扩散或延及邻近的其他地区,从而邻近地区不承担任何成本可以同样享受这种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时,就产生了外部效应。

(4)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国来说,均衡地区间的发展则是一个发展战略性问题。因此,转移支付的功能,还要通过规定用途的专项补助或拨款,支持落后地区经济的加快发展,均衡地区问的经济发展速度,并推动全国经济的更快发展。

2. 简述转移性支出的特点。

【答案】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单方面把一部分收入的所有权无偿转移出去的支出,包括各种社会保障支出、各项财政补贴支出、税收支出以及政府债务的利息支出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或补助等。这类支出的发生虽然没有消耗社会资源,但显示了政府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与购买性支出不同,转移性支出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政府的非购买性。政府的这类支出,不表现为对商品和劳务的直接购买,而表现为为了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而采取的资金转移措施。

(2)转移性支出的无偿性。转移性支出是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没有得到等价补偿。受益者也不必予以归还。

(3)转移性支出对经济和社会影响的间接性。转移性支出作为再分配的一个重要手段。对社会总供求、社会总储蓄以及经济总量和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往往是间接性的,而且存在着一定的时滞。

3. 试述研究财政职能的基本思路。

【答案】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分析和研究

财政在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财政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1)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只要存在政府和财政,这种功能就不会消失。财政职能要说明的是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和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而不在于罗列或说明财政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财政职能是对财政工作的理论抽象和概括,反过来又对财政工作起理论指导作用。概括财政职能的意义,就在于使广大财政工作者从繁杂的具体工作中解脱出来,开阔视野,从本职工作出发,总揽全局,摆正财政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充分发挥财政工作应有的作用。

(2)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者说是经济体制转轨中的基本问题,所以政府与市场关系是重新认识财政概念的基本立足点,同样也是分析财政职能的基本立足点。需要明确以下三点:

①从总的方面说,政府与市场的某些经济职能是相同的,如配置资源和收入分配是两者共同的基本职能,只是由于两者的运行机制不同,在实现同一职能中的适用领域、作用方式、经济效应方面就有所不同。

②市场失灵才存在政府介入或干预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同样政府也存在失效和缺陷,财政作为政府干预的主要手段,可能产生正效应,也可能产生负效应,即不仅无助于弥补市场失灵,甚至会干扰市场的正常秩序,给国民经济带来效率损失。

③财政学关心的问题是如何界定各自的最适领域和最佳结合方式,最终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最优结合。

(3)经济学在研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决定及分配时采取部门法,将整个国民经济分为政府、企业、家庭和对外四个部门,研究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研究政府、企

业、家庭和对外之间的关系。因而从四个部门的相互关系出发,也是分析财政职能的另一种思路。

财政涉及微观的个量,也涉及宏观的总量,财政学是采取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政府同其他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这里既含有作为经济活动的量的关系,也含有由量的关系所体现的利益关系。

4. 怎样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政策目标?

【答案】(1)效率和公平是判断社会经济福利是否增进的两大准则。

一方面,一个经济社会要实现效率目标。经济效率是指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无论做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的人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处境改善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显然,效率目标意味着要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使每个社会成员的福利在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一定时达到最高。

另一方面,一个经济社会要追求公平目标。虽然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公平人们有不同的解释,但总体上说公平目标意味着使社会收入分配状况趋向均等化。

(2)效率和公平都是对一个社会经济福利的增进不可缺少的,但两者客观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关系,很难同时实现两个目标,因此在各国的政策制定中只能以一个目标为主,兼顾另一个

目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更多国家的现实选择,因为这意味着虽然人们福利水平增进的速度可能是不同的,但所有社会成员的福利都可能得到增进。类似于先考虑把蛋糕做得更大,再考虑如何分配的问题,当一个蛋糕做得更大时,所有人都可能分得更多些。

5. 简述税收的效率类原则。

【答案】税收原则是政府在设计税制、实施税法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也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它决定政府对什么征税、征收多少、怎样征收等税制的基本要素。

征税必须考虑效率的要求。这里的效率包括两层意义:一是指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即较少的征收费用、便利的征收方法等; 二是指征税对经济运转效率的影响,宗旨是征税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也就是有效地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功能。

税收的效率类原则包括:

(1)促进经济发展原则

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又称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保证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应有利于经济发展,力图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原则,要求税收政策应趋利避害。

(2)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是税制本身的问题,所以又称税收的制度原则。

①税收费用最小化,是指在征税既定税收收入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征纳双方的征纳费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②确实简化原则其中的“确实”是指税制对纳税人、课征对象、税目、税率以及征管方式和纳税手续等税制要素,都要在税法和征管法上作出明确而清晰的规定。

6. 简述我国2003年出口退税制度的改革和2006年的结构性调整。

【答案】(1)我国2003年出口退税制度的改革

我国2003年确定了实施出口退税政策的主要原则:“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

①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本着“适度、稳妥、可行”的原则,区别不同产品调整退税率,对国家鼓励出口产品不降或少降,对一般性出口产品适当降低,对国家限制出口产品和一些资源性产品多降或取消退税。

②加大中央财政对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从2003年起,中央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收人增量首先用于出口退税。

③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从2004年起,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山中央和地方按75:25的比例共同负担。

④推进外贸体制改革,调整出口产品结构。通过完善法律保障机制等,加快推进生产企业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