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发挥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是一个通过师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内化,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行动的能动过程。本文以“人的主体性”这一哲学命题作为理论出发点和逻辑支撑,阐释了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所承载的价值目标和重要意义。在分析新时期青年大学生思想特点,反思以往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新时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际遇及其面临的现实挑战做了清理、反思和审视,努力探求将“人的主体性”思想继续有力地、有效地渗透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道德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场域中的实现方式,并对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效能评估做了初步探索。作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抓手,新时期的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仍在实践之中,为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懈努力。
具体说来,全文共有七个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此内容的研究成果并简要评述,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着重阐述了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主体性”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做了研究,探讨了将主体性问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理论与现实上对接的可能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思想基础。
第三章重点研究了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场域问题。表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作用于大学生学业生涯的始终,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作用的场域明确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和网络教育等方面,以大量鲜活的事例阐述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上述实践场域之中应有的积极、正面的导向作用和教育意义。
第四章分析了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总结了新时期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存在的优长与不足,反思了以往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重点解析了在现实维度中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际遇及其现实挑战,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问题明晰了任务,厘清了思路。初步提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交互主体间展开、在情感体验中生成、在希望中提升、在审美中超越的价值实现路径。
第五章着重阐释了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的问题。从树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构建教育模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及优化教育环境的角度,重点解析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实现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价值归宿的方式方法。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关系、教育环境上较为全面地回应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实现路径问题。
第六章分析了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效能评估问题。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基本含义、理念和指标、可行性、评估程序与方式等内容做了初步探讨,诠释了在实践中如何评价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问题。对教育实践中需要克服的教育者淡化主体作用和教育责任、受教育者任意发挥主体性、教育方式泛化无序、教育者失去话语权等倾向做了反思。
第七章简要论述了以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推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问题。通过对二者关系的梳理,诠释了以有力、有效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推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实现方式及其重要意义。作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抓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坚持对话、互动、自塑、发展,努力形成崇发展、求正义、守诚信、促和谐的宝贵认同和价值共识,培养青年学生理性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