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雀形目鸟类为中、小型鸣禽,种类及数量众多,适应辐射到各种生态环境内。全世界有100科5400余种,是鸟类中最为庞杂的一目,占鸟类全部种类的一半以上。其在控制害虫数量,植物种子扩散以及花粉传播方面雀形目鸟类都起到重要作用。雀形目鸟类也是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示性类群。
2012年5月至2015年2月作者对秦岭地区的雀形目鸟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合文献分析了自1970年代至今40年来秦岭地区雀形目鸟类的区系变迁,对秦岭雀形目鸟类区系变迁的原因做了初步探究。为秦岭地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以及相关调查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数据,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 秦岭鸟类的物种组成
结果表明,秦岭地区鸟类总计495种,隶属于18目69科218属。国家Ⅰ级保护9 种,为秦岭鸟种的1.82%。繁殖鸟类312 种(留鸟194 种,夏候鸟118 种),其中古北界种类111种,占35.58%;东洋界种类156种,占50.00%;广布种45 种,占14.42%。其中雀形目鸟类35科288种,雀形目繁殖鸟类217种,占雀形目鸟类总数的75.61%。
2. 秦岭地区雀形目鸟类的区系特征
在秦岭地区的288种雀形目鸟类中,留鸟141种,夏候鸟76种,冬候鸟16种,旅鸟52种,迷鸟2种,分别占总数的49.13%、27.53%、5.55%、18.05%、0.69%。在秦岭地区的217种雀形目繁殖鸟类中,古北种90种,东洋种115种,广布种12种,分别占繁殖鸟类总数的41.47%、52.30%和6.23%。
本文参照我国自然地理单元的划分将研究区域划分为渭河谷地、秦岭山地和汉江盆地三个地理单元,由于秦岭山地自然地理、气候、植被等因素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将其分为秦岭南坡和秦岭北坡两个亚单元。秦岭地区雀形目鸟类群落的区系特征分列如下:
(1)渭河谷地
该研究区域的雀形目鸟类有102种,其中留鸟59种,占鸟类种数的57.84%;夏候鸟14种,占鸟类种数的13.73%;冬候鸟26种,占25.49%;。在渭河谷地的73种繁殖鸟类(留鸟和夏候鸟)中,古北种43种,占繁殖鸟种类的58.90%;东洋种26种,占繁殖鸟类种数的35.62%;广布种4种,占繁殖鸟种类的5.48%。
(2)秦岭山地
因为秦岭山地是本研究的重点区域,也是雀形目鸟类的主要分布地,鸟类垂直分布明显,因此以秦岭北坡为例,根据不同海拔梯度分述如下。
①秦岭北坡山脚地带 (400-780m)
该调查区域的鸟类仅少于低山地带,鸟类丰富度较高。该区域共有雀形目鸟类121种。繁殖鸟类中东洋种69种,占该研究区域繁殖鸟类的61.12%,古北种31种,占28.00%,广布种12种,占10.88%。
②秦岭北坡低山地带 (780-2,200m)
其中活动于该调查区域的雀形目鸟类共有176种,占秦岭山地地区雀形目鸟类总数的62.63%。其中繁殖鸟类143种,占雀形目鸟类种数的81.25%,其中东洋种84种,占繁殖鸟类的58.96%。古北种43种,占30.00%。广布种12种,占9.14%。
③秦岭北坡中山地带 (2,200-2,730m)
该研究区域雀形目鸟类64种,占秦岭山地地区雀形目鸟类种数的22.78%。其中繁殖鸟类54种,占该调查区域鸟类种数的84.38%。古北种31种,占该调查区域繁殖鸟类的57.41%。东洋种20种, 37.04%。广布种3种,占5.56%。
④秦岭北坡高山地带(2,730-3,400m)
该调查区域雀形目鸟类38种,占秦岭山地雀形目鸟类种数的13.52%。其中繁殖鸟类35种,占该研究区域鸟类种数的92.11%。其中东洋种20种,占该研究区域繁殖鸟类种数的57.14%。古北种15种,占42.86%,该区无广布种分布。
⑤秦岭山顶地带(3,400m以上)
该研究区域雀形目鸟类仅有20种,占秦岭雀形目鸟类种数的7.12%。而且全部为繁殖鸟(100%)。其中东洋种11种,占55.00%。古北种9种,占45.00%。
(3)汉江盆地
该研究区域的雀形目鸟类种数有58种,其中留鸟21种,占36.21%;夏候鸟12种,占20.69%。繁殖鸟类32种,占鸟类种数的55.17%。32种繁殖鸟类中,古北种12种,占繁殖鸟类的37.50%;东洋种15种,占据繁殖鸟类的46.88%;广布种5种,占繁殖鸟类的15.63%。
3. 秦岭地区雀形目鸟类种类数量变化
陕西秦岭地区雀形目鸟类种类由1970年代的208种增加至目前的288种,总计增加79种。其中低海拔农耕栽培植物区雀形目鸟类由78种增加至148种。低—中山针阔叶混交林雀形目鸟类由108种增加至176种。桦木林带雀形目鸟类由95种减少至64种。亚高山针叶林带由35种增加至38种。高山灌丛及高山草甸区的鸟类种数由7种增加至20种。总体趋势为东洋界种类向北、向西扩散。
4. 秦岭雀形目鸟类区系的变化原因初探
根据秦岭雀形目鸟类的调查结果显示,一些雀形目的东洋界鸟类向古北界扩散,如鹎科的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领雀嘴鹎(Spizixos semitorques);王鹟科的寿带(Terpsiphone paradisi);山椒鸟科的长尾山椒鸟(Pericrocotus ethologus)等,部分低海拔的雀形目鸟类向高海拔地区扩散。显然,全球气候的变暖,尤其是中国西北地区的气候显著变暖是导致秦岭雀形目鸟类北扩以及从低海拔迁往高海拔的重要原因。气候变暖导致鸟类向北扩散或者迁往高海拔地区,因为气候变暖可能导致不同海拔的植被类型发生变化,植物分布带也会不同程度地向北延伸,由此引发一系列连锁性的生态反应。鸟类在寻找适宜栖息地的过程中,通过出生扩散或者繁殖扩散向北或高海拔地区发生迁移从而扩大种群的分布区。此外,气候变暖对雀形目迁徙鸟类的迁徙和越冬地选择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