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预测性消息的地位如何? 采写预测性消息对记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答案】预测性消息是报道尚未发生但却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未来信息的消息。它所报道的事物带有不确定性。

(1)预测性消息的地位

①预测性消息使媒体突破“马后炮”式的思维模式,既重视“现在”,也关注未来,以防患于未然的姿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范围内探索和提供新闻信息,是媒体干预社会生活,影响社会进程的一个重要手段。

②预测性消息有助于科学决策。上至国家领导机构,下至基层单位,社会各界,乃至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制定某个计划、采取某种行动之前,都有一个决策的问题。科学决策是成功的前提,国家大事尤其如此。

预测,无论是近期、中期,还是远期预测,都可以根据已知事实为决策者事先微缩一个未来世界、未来环境的蓝图,提前标示出暗礁,指出可行的航线,以利决策者倾听关于未来的警告和建议,少走弯路。

③预测性消息可以帮助治疗“近视症”。由于经济的、教育的,以及管理上的种种因素,人类容易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近视”是一种顽症,尽管已有不少教训,人们不同程度地仍在重蹈覆辙。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预测性报道就显得格外重要。

(2)预测性消息的写作要求

(1)及早预测

记者要有忧患意识,经常关心、思考社会问题,及早发现隐患以及其他有关未来的信息,及早采写预测性新闻,以使这种新闻更好地发挥决策参谋和引导舆论的作用。

(2)他人预测

预测性报道是预测活动、预测性意见的客观反映,不能是记者出面预测。预测性消息的写作,应注意交待预测的行为主体,以显示新闻的客观性,增强预测的说服力。

(3)权威预测

为了发挥决策参谋的作用,预测主体应当是专门的研究机构或者是具有权威性的人物,以保证预测的科学性和新闻的影响力。

(4)深度预测

①避免简单化,消息中不仅报道预测性结论,还要反映预测者对问题的分析和做出这一预测的依据;

②预测到位,记者在采访阶段就应不断地探询“将会怎样”,使预测性意见直接同社会生活、

同普通大众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

(5)审慎发稿

预测具有不确定性,发稿必须审慎,记者应当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历史的预见性。

2. 与客观报道方式相比,深度报道有哪些特点?

【答案】与客观报道方式相比,深度报道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1)深度报道突破“一事一报”的局限,不是简单地、平面地、就事论事地报道新闻事件,而是深入地对新闻事件进行挖掘,特别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新闻事件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新闻事件的影响和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挖掘,给受众以全方位的信息。

(2)深度报道方式摆脱单纯用事实说话、不评述新闻事实的表达方法的限制,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充分运用评述的手段,对新闻事件的思想内涵和隐含的意义进行揭示,帮助受众更深入认识新闻事件。

客观报道方式主张用事实说话,让事实来表现作者的立场和倾向。为增强报道的客观性,这种报道方式反对记者在新闻写作中进行议论。深度报道方式则不同,它在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要充分运用议论的方法,对新闻事件的内涵和意义进行分析和评述,指出其精华所在。

(3)一些篇幅不长的短新闻、小消息,就是客观报道,而那些篇幅较长的,像《南方周末》上的整版文章,就属于深度报道,这是深度报道中的一个类型,称解释性报道”或是“新闻分析”。另外,深度报道还可以由多篇同主题的文章构成,例如集中在一定时期内持续进行的“连续报道”,对于一个进展时间较长的事件,通常使用这种方法,不断从新的角度对这个事件的进展情况进行及时的报道,达到集中、突出的效果。例如“系列报道”,在报纸编辑学中又称为“同题集中”,意思是把相互关联的事件放在一个版面上,使它们连成一体的报道方式。

3. 简述维新派的办报思想。

【答案】19世纪90年代中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席卷中国。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国人办报活动的高潮。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成为维新派办报的代表人物。其中《万国公报》、《强学报》《时务报》《知新报》、《国闻报》、《湘学新报》和《湘报》影响最大。

①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认为报纸书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维新派思想的载体和传播的工具,是维新变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梁启超在上海《时务报》创刊号上发表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大力鼓吹多办报纸,主张报刊应“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术要书”,以启民智,以开风气,以助变法。

②对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有较为系统的认识。

梁启超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严复也指出,报纸的功能在于“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谭嗣同在《湘报后叙》阐述的办报思想主要有两点:一是报纸要“求新”,成为“助新之具”; 二是报纸要代民立言,成为“民史”、“民口”。

③将报刊视为开启国民爱国思想的启蒙。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王韬在《循环日报》中指出:“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康有为发表的《开设报馆议》一文,阐述了报纸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即“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梁启超也认为“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④创新报刊内容形式。王韬首创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褒贬得失,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梁启超还一度开创了“时务文体”。

⑤开创了新的办报形式。维新派从“开民智”、“育人才”的总体思想出发,把办报同办学会、办学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例如,湖南的南学会、时务学堂和《湘学新报》上海的女学会、女学堂和《女学报》等。在这种三位一体的组织里,报刊的编辑同时又是学会的骨干和学堂的教师,学会(或书局)为报刊的出版和学堂的开办提供各种条件,学堂为报刊、学会培养和输送人才。这种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在康、梁流亡海外期问也长期袭用。

⑥梁启超的办报主张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a. 报馆的“两大天职”说。“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

b. 提出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即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

“宗旨定而高”。办一张报纸,应该“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

“思想新而正”。他认为,报纸宣传的思想不可不新。

“材料富而当”。他认为报纸应该荟萃“全世界之知识”,但在刊登时必须严格选择,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字之益”。

“报事确而速”。他认为新闻报道要讲求时效,有时报馆要不惜“费重资以求一新事”,但报道要力求准确,错了要公开纠正。

c. 健全舆论的主张。梁启超系统阐述了什么叫舆论、舆论的形成、力量、种类、舆论与报纸的关系以及报刊怎样才能造成健全舆论等问题。他认为舆论是一种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之力”,报馆则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报刊要健全舆论,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 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 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 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 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故作偏至之论。

d. 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浸润的方法是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 煽动的方法就是要“故作惊人之语,造极端之词”,使读者猛省。

4. 新闻真实和文学真实有何区别? 并请列举新闻采写实例以说明。

【答案】新闻和文学在写作方式上一样,属于记叙文,它主要是通过记叙(叙述和描写)的方式,描述某个新闻事实,使公众的知情权得到满足。但新闻不只是掌握记叙文的一般写作规律,新闻真实要求采用新闻文体特有的非虚构记叙方式。

在实践中,人们常常把新闻与文学误认为一家。初学者更容易把两者混为一谈。划清两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