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中西美学史复试之西方美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分析克里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
【答案】(1)“有意味的形式”
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①“形式”是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它把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义、记录的信息、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除在外;
②“意味”则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看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2)“有意味的形式”说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影响
在贝尔看来,审美的情感不同于生活中的情感,只是一种纯形式的情感,人们在审美时,不需要生活的观念和激情,只需要对形式、色彩感和三度空间的知识,审美是超然于生活之上的。
基于这种认识,贝尔否定叙述性的艺术品,认为这类作品只具有心理、历史方面的价值,不能从审美上感动人。他尤其称赞原始艺术,认为原始艺术通常不带有叙述性质,看不到精确的再现,只能看到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之有意味,是因为形式后面隐藏看物自体和终极实在本身。艺术家:的创作目的,就是把握这个“终极实在”,人们不能靠理智和情感来把握这个“实在”,只能在纯形式的直觉中,才能把握它。贝尔的假说对西方现代派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意味的形式”成了美学中最流行的口头禅。
(3)“有意味的形式”说的理论缺陷
“有意味的形式”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面,比表现说更进一步,但它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包括主体的现实情感的联系完全切断,完全脱离人类的具体实践,脱离社会的历史发展,脱离人类本身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演进,抽象地谈论审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则陷入了形式主义与神秘主义。
2. 简述莱辛在美学领域的主要贡献并分析《拉奥孔》中的“诗画界线”。
【答案】(1)莱辛在美学领域的主要贡献
通过他的名著《拉奥孔》,他指出诗和画的界限,纠正了屈黎西派提倡描绘体诗的偏向和文克尔曼的古典艺术特点在静穆的片面看法,把人的动作提到首位,建立了美学中人本主义的理想。
通过他的《文学书简》和《汉堡剧评》,和法国启蒙运动领袖狄德罗互相呼应,建立了市民戏剧的理论和一般文学的现实主义的理论。
(2)《拉奥孔》诗和画的界限
①莱辛从比较拉奥孔这个题材在古典雕刻和古典诗中的不同的处理,论证诗和造形艺术的区别,从具体例证抽绎出关于诗和造形艺术的基本原则。
②莱辛拿雕刻和诗比较,发现一个基本的异点:拉奥孔的激烈的痛苦在诗中尽情表现出来,而在雕刻里却大大地冲淡了。
③莱辛从三个观点来考虑诗画异同问题
a. 从媒介来看
画用颜色和线条为媒介,颜色和线条的各部分是在空间中并列的,是铺在一个平面上的;诗用语言为媒介,语言的各部分是在时间雕刻中先后承续的,是沿舂一条直线发展的。
b. 从题材本身来看
题材有靜止的物体,有流动的动作:而物体各部分也是在空间中并列的,动作也是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因此画的媒介较适宜于写物体,诗的媒介较适宜写动作。
c. 从观众所用的感官来看
画是通过眼睛来感受的,眼睛可以把很大范围以内的并列事物同时摄入眼帘,所以适宜于感受静止的物阼;诗是通过耳呆来接受的,耳呆在时间的一点上只能听到声音之流中的一点,声音一纵即逝,耳朵对听过的声音只能凭记忆追溯印象,所以不适宜于听并列事物的胪列,即静止物体的描绘,而适宜于听先后承续的事物的发展,即动作的叙述。
④化静为动的三种方法
莱辛并不否认在一定程度上诗也可以描绘物体,诗描绘物体只能通过动作去暗示,只能化静为动,不能罗列一连串的静止的现象。
a. 借动作暗示静态;
b. 借所产生的效果来暗示物体美;
c. 化美为媚。
⑤《拉奥孔》
《拉奥孔》可以说是德国最早的一部最富于吸引力和启发性的美学著作,莱辛善于就具体事例作具体分析,不是从抽象概念出发。
a. 在他的分析中,他一方面看重各门艺术在题材方面和媒介方面的特点,另一方面更特别看重作品对于观众或听众的心理效果。
b. 这种研究方式对后来资产阶级的美学和文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健康的影响。
⑥莱辛的两条斗争阵线
莱辛之所以要严格辨清诗和画的界限,是和他所进行的启蒙运动分不开的。在这里他所进行的是两条阵线的斗争:
a. —条阵线是反对高特雪特所提倡的法国新古典主义;
b. 另一条阵线是反对屈黎西派和文克尔曼的片面的看法。
⑦《拉奥孔》是从文艺摹仿自然一个基本信条出发的。
⑧莱辛对诗与画的界限过分加以绝对化,因而导致一些不正确的结论。
⑨莱辛在《拉奥孔》里也认臭地讨论了丑。莱辛认为丑须分“无害的”与“有害的”两种。
3.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答案】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主要有:
(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在此一发现之前,作家都有相对长久地沉思于某一事物的心理经验,即“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蓦然领悟的发生,只不过是内心经验酝酿后从國限下破土而出。
(2)艺术发现体现着作家深层的心理内容
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看深层的心理内容。对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的眼光和非凡的观察力不是外在于他的东西,也不仅是某种技巧、方法,甚至也不仅是天才,而是和他的内在蕴藉有关的深层心理内容的外射。他之所以能在此事物中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是彼时彼境的需要、情绪、态度、价值观和凝聚成团的早先经验等许多因素综合作用所产生的无意导向。
(3)艺术发现中的夕陆事物只是一个机缘
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从物理世界看,手指活动只是有机体机械力的运动,当茨威格由此而发现赌徒正在挣扎蓿的灵魂的时候,便融进了自己的内在体验。
(4)艺术发现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这个创造物灌注看作家的内心经验,近似原物实际却是世上从来没有过的东西。例如周致颐所礼赞的莲花,其外表并没有超出它在自然界的植物性状,但蕴涵着士君子高雅情操的莲花却是独特的“这一个”。
4. 朱光潜曾说“艺术化的人生”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艺术化的人生”
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对人的自由和解砍的追求,既是朱光潜美学思想的“主旋律”,又是他的美育思想的梭心。他在《谈美》一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化”,认为离开人生,美和艺术都无从谈起。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而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所以,没有人的参与,美就无从产生。同样,“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不仅如此,美和艺术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弥补人生的缺陷,使人超越自然的限制和实际人生的牵绊,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放,实现生存的艺术化。可见,美和艺术说到底是为人生的,离开人生,美和艺术的价值也无从谈起。由此可以看出,重视美育是朱光潜前期美学思想的突出特色,人生的艺术化则是其美育思想的核心观念。
(2)“艺术化的人生”的内涵
在朱光潜的美育理论当中,“人生的艺术化”蕴涵舂人生的情趣化、超脱化、道德化和完满化四个方面的含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