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Z0401中国美学史之《西方美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请说明作为启蒙运动组成部分的启蒙文学的政治倾向。

【答案】(1)强烈的战斗性和批判性是启蒙文学的显著特征

作为启蒙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启蒙文学也迅速兴起。欧洲各国的启蒙文学,在传播革命火种、促进思想解砍方面,起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启蒙文学作家:大多是启蒙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们从事文学创作的目的就是评论生活,干预生活,宣扬他们的思想观点。因此,强烈的战斗性和此判性是启蒙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它们锰烈地枰击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揭露其实质和罪恶,甚至提名道姓地攻击其代表人物。它们还尖锐地揭露、枰击社会上种种不平等、不合理的现象,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不少作品还描绘社会政治理想的图景,提出改革方案。

(2)把资产阶级、平民作为描写、歌颂主要对象,把王公贵族等当成嘲笑、批判对象

启蒙思想家:为争取第三等级的民主权利而斗争,在文学上他们也为争取第三等级的文学地位而斗争,使文学作品的题材、人物、语言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启蒙文学作品一反古典主义文学以王公贵族为正面人物的原则,在理论上和创作上,都把资产阶汲和平民作为描写、歌颂的主要对象,而把王公贵族、教皇、教士当成嘲笑、批判的对象。许多启蒙文学作品中,资产阶级和平民已不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往往是最终的胜利者。他们经历了种种灾难和挫折之后,都得到了美满的结局。启蒙文学家提倡从现实生活中取材,着重描写平民的日常生活,运用平民百姓喜爱的语言和艺术形式。

2. 简述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观点。

【答案】(1)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都是从一个中心思想生发出来的

即他的美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①理念

理念是绝对精神,也就是最高的真实,黑格尔又把它称作“神”、“普遍的力量”、“意蕴”等等,这就是艺术的内容。

②理念的内容

艺术、宗教和哲学都是表现绝对精神或“真实”的;三者的不同只在于表现的形式。

a. 艺术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直接的,它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

b. 哲学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间接的,即从感性事物上升到普遍概念,它用的是抽象思维; c , 宗教介乎艺术和哲学之间,它所借以表现绝对精神的是一种象征性的图象思维,是用既含有个别形象又含有普遍概念的东西来表现普遍真理。

③“显现”:有“现外形”和“放光辉”的意思,与“存在”对立。

(2)黑格尔的定义肯定了艺术要有感性因素,又肯定了艺术要有理性因素,最重要的是二者

还必须结成契合无间的统一体。

(3)影响和意义

黑格尔的这种理性与感性统一说在美学史上是带有进步性的。在这个潮流之中,黑格尔可以说是一个中流砥柱,他把理性提到艺术中的首要地位。

①抽象的思想在艺术作品中虽是重要的,却不应只是以抽象的思想出现,而应化成有血有肉的感性形象,这样才能达到艺术所要求的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②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或意蕴就是理性因素,形式就是感性形象。依康德,“纯粹的美”只是“直接呈现”的外在因素,即艺术的外在形式。

③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其实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a. 黑格尔把理性因素看作是主观方面的。这与他强调理念的客观性(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在表面上好象是互相矛盾的。但是这里舍看一个辩证的道理。就其作为客观世界的根源来说,理念是普遍的逻辑范畴,是万軎万物后面的理,所以是客观的。就其作为人的生活理想和生活的推动力来说,绝对精神即理念同时也是主观的。

b. 存在于人心中的理念(真理认识,理想,愿望)必须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否定它原来的片面性,才能变成统一的整体,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须经过主观与客观(即内在与外在)的矛盾和统一,包含艺术在内。

(4)评价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句定义包括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以及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三个基本原则,足见它有丰富的内容和高度的概括性。但是由于它的基础是客观唯心主义,它就必然具有客观唯心主义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上所犯的首尾倒置的基本错误。

3. 简述自然美与艺术美。

【答案】(1)自然美

①根源:从“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美的定义所产生出来的

a. 据定义,美是显现理念即绝对精神的,所以它是无限的、自由的、独立自在的;而自然却是有限世界,它是相对的、没有自由和独立自在性的。所以单纯的自然根本就纳不进美的定义里去。

b. 黑格尔也并非完全否认自然美。自然既然是逻辑概念的“另一体”,是精神这个统一体里的一个否定面,它就有不同程度的抽象的精神或理念的显现,也就有不同程度的美,尽管这种美还是不完善的。

c. 精神的作用:灌注生气于各个别部分使它们显出是一个统一体的那种作用。黑格尔把这种作用称作“内在的”、“主观的”、“观念性的统一”,实即有机体之所以成为有机体的内因。

d. 生命是有机体的概念,是内在的统一。这种内在的统一既然不能“沉没在物质里”,就须显现为外在的统一。只有在有机物的阶段,自然才现出灌注生气于全体各部分的“观念性的统一”,因此才可以有美。

②对自然美轻视的社会原因

他所处的时代是浪漫主义兴起的时代,而浪漫主义的特征之一是崇拜自然。对自然的崇拜特别是在反动的浪漫主义者的心目里,含有浓厚的泛神主义的神秘色彩。

③黑格尔对自然美的定义

人们只有在自然形象的符合概念的客观性相之中(即概念与实在的统一体之中)见出受到生气灌注的互相依存的关系时,才可以见出自然的美。这种互相依存的关系是直接与材料(即感性素材,如形状、颜色、声音等)统一的,形式就直接生活在材料里,作为材料的本质和赋予形状的力量。

(2)艺术美

①由于自然美有这种缺陷,艺术美才有必要。

②黑格尔美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人本主义的。我们应该从这上面认识他的进步性

a. 黑格尔的人本主义表现在他把人看成几乎是艺术的唯一对象

艺术在表现自然美时,也不是因为自然本身而是因为自然表现了人的活动和人的性格。 b. 黑格尔反对用自然主义的方式去“摹仿自然”

艺术并不是这样毫无选择,原封不动地把日常生活搬上舞台,艺术要“抓住事物的普遍性”,要对事物加以“观念化”或理想化。

③评价:黑格尔所提出来的基本上符合现实主义的文艺观点,对当时初露萌芽的自然主义的倾向进行了批判。

4. 简述费肖尔父子关于移情现象的观点和看法。

【答案】(1)首先用这个名词的是劳伯特•费肖尔(子)。

(2)(父)弗列德里希·费肖尔

①观点

a. 他从黑格尔的泛神论的观点出发,强调“美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而理想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典型,须克服自然或现实界的“偶然机会的王国”,才能显出事物的内在本质。

b. 他把移情作用称为“审美的象征作用”,说这种作用就是“对象的人化。

②评价:他虽还未把“移情作用”用作名词,却已把它用作动词(“感入到”)了。费肖尔关于象征的看法显然是黑格尔的象征艺术说的发挥。

(3)费肖尔象征作用的三级

①神话和宗教迷信所用的象征作用;

②寓言所用的象征作用;

③审美活动中的象征作用,这是第一级与第二级之间的中间级。

(4)劳伯特•费肖尔

①从费肖尔的“审美的象征作用”这个基本概念出发,劳伯特•费尚尔在《视觉的形式感》(1873)—文里发展出“移情作用”的概念。视觉到的外物的形式组织,据他的分析,并不是无意义的。

②劳伯特•费尚尔从此下结论说:“这一切都会不可能,假如人们没有一种奇妙的本领,能把自己身体的形式去代替客观事物的形式,因而就把自己体现在那种客观事物形式里。”这就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