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Z0401中国美学史之《西方美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自然美与艺术美。
【答案】(1)自然美
①根源:从“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美的定义所产生出来的
a. 据定义,美是显现理念即绝对精神的,所以它是无限的、自由的、独立自在的;而自然却是有限世界,它是相对的、没有自由和独立自在性的。所以单纯的自然根本就纳不进美的定义里去。
b. 黑格尔也并非完全否认自然美。自然既然是逻辑概念的“另一体”,是精神这个统一体里的一个否定面,它就有不同程度的抽象的精神或理念的显现,也就有不同程度的美,尽管这种美还是不完善的。
c. 精神的作用:灌注生气于各个别部分使它们显出是一个统一体的那种作用。黑格尔把这种作用称作“内在的”、“主观的”、“观念性的统一”,实即有机体之所以成为有机体的内因。
d. 生命是有机体的概念,是内在的统一。这种内在的统一既然不能“沉没在物质里”,就须显现为外在的统一。只有在有机物的阶段,自然才现出灌注生气于全体各部分的“观念性的统一”,因此才可以有美。
②对自然美轻视的社会原因
他所处的时代是浪漫主义兴起的时代,而浪漫主义的特征之一是崇拜自然。对自然的崇拜特别是在反动的浪漫主义者的心目里,含有浓厚的泛神主义的神秘色彩。
③黑格尔对自然美的定义
人们只有在自然形象的符合概念的客观性相之中(即概念与实在的统一体之中)见出受到生气灌注的互相依存的关系时,才可以见出自然的美。这种互相依存的关系是直接与材料(即感性素材,如形状、颜色、声音等)统一的,形式就直接生活在材料里,作为材料的本质和赋予形状的力量。
(2)艺术美
①由于自然美有这种缺陷,艺术美才有必要。
②黑格尔美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人本主义的。我们应该从这上面认识他的进步性
a. 黑格尔的人本主义表现在他把人看成几乎是艺术的唯一对象
艺术在表现自然美时,也不是因为自然本身而是因为自然表现了人的活动和人的性格。
b. 黑格尔反对用自然主义的方式去“摹仿自然”
艺术并不是这样毫无选择,原封不动地把日常生活搬上舞台,艺术要“抓住事物的普遍性”,要对事物加以“观念化”或理想化。
③评价:黑格尔所提出来的基本上符合现实主义的文艺观点,对当时初露萌芽的自然主义的
倾向进行了批判。
2. 简述柏拉图“摹仿说”对西方美学的影响。
【答案】“模仿说”是柏拉图把古希腊人关于漠仿的观念提炼成了一种哲学理论,加工成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学说,用以说明万事万物的存在,以及艺术活动的本质。他认为艺术是一种感性活动,不能把握真实的存在(理念),甚至不能认识具体事物,只能模仿具体事物的影子,因此不能给人们提供真正的知识,不能把握真理;艺术总是模仿心灵的低贱部分也就是愔绪和感受部分,不能模仿心灵的高级部分,也就是理性部分。“摹仿说”对西方美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模仿说”对现实主义文论的影响
现实主义文论是模仿说的近代形态。这种理论虽然经常使用模仿说的语言,但表达的却是一种再现理论。模仿和再现的区别在于:模仿的对象总是个别事物,再现却可以同时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模仿是一种纯粹的接受,再现则是一种能动的把握。再现论之所以是模仿说的延续,是因为它也强调艺术要真实地描绘客观现实。它对模仿说的发展则在于,指出艺术不仅能把握个别现象还能把握一般本质,因此大大地提高了艺术的真理在为诗辩护的道路上取得新的进展。
(2)“模仿说”对自然主义文论的影响
自然主义文论是现实主义的延续,同时也是“模仿说”在现代文学理论中最后的体现。它是现实主义关于艺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立场的极端化。自然主义产生的思想土壤是实证主义哲学和实验科学(尤其是实验医学)思想,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龚古尔兄弟、左拉、莫泊桑;美国的德莱塞、诺里斯、杰克•伦敦等。
总之,柏拉图及其“摹仿说”不但对西方美学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且对整个西方后世思想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艺观上,他把在哲学上提倡的理念论作为他的整个文艺思想的理论基础;在关于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上,他从理想国的政治理想出发,提倡功利论是审美教育的出发点;在文艺创作上,他认为灵感是文艺创作的原动力。可以说柏拉图的文艺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3. 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感性学,黑格尔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比较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鲍姆嘉通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美学家:。历来在美学史上形成共识的看法是他第一个采用Aesthetica 的术语,提出并建立了美学这一特殊的哲学学科,被誉为“美学之父”。而黑格尔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他们对于美学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鲍姆嘉通与黑格尔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如下:
(1)区别
①两者的美学研究对象不同
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规律,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美学所研究的规律可以应用到一切艺术,“对于各种艺术有如北斗星”。而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他把自然美排除在美学研究领域之外,他之所以研究自然美,是因为自然美是心灵
美的反映形态。可见,黑格尔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只是艺术美。
②两者的美学定义的侧重点不同
鲍姆嘉通重感性。他不满意以往的理性主义哲学对感性认识的的贬低和轻视,注重感性认识,主要是审美意识和艺术问题的严肃的哲学沉思。因此,他提出了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由此可见美学虽是作为一种认识论提出的,同时也是研究艺术和美的科学。
黑格尔重理念。他在《美学》开始就宣布他“所讨论的并非一般的美,而是艺术的美”,并且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应该是“艺术哲学”。这样,他就把美学的范围界定下来,排除了“自然美”。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都是从一个中心思想生发出来的,这就是他对美的定义:“真,就它是真来说,也存在舂。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就是绝对精神,也就是最高的真实,黑格尔又把它称作“神”、“普遍的力量”、“意蕴”等。这就是艺术的内容。
(2)联系
鲍姆嘉通鼓励感性认识以及在目的论上,对后来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也明显受到他的影响,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所处时代的形式主义和感性主义在当时美学界以至在现在的资产阶级美学界都是占优势的。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就是要驳斥这种风靡一时的形式主义和感性主义,强调艺术与人生重大问题的密切联系和理性的内容对于艺术的重要性。同时他们都强调美学是对艺术的研究,都不排斥艺术中的感性和理性因素。
4. 简述别林斯基的思想转变问题。
【答案】(1)别林斯基思想发展的两个时期
①四十年代以前,是黑格尔的影响占上风的时期,这期著作以《文学的幻想》(1834),《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的中篇小说》(1835),《智慧的痛苦》(1840)和《艺术的概念》(1841)为代表;
②他的思想成熟期,现实主义思想占上风的时期,这期著作以《论普希金》十一篇(1843〜1845),《给果戈理的信》(1847)和《1847年俄国文学评论》(1848)为代表。
(2)普列汉诺夫关于别林斯基美学观点的“完全的转变”的看法
①普列汉诺夫承认别林斯基早期确实相信过纯艺术论,但并不主张诗只须顾形式而不顾内容; ②他在早期从黑格尔哲学所吸取的是它的“绝对理念”一方面,忽视了它的辩证发展的历史观方面,因此他过分轻视艺术的主观性而片面强调艺术的客观性,努力寻求艺术的客观规律作为文学批评的基础。
(3)普列汉诺夫总结出来的别林斯基关于艺术的客观规律
①诗用形象来思维,应显示而不应论证;
②诗以真理为对象,它的最高美在真实与单纯,不美化生活;
③艺术所显示的理念应该是具体的理念,应具有整一性;
④理念与形式应互相融合;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