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F164社会心理学综合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角色冲突
【答案】角色冲突是指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角色内的矛盾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前者为角色内冲突,指一个人担任某一角色,但无法同时满足多方面要求时引起的心理矛盾和行为冲突。表现为不同群体对某一角色有不同的角色要求而产生的心理困境;或者角色主体对规定的角色行为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但必须履行时,其角色行为上的冲突。后者为角色间冲突,指一人身兼数个角色时产生的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冲突。产生角色间冲突的原因包括:①个人因素。个人不具备扮演该角色的能力和条件;对来自他人的角色期待,自己有着矛盾的理解;持有妨碍特定角色扮演的态度和要求。②情境因素。角色期待不明确,成员之间不一致;角色范围缺乏明确性;共有同一角色的伙伴之间,对角色的期待、角色允许范围和禁止范围的认知不一致;角色缺乏连续性;同时占有两个以上的位置而发生矛盾;缺乏能激励角色扮演的报酬等。③社会文化因素。角色关系与社会文化的价值规范是否一致。
二、简答题
2. 试述归因训练的途径、方法和步骤。
【答案】归因训练(attribution training)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归因训练分为两条途径:
(1)错误归因训练(misattribution training)
①理论基础: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二因素论。
②基本过程:生理唤醒处于积极状态时能够増强愉快的情感,而处于消极状态时能够增强愤怒的情感。通过由不同生理唤醒状态下的认知解释,引起所期望的情绪归因,从而改变患者的消极情绪,达到治疗的目的。
③应用:主要用于焦虑、失眠、口吃、忍受疼痛、吸毒、抑郁等方面的治疗。
④评价: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尚未得到广泛的实验支持,在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再归因训练(reattributiontraining )
①再归因训练的具体方法
a. 团体发展法
理论基础:韦纳等人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
过程:小组成员讨论和分析行为的原因;心理学家或受过训练的教师引导正确的归因;填写归因量表;心理学家或教师进行统计分析;对小组成员做出反馈,指出归因偏差;鼓励比较符合实际的、积极的归因。
应用:可以定期在学校进行,要求学生能主动配合。心理学家必须在训练之前注意观察、了解和记录学生行
为的情况。比较有效的途径是让教师掌握归因训练的知识和技能,把归因训练结合到教学工作中去。团体发展法比较适合于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
b. 强化矫正法
理论基础:学习和强化的原理。
过程: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某种行为;要求学生在事先预备的归因因素列表中做出选择;每当学生做出积极的归因时就给予强化;对很少做积极归因的学生给予暗示和引导。
应用:强化矫正式的归因训练比较简便易行,特别适宜于儿童。这种方法的关键是掌握和灵活运用适当的诱导和奖励方法。归因训练的效果可以迁移到日常行为中去,但需要定期进行。它的作用没有团体发展法持久,可以个别进行,也可以多个学生同时进行。
c. 观察学习法
理论基础:班杜拉等的自我效能理论。
过程:让儿童观看归因训练的录像,片中表现儿童在完成某一行为时进行归因的情况;在观看录像后,让儿童重复类似的行为。
应用: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应该使片中儿童的特征(性别、年龄等)与受训儿童尽可能相似,所从事的行为也应尽可能与这些儿童的实际行为相一致,这样能够使观察学习的效果更好地迁移到日常行为中去。
②再归因训练的实施步骤
a. 选择对象:按照训练的目的,根据归因风格测量挑选出由于归因风格不当而导致行为不适应的人作为训
练对象。
b. 实施干预:按照规定的一套训练程序,在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采用说服、讨论、观察学习和强化矫正等方法。干预的时间和次数依训练对象的年龄而定。
c. 效果测量:比较实验组与控制组训练前后的行为改变,可以显示出训练的效果。
3. 社会角色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功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角色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和互动形成的,社会角色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功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一整套社会行为模式。如医生治病救人,教师教书育人。不同的个体就可以根据这套社会行为模式来进行社会活动。社会角色为个体活动提供了一个社会认可的行为模式,对个体行为起规范的作用。
(2)社会角色由不同的社会地位决定。每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组织中都有特定的地位,且这种地位是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和群体环境中形成的。个人的行为受其地位的左右,角色与地位和身份相符合。如家长的角色由为人父母的地位所决定;教师的角色由为人师表的地位所决定。
个体根据其社会角色,会有一个关于自己的合适的社会定位。
(3)社会角色应该符合社会期望。社会对某一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有明确的规范和行为期待。处于该地位的人必须按规定的或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行事。如父亲的角色,意味着有一家之主的地位,又应承担家庭经济生活的责任和养育子女的义务等。个体会根据自己的社会角色,承担应有的义务,享受应得的权利,规范自己的行为和生活。
(4)社会角色在一个社会群体中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可以作为一个社会规范来约束个体行为,对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4. 沟通技能的改变怎样才能与人际关系的改善联系到一起?
【答案】一个人与他人沟通、关系的状况,是人在生活中涉及品质的主要方面。生活的丰富,事业的成功,与别人稳定情感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都离不开沟通。沟通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沟通技能的改变能够改善人际关系。其中沟通技能包括沟通能力的提高和正确的使用身体语言。
(1)沟通能力的自我提高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使沟通状况得以改善的最有效的步骤和途径是:
首先,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每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独特的生活范围和交往对象来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这种自我评价一般可分为三步。第一步,开列一个自己沟通情境和沟通对象的清单;
第二步,评价自己沟通的状况; 第三步,评价自己的沟通方式。沟通状况直接决定了沟通的方式。
其次,提高沟通的准确性。准确是沟通成功的前提。首先需要提高自己准确表述事物的能力。在沟通的准确性方面,沟通者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即站在信息接受者的角度来提供信息,提供信息的目的是为了被理解。
再次,保持对别人的各种反馈信息足够的敏感,并及时调整自己的信息和符号选择,也是提高沟通准确性的不可或缺的途径。及时接收和准确理解反馈,是准确沟通的一个重要环节。
(2)正确使用身体语言
正确使用身体语言需要经过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自我检查自己的各种身体语言信号与整体的身体语言状况;第二个步骤是对自己的各种身体语言行为和整体模型进行自我体验,并进行自我检验以及必要的修正;第三个步骤是在实际沟通过程中自然地运用各种身体语言行为和整体模型,并检验其有效性,即考察别人理解与自我定义的一致性。
5. 分析从众的心理后果与态度变化之间的联系。
【答案】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从众的心理后果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并与态度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1)积极的心理后果与态度变化之间的联系
从众有利于个体达到心理平衡。在群体中,当个人意识到自己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往往会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难以适应外部的环境,而从众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消除这种不安的情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