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社会保障610社会保障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以工代贩

【答案】以工代贩是指扶贫对象通过参加必要的社会公益劳动而获得经济的一种特殊扶持方式,是我国扶贫方式由单纯救济转向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一种有益尝试。

以工代贩建设的重点是修建县乡公路、桥梁、人畜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小型水电站、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和农村邮电通讯,同时帮助灾区修复损毁工程等。政府主要以调拨的实物作为工资,发放给参加工程的贫困农户。这不仅能有效改善贫困地区基础建设,还可以使贫困地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得以利用,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 相对贫困

【答案】相对贫困是建立在将贫困者的生活水平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低生活水平对比上的,是指比社会成员平均生活水平低的生活状态。现代社会实行的最低生活保障,应该不仅包括绝对贫困的个人、家庭和群体,还包括生活水平没有达到根据社会一般生活水平或平均生活水平确定的最低生活标准的家庭和个人,即相对贫困的家庭和个人。所以,最低生活保障本身的再分配效应会日益增强,除了解救贫困之外,也将成为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

3. 公积金基金

【答案】公积金基金是按法律、法规规定,由雇主和雇员缴纳,并记人个人账户,产权归个人所有的基金。公积金往往只能用于特定用途。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就是公积金基金的一种。

4. 军人保险(military insurance)

【答案】军人保险是指通过国家立法,设立专项基金,在军人遇到死亡、伤残、疾病、年老等风险,永久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以及因军人职业连带风险影响军人家庭生活时,给予军人及其家属一定经济补偿的社会保障方式。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人保险具有分担风险、经济补偿、权益保障、促进稳定和公平分配的作用。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军人保险,把军人保险作为军人社会保障的重要项目给予高度重视。

5. 受益基准制与缴费基准制

【答案】受益基准制与缴费基准制的解释与比较如下:

(1)受益基准制与缴费基准制的解释

受益基准制(Defined benefit System)又称“待遇确定型”,是指受益人的社会保险津贴的获

得方式和数额取决于事先规定的受益标准,比如工龄、年龄以及实际生活需要等,而与实际的缴费额和缴费年限无关或关系不大。

缴费基准制(Defined contribution System)又称为“缴费确定型”计划,是指受益人社会保险津贴的获得取决于本人过去在社会保险体系中所缴纳资金的数量,而且是谁出资谁受益,受益与既往的资金贡献对等。这种方式意味着受益人的缴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固定的,而其受益程度则根据缴费所形成的基金(受缴费时间长短、费率水平高低、收缴率等因素影响)及其投资运营所形成的投资收益(受投资管理水平以及资本市场运行等因素的影响)加以确定。

(2)受益基准制与缴费基准制的比较

一般来说,无论是短期性津贴项目,如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还是长期性津贴项目,如养老保险、伤残保险等,受益基准制都具有适用性,而缴费基准制一般只适用于长期性津贴项目。从它们所承受的风险类别来看,在受益基准制条件下,投资风险、伤残风险等各种风险是由基金管理者或筹集者承担而不是由受益人来承担,但受益人却要承担雇主破产的经济风险或政府不认账的政治风险,相反,在缴费基准制条件下,投资风险、伤残风险和长寿风险完全由受益人承担而不是基金管理者或筹集者承担。

6. 互助组织

【答案】互助组织是指多种多样的群众自发、自愿建立起来互助合作的组织。组织成员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按规定缴费的方式聚集资金,以使参加者在遭遇各种风险处于危难时得到救助。互助组织产生于17世纪末,是产业工人为抵御劳动风险而创立的互助互济基金会组织,它聚集会员的力量,组织会员之间的扶危济困。这种以抵御劳动风险为目的的互助组织,从制度属性、管理形式、项目设置、责任承担等方面,为后来的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组织经验和基础。

7. 社会保险社会统筹

【答案】社会保险社会统筹是指社会统筹基金收入和支出的社会统筹。社会统筹基金收入指根据国家规定,由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的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以及通过其他方式取得的形成基金来源的收入,包括:单位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收入、则政补贴收入、利息收入、其他收入。社会统筹基金支出指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从社会统筹基金中支付给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休、退体、退职人员个人的养老金、丧葬抚恤补助,以及由于保险关系转移、上下级之间调剂资金等原因而发生的支出。包括:基础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离休金、退休金、退职金、补贴、丧葬抚恤补助等。

8. 特殊保障

【答案】特殊保障是国家根据自己的需要专门为某一类人群设立的标准或给付条件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特殊保障又称社会优抚,指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上的特殊公民—为保卫国家安全而作出贡献和牺牲的军属、烈属、残废军人及退伍军人等所给予的优待和抚恤。在实践

中,社会优抚由独立的专门机构来管理,以便使其所需物力、财力和退伍官兵安置工作落到实处。

二、简答题

9. 现代社会救助与历史上的救灾济贫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社会救助是现代国家中得到立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是指当公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保证其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不同于传统的济贫措施,发展到现代与传统的救灾济贫相比,它己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主要有:

(1)社会救助的对象为全体社会成员

现代社会救助由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依法定程序申请就可以获得,其范围扩及到全社会成员。而传统的救灾济贫往往仅对灾民等进行小范围的救助。

(2)资金来源有保证

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列入国家总预算支出,社会成员无须缴纳费用,符合条件者即可获得社会救助。而传统的救灾济贫只是临时性、非常规的的救济行为,资金来源没有保证。

(3)救助内容多样化

现代社会救助的内容与传统救灾济贫相比要丰富的多,包括生活救助、灾害救助、失业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以及扶贫开发等方面,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传统的救灾济贫往往仅限于灾害救助,其救助待遇标准也仅限于食物的供给。

(4)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查

享受社会救助的对象必须基于贫困的事实。享受社会救助前,需要由有关部门对贫困状况或收入作必要的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劳动力、赡养人口数等,调查的结果达到法定救助标准时才能获得救助。而传统的救灾济贫活动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10.社会保障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案】(1)影响社会保障阶段划分的标志

①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它是决定该时期社会保障实践活动的关键性因素。

②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它是决定该时期举办社会保障项目或内容的社会基础。

③政府介入的程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一个分水岭。

④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这是衡量社会保障发达状态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⑤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它是衡量社会保障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的客观标志。

(2)以政府介入程度划分社会保障的发展阶段

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作为依据,则社会保障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发展实践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大的阶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