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637社会保障学之社会保障概论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包括各个社会保障项目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等。换言之,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依法建立起来的保障国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系统,是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以及各种具有互助共济功能的社会化保障机制共同编织成的“社会安全网”
2. 简析社会保障的定义。
【答案】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四个要点: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政府
国家是对社会进行管理的最高权力机关,政府是具体执行国家权力的行政机构,唯有政府才能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全社会实行生活保障。
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是社会的基本目标,政府有运用社会保障寻求稳定和参与发展的内在动因。
(2)社会保障得以实施的依据和保证是相应的社会立法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以健全、完备的法律体系为支撑,使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制度化、规范化。
(3)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社会基金,用它来支付保障费用
(4)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社会保障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处于生活困难或面临生存危机的社会成员给予生活保障,社会保障应能使社会的每个成员达到维持生存所需的生活标准。
3. 仓储后备论
【答案】仓储后备论是中国社会保障思想的重要渊源,是一种主张建立谷物积蓄以备灾荒并济贫民的社会思想,也是依靠国家力量来储粮备荒、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利的一种社会保障思想。正是基于仓储后备思想,中国历代创设了不少仓储,如常平仓、义仓、惠民仓等,这些设施也确实为救济灾民贫民发挥过很好的作用。
4. 社会保障的挤出效应
【答案】社会保障的挤出效应是指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资产替代效应,所以会大幅度挤出私人储蓄,即社会保障对储蓄具有挤出效应,从而减少经济增长所需的资金积累。持这一观点的主要
代表人物是哈佛大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
5. 医疗保险统账结合
【答案】医疗保险统账结合是指确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明确划分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的支付范围、支付办法。个人账户主要支付小额和门诊医疗费用; 统筹基金主要支付大额和住院治疗费用,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统筹调剂使用,按医疗费的一定比例支付。
6. 奥肯“漏桶”
【答案】奥肯“漏桶”是指:奥肯认为通过高所得税和转移支付来缩小贫富差别,可能作用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从富人那儿收税100元,穷人能得到的会少于100,就如同从富人那里打一桶粥送给穷人,穷人得不到一桶粥,原因是这个“桶上”有一个“漏洞”,一部分粥漏掉了。福利损失的原因,一是高税收可能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损害了效率。一是转移支付可能鼓励了“懒惰”,也损失了效率。这些问题是高福利制度受指责的主要原因。
7. 凯恩斯主义
【答案】凯恩斯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理论思潮:盛行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30多年间,,是工业化国家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国家的重要理论支柱,《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作和“凯恩斯革命”的标志,也是凯恩斯的主要著作,在这本书中,凯恩斯摒弃以前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自动调节恢复资本主义经济均衡的市场机制这种传统概念,指出资本主义已经丧失了这一机制,因而需要国家调节和干预资本主义经济,否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便不可避免地要灭亡。凯恩斯的国家干预论和增加公共支出等政策主张,为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并通过这种制度来调节社会经济的发展,确实扫清了理论障碍,从而事实上推进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8. 住房救助
【答案】住房救助是指政府向低收入家庭和其他需要保障的特殊家庭提供住房租金补贴或以低廉租金配租住房的一种社会救助。其实质就是由政府承担住房市场费用与居民支付能力之间的差额,解决部分居民因住房支付能力不足而居无定所的问题。
二、简答题
9. 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基础和社会功能是什么?
【答案】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
(1)非营利组织存在的基础
非营利组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国家必须大力鼓励和引导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非营利组织存在的基础主要有:
①政府明晰责任,在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积极引导的同时,也要避免不必要的干预。
②完善的立法,非营利组织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政府任由其发展,政府必须推动立法对其进行必要的管理和规范。
③社会的经济形势和经济发展状况也是影响非营利组织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社会,非营利组织也就发展的比较好。
(2)比照企业和政府两类不同的社会组织可以从投入、产出、影响和作用等方面概括出非营利组织所体现出的主要社会功能。
①动员社会资源
相对于企业和政府而言,非营利组织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动员社会资源。它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各种慈善性、公益性的募款活动筹集善款和吸纳各种社会捐赠,从而动员社会的慈善捐赠资源; 另一方面,发动来自社会各个力面的志愿者参与到各种慈善公益活动或互助共益活动中,从而动员社会的志愿服务资源。
②提供公益服务
提供公益服务的功能体现了非营利组织公共性的本质,是其立足于社会、置身于公共空间并取得社会公信力的基石。非营利组织提供公益服务的功能主要有三:
a. 非营利组织将其动员的社会资源,按照组织的公益宗旨和理念并遵循对社会所作出的承诺,用于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性的社会服务;
b. 非营利组织应对各种社会问题,通过提供服务拓展公共空间,维护并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c. 非营利组织通过接受政府委托或参与政府采购,加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拓展公共服务的空间并提高其效率,同时形成与政府公共服务之间助力互补、合作互动、共同发展的关系。
③社会协调与治理
非营利组织在推动社会协调与社会治理方面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a. 作为公民自发的组织形式,非营利组织是表达民意、传达民情、实现民权、维护民生的最为直接的一种制度安排;
b. 非营利组织以志愿参与、利他互助、慈善公益等理念实现人际沟通,有助于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
c. 非营利组织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动员和社会参与,能帮助其成员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或更广泛的公益价值。非政府组织所关注的公益事业往往带有社会或人类普世的价值观意义。
④政策倡导与影响
非营利组织在立法和公共政策的倡导方面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 作为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主体,非营利组织积极参与相关立法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b. 作为特定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代言人,非营利组织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和政策主张,努力在立法和公共政策过程中谋求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公正;
c. 非营利组织通过媒体和社会舆论关注相关立法和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及其效果,倡导和影响政策结果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一些非营利组织还以公众参与的形式直接介入政策实施过程,成为政策的监督者甚至执行者,积极影响公共政策效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