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836行政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公共危机预警

【答案】公共危机的预警,指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主要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根据本国或本地区有关危机现象过去和现在的数据、情报和资料,运用逻辑推理和科学预测的方法技术,对某些危机现象出现的约束性条件、未来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等做出科学的估计与推断,并发出确切的警示信息,使政府和民众提前了解事件发展的状态,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策略,防止或消除不利后果的活动。

2. “突变式”改革、“渐进式”改革

【答案】突变式,,改革指在较短期内,对行政体制进行大幅度调整和变革,能迅速改革、改变旧体制,但阻力和风险较大。“渐进式”改革则指用较长时间对行政体制各方面进行逐步阶段性的调整和变革,较为稳妥,进程相对缓慢。

3. 自由裁量权

【答案】自由裁量权指行政部门及工作人员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范围内依自发目的和公正合理原则自行判断行为的条件、自行选择行为方式和自由作出相应决定的权力。它是行政部门及下作人员在法律明示授权或消极默许的范围内,基于行政管理目的自由衡量、自主选择而作出一定的具体行为的权力。自由裁量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小断扩大,以至于已成为当代行政管理中小可或缺的一种权力。自由裁量权可弥补立法的不足,使公共部门及工作人员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卓有成效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管理公共事务。

4. 政治中立

【答案】政治中立是指事务类公务员不参与党派斗一争活动,不参加党派竞选,不得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坚持政治中立有利于公务员以超脱党派斗争的公正态度处理公共事务,保证政府工作的正常秩序。

5. 管理审计

【答案】管理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一种新的审计类别,它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及评价并深入剖析的一种活动。它的目的是使被审计单位的资源配置更加富有效率。管理审计利用公开记录的信息,从反映企业管理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若干方一面将企业与同行其他企业或其他行业的著名企业进行比较,以判断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水平。管理审计通过对整个组织的管理绩效进行评价,为指导企业在未来改进管理系统的结构、工作程序和结果提供了

依据。管理审计的内容包括管理过程审计和管理部门审计。

6. 公共行政成本

【答案】公共行政成本指的是行政活动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空间、时间、权威、信誉等各种有形与无形资源的总称。具体包括:①有效成本。它在行政过程中能够转变为行政绩效,有量化成本和非量化成本两种形式,如工作人员的工资、办公物品的折旧消耗费用、调研和决策执行费用等,都是以货币计量的有效成本; 而政府部门在各项决策中必须承担的风险,是无法以货币计量的有效成本。②无效成本。如政府部门难以杜绝的铺张浪费,或因政府直接参与市场竞争而引发的寻租腐败等无益于提高政府绩效的支出就是一种无效成本。

二、简答题

7. 我国的行政立法体制。

【答案】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及其相应机构设置的系统或体系; 立法体制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立法的体系及其立法权限的划分; 行政立法体制则是指国家行政立法的体制及其立法权限的划分。它是整个国家立法体制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立法体制,通常是由该国的宪法及有关组织法规定的。因此,行政立法必须严格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进行,充分注意权限合法和程序符合规定,以维护法制的统一性。我国的行政立法体制是一个多层次的、分等有序的、严密统一的系统。根据宪法和组织法的有关规定,我国依法确认的行政立法系统包括:

(1)国务院立法(制定行政法规)

国务院是我国最高的行政立法机关。其行政立法权的内容主要是,根据法定职权和委任职权制定行政法规、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拟定的法律草案和其他议案、批准或撤销其所属部门或机构及地方政府制定的规章。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其形式为“条例”、“规定’夕、“办法”等。通常分为三类:

①国务院制定、发布的行政法规。这类法规在行政法规中所占比例最大,数量最多。

②国务院批准发布的行政法规。这类法规由国务院职能部门依法定职权或委任职权制定,经国务院批准或批转发布。

③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行政法规。国务院办公厅是国务院的综合性办公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务院进行活动。

(2)国务院各部委立法

国务院各部委立法是指国务院所属各职能部门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在其业务主管的职权范围内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活动。这类规范性文件称为中央行政规章,多采取“决定”、“命令”、“指示”等形式。

(3)地方行政机关立法(制定地方行政规章)

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有权制定地方行政规章的地方行政机关仅限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政府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地方行政规章是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的,因此不得与之相抵触。在形式上,地方行政规章有两类:

一类是以政府名义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另一类是政府转发其所属职能部门的规范性文件,经政府批转的地力行政规章旨在贯彻中央行政立法或者管理本地方的各类行政工作。

8. 简述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原则、方法及重要意义。

【答案】(1)编制管理的原则

①精简原则。一是精简机构,减少层次; 二是精简人员,实行合理定编定员。

②统一原则。一是统一领导,严格按国家的统一规定、统一制度、统一程序进行; 二是统一职能日标,明确划分各行政机构的职责权限,保证同类行政事务由同一个行政机构负责,防止机构重叠,政出多门; 三是机构设置要统一完整。

③编制立法原则。应对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审批手续及违反编制纪律的惩治办法等作出明确规定,使编制管理有法可依。

(2)编制管理的基本方法

①行政方法。指编制管理部门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力,按照组织系统对编制进行直接管理的方法,包括制定编制方案、核定编制总额、具体审批编制、进行编制监督等。

②经济方法。指按照物质利益原则,运用经济手段,对编制进行调控的方法,包括经费预算管理、编制与工资基金结合管理、编制包干、经济奖罚等。

③法律方法。指运用法律规范,对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等进行调控管理的方法。这是有效控制编制的一种方法。

(3)编制管理的重要意义

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就是按法律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对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进行的管理。其意义包括:

①编制管理是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组织体系的重要前提。‘定的机构和人员编制,是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基本条件。而建立精干合理的行政机构,配备精明的工作人员,使整个行政组织体系高效协调地运转,必须依靠科学的编制管理。这是在行政管理体系中居于较高层次的管理,有人称之为“母管理”。

②编制管理是防止官僚主义,密切政府与群众关系的重要手段。官僚主义的表现形式很多,产生官僚主义的原因也很复杂。但实践证明,机构臃肿、层次繁多,必然运转不灵、反应迟钝,影响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及时沟通,使之脱离群众或者瞎指挥; 人浮于事、职责不清,也必然造成互相推诿、拖拉扯皮、办事缓慢等官僚主义作风的产生。而科学的编制管理依靠法律手段,严格按照编制设置机构和人员,这就可以有效地改变上述状况,为改进机关作风,密切政府与群众的联系,防止和铲除官僚主义创造良好条件。

③编制管理有助于节省国家则政开支。行政机构的经费开支由国家则政拨款。机构和人员过多,势必增加国家财政支出,并相对减少用于经济建设和人民消费的资金。而科学的编制管理是节省行政经费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国把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与行政经费挂钩,超编者财政不拨款,银行不开支,这对节省经费,收到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