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811行政管理学之行政管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车辆管理

【答案】机关车辆包括机关单位用于工作或生活服务的非私人所有的机动车辆,机关车辆管理的内容可分为业务管理与用车制度管理。业务管理主要以车辆本身以及驾驶、维修与管理人员为对象,技术性强。用车制度管理是以车辆服务的接受者或享受者为对象的管理,与业务管理相比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它不仅关系到机关用车需要的保证,以及车辆使用的计划、经济与合理,而且与廉政建设的要求直接相关。各机关单位在制定用车制度时既要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又要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机关用车的规定。

2. 行政领导者职权

【答案】行政领导者的职权是指由法律规定与职位相当的行政权力。职权是行政领导者发挥支配性影响力的实质条件。同时,职权还意味着行政领导者必须承担的行为责任,否则就构成失职。因此,职权对行政领导者,既是他们的权利,又是他们的义务,职权是权利与义务的共同表现。

3. 接待工作管理

【答案】接待工作管理是指行政机关后勤管理部门对来机关办事的人员提供生活方面的接待服务,包括对内、外宾的接待服务,机关招待所的接待服务和会议接待服务等内容。

机关接待工作虽然以生活服务为主,但由于接待的主客双方所从事的活动之性质,以及机关本身的制度要求,使其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因此,机关接待工作的管理,必须以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以及上级领导机关有关接待工作的政策、规定、制度和纪律为要求,坚持热情有礼、周到方便、勤俭节约、内外有别、保守机密和保证安全等原则。

由于机关接待工作与机关工作作风、机关廉政建设直接相关,因此,在接待管理上,要坚决克服待人冷漠、盛气凌人的官僚作风,杜绝讲排场、摆阔气、挥霍浪费、奢侈铺张的不良风气,并按照礼仪改革的要求,简化礼仪,减少礼节性的迎来送往。

二、简答题

4. 简述当代中国的行政改革的进程。

【答案】(1)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进程

解放以来,为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先后进行了八次大的以机构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

①1954年的改革

将政务院改称为国务院,撤销4个综合性委员会; 设立分别协助总理处理政务的8个办公室;

对部委进行较大调整,设立24个主管部门。调整后的国务院一共设置64个工作机关。同时,各级地方政府比照中央政府对口设置厅、局,形成自上而下以中央为主、与计划经济一致的部门管理体制。

②1958——1959年的改革

1958年,中央开始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把一部分计划、基建项目审批、财政、税务、劳动管理、商业、金融和教育管理等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管辖,将中央直属的大部分即8100多个企业、事业单位下放给地方管理,同时对国务院行政部门进行了精简调整。

③1965年的改革

a. 在总体指导方针上中央重新强调集中管理,将1958年以来下放的单位陆续收回中央管理。中央政府恢复和增设了机构。

b.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国务院受到严重破坏,至1970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只剩下32个,行政管理工作几乎瘫痪。

c. 粉碎“四人帮”后,从1977年开始,国务院很快恢复了部门管理体制,至1981年,国务院设部委机构52个、直属机构43个、办公机构5个,机构总数高达100个工作部门,达到建国以来机构设置的最高峰。

④1982年的改革

a. 改革首先在农村全面展开,逐步转向城市。在城市,进行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以打破条块分割为目的,扩大中心城市经济管理权限的改革。行政体制也进行改革,改变农村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行政权与生产经营权分离。

b. 同时,政府机构进行改革和精简,较大幅度地撤并了经济管理部门,加强了综合、调节、监督、法制部门,进行后勤社会化的试点,并结合机构改革推行干部年轻化,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

⑤1988年的改革

提出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关键,要求按政企分开的原则,把直接管理企业的职能转移出去,把直接管钱、管物的职能放下去,把决策、咨询、调节、监督和信息等职能加强起来,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同时,对国务院机构进行了改革,强化综合部门、经济调节部门、监督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适当弱化专业管理部门。

⑥1993年的改革

这一阶段的行政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宗旨,改革重点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改革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政企分开。同时以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为重点,全面推进机关、事业、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并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⑦1998年的改革

a. 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b. 按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机构,实行精兵简政。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c. 按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划分部门间的职能分工,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

d. 按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律建设。

⑧2003年以来的改革

a. 本次改革目的在于解决行政管理体制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改革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

b.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新一轮的改革将在“大部制改革”,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法治政府方面全方位铺开。

c.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目前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5. 简述行政信息管理的内涵。

【答案】行政信息管理是集成性和综合性管理活动,是政府部门为实现行政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行政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换共享、开发利用和服务,对信息活动各要素(信息、组织机构、人员、设施、资金、技术等)进行规划、预算、组织、协调、指导、培训和控制,以实现行政信息的合理配置、有效地满足政府部门和社会信息需求的活动过程。该定义具体包括:

(1)管理覆盖行政信息开发和利用等环节和全过程。行政信息的有效利用是行政信息管理的目的; 行政信息开发是行政信息利用的手段和前提,行政信息利用为行政信息开发提供动力和方向。

(2)行政信息内容是行政信息管理的核心对象。行政信息管理的对象,包括信息内容及其有关的资源如人员、设备、资金和技术等。技术资源是基础,组织与人员资源是关键,行政信息的内容资源是核心和重点。

(3)行政信息管理是集成性和综合性的管理,是要协调和控制行政信息的活动,将行政信息活动中的各要素包括信息、设备、机构、技术、人员、资金等作为管理对象,并强调把它们作整体来看待,以保证行政信息的合理运行和充分利用。

6. 简述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的区别。

【答案】程序性决策又称重复性决策、定型化决策、常规决策,是指一种按预先规定的程序、处理方一法和标准来解决管理中经常重复出现的问题的决策方法; 非程序化决策又称一次性决策,是指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很少重复发生、结构不清、无先例可循,并且具有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决策。两种决策的区别如下:

(1)重复的频率不同。程序性决策是一种重复性决策,用来解决经常重复出现的问题; 非程序化决策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很少重复发生。

(2)解决的问题不同。程序性决策一般用来解决确定性的、有规律可循的问题; 非程序化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