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22农业经济学[专业学位]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农业剩余劳动力? 其主要类型有哪些?
【答案】(1)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
(2)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
①按照特殊性不同分类
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特殊性的不同可分为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
a. 绝对剩余是指超过农忙季节需要的农业劳动力;
b. 相对剩余是指只是在农闲季节呈闲置状态的农业劳动力。
研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时,首先将绝对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安排他们常年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 其次,相对剩余的农业劳动力要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他们的劳动潜能,安排一些临时性的非农生产活动。
②按照产生原因不同分类
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积累型剩余、积累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和季节性剩余。
a. 积累型剩余
积累型剩余是指由于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增长过快,超过非农产业吸收量,以及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资料过量结合,其超出部分逐渐积累的一种剩余劳动力类型。
产生这种剩余的原因有:农村劳动力自然增长量大于转移量,沉淀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逐渐增多; 农村劳动力迅速增加,农业资源不断减少,农业劳动力不断地被农业资源排挤出来,积累在农业部门。
b. 结构型剩余
结构型剩余是指由于宏观经济结构等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业劳动力剩余的一种类型。其原因有:产业结构倾斜所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城乡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业劳动力剩余; 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所造成的农业劳动力剩余。
c. 替代型剩余
农业劳动力替代型剩余主要原因有:农业机械增加,新技术应用替代了部分农业劳动力,替代下来的农业劳动力如不能及时转移出去; 工业部门用工业合成方法生产农产品的代用品,工业劳动力替代了农业劳动力,被替代下来的农业劳动力不能及时转出农业。
d. 季节性剩余
农业劳动力季节性剩余是指由农业有农忙和农闲强烈的季节性差异而形成的剩余劳动力。
2. 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答案】(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①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土地、水利、气候、生物等。
自然因素条件优越,就可以同样的劳动时间生产更多的农产品,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高。 ②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关系、经济形势、生产规模、劳动组织、劳动报酬、劳动态度、劳动者素质以及农民收入水平等。
通过经济条件的改善,可以极大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掘人的潜力,提高积累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最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③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主要指科学技术状况、劳动的物质技术装备以及现代管理手段等。技术因素实际上就是指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程度。
④社会条件
社会条件包括人口的增长速度、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速度以及非农部门对农业的影响力等。
(2)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①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确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和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不断完善和落实各项农业保护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②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
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存在人多地少、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使用机器设备,必须在地区和作业项目上有所选择,力求物化在机器设备中的劳动量低于它所能替代的活劳动量中的必要劳动部分,并使被替代的劳动力也能得到合理安排。
③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
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开展农业基本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各种自然条件,可以通过人的劳动进一步改善自然力,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
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
中国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整体素质不高,必须加强农民的智力开发,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操作技能和技术熟练程度,增加他们运用科技成果的意识和能力。
⑤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实行农业家庭承包经营虽然有利于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但由于家庭经营规模狭小,不可避免地同时存在着某些生产要素的不足和闲置,通过公司加农户、合作社加农户等形式,会提高农业的社会化服务程度,使不足的生产要素得到补充,闲置的生产要素得到开发利用,从而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农业劳动生产率。
3. 你认为农业家庭经营演变的国际经验是什么?
【答案】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
(1)大量的旧式小农被消灭,剩下一些也不起主导作用;
(2)农民并没有被农业工人所取代,农业中占大多数的依然是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的家庭农场,而这些家庭农场无论是在生产技术水平,还是在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主要发达国家的集体农场较少,家庭农场数量由多到少,规模由小到大,是主要的组织形式。社会主义国家在取消集体农场,采用家庭经营的组织方式后生产率提高。
几乎所有的文献都清楚地显示,家庭农场的效率高于而且优越于按其他劳动组合模式建立的农业生产组织。日前,集体农场在世界耕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在所有工业化国家几乎不存在,那些在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存在的集体农场的建立常常是非自愿的,而且其生存也往往取决于政府的各种补贴。研究表明集体农场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下。
4. 农业资金的内涵与特性是什么?
【答案】(1)农业资金的含义
广义的农业资金是指国家、农户或社会其他部门投入农业领域的各种货币资金、实物资本和无形资产,以及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总和。
狭义的农业资金是指社会各投资主体投入农业的各种货币资金。
(2)农业资金的运动特点
①农业中资金的周转期长,周转速度慢
由于农业生产受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的限制,农业中资金的周转速度要比工业中资金的周转速度慢得多。
②农业中资金的运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由于农业生产一般都有很强的季节性,因而农业中资金的运动也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农业资金在投放和回收的时间上很不平衡,而且投放与回收时间不一致。
③农业中资金利用的效益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农业生产不仅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还受自然条件变化和年成丰歉的很大影响,农业资金利用的效益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
④农业资金在循环周转过程中不完全通过流通过程
农产品既是农业生产过程的最终产品,又是重新加入再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并且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双重用途。这部分农产品可能留作农户自身消费,而不经过流通转化为货币。
⑤农业资金的低收益性和效益的外部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农业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农业的比较效益逐渐下降。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对农业的投资不仅会产生经济效益,还会产生社会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可以通过市场和价格机制转变为投资者所有,而社会和生态效益却具有外部性,对此市场和价格机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