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819文化遗产保护综合理论之文物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汴梁城
【答案】汴梁城是唐朝时的一个地方首府名为卞州,后发展为北宋的都城,位于大运河中枢的今河南省开封市。全城共有郭城、皇城和宫城三圈城墙,三城南、北中门在一条直线上,乃全城的中轴线。宫城南中门丹凤建有五个门洞,门楼两侧有朵楼。皇城北部有禁苑良岳。城内建有“御街”,乃宫廷广场,其两侧有御廊和一些衙暑,两旁可任人行走和游玩。郭城和皇城的街道均作长巷式,两侧的住宅、作坊和店铺都临街开门。管理者把若干街巷组为一厢,每厢又分若干坊,城内有8厢121坊,城外有9厢14坊,进行管理。
2. 铜鼓
【答案】铜鼓是一种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铜鼓全部铜铸,一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五十公分,高约三十公分(个别的较大),中空,无底,两侧有铜环耳,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纹。铜鼓主要可以分为万家坝型铜鼓、石寨山型铜鼓、冷水冲型铜鼓、遵义型铜鼓、麻江型铜鼓、北流型铜鼓、灵山型铜鼓和西蒙型铜鼓。
3. 《鹿石》
【答案】鹿石是指经过人工雕刻加工而成的一种碑状石刻,因雕刻有鹿的图案而得名。一般面东而立,反映了对太阳的崇拜。它分布极其广泛,从内蒙古呼伦贝尔横跨蒙古高原、俄罗斯图瓦和南西伯利亚、我国新疆的阿勒泰地区,经过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黑海,直到欧洲的德国和保加利亚等地,几乎遍及整个欧亚草原。它主要有三种类型:①具图案化鹿形象的:②具写实性静态动物形象的:③上部仅刻圆圈及点线纹、下部有兵器图案的。
4. 炳灵寺石窟
【答案】炳灵寺石窟是中国十六国时期至明代佛教石窟寺,唐称灵岩寺,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40公里刘家峡水库的大寺沟西岸。窟群有上寺、下寺和上、下二寺之间的洞沟三部分组成。据有关文献和现存实物分析,它于十六国时期的西秦开凿,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各代都有续凿或修缮,其中以唐代开窟造像最多,明代以后,逐渐萧条和湮没。炳灵寺石窟中的各代造像,绝大部分为石雕,少数为泥塑和石胎泥塑,每个窟完内,除造像外,均绘壁画。现存195个窟完,其中以下寺的窟完数量为最多,编号183个,现存共776尊大小造像,其中82尊泥塑和石胎泥塑,残留约900余平方米的壁画。
5. 中山王墓
【答案】中山王墓是战国时期的中山国王陵,年代约为公元前4世纪末,位于河北省平山县城北的灵山下。中山国晚期都城灵寿的故址发现于1974~1978,并发掘两座王陵。墓为带两出墓道的中字形墓,石砌掉室,墓壁抹草泥并用白粉涂饰。墓的上部都有夯筑的高大封土,其上再建“享堂”。两墓附近还有陪葬墓和车马坑,主要撑室两侧的藏器坑发现有随葬品,出土有铜礼器、陶礼器、帐构、漆器等。根据陵墓布局和椁室内出土的中山王兆域图铜板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王陵的形制和规模,以及了解中山国的历史和文化有重要意义。
6. 陶寺墓地
【答案】陶寺墓地是指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属于中原龙山文化的墓地。陶寺居民的部落公共墓地在居住地的东南,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它的使用时间,大致同居住地相始终,发现墓葬1000余座,都是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除很少的二次葬、屈肢葬和个别俯身葬外,一般是成人的仰身直肢单人葬,头向东南,排列整齐。不同的氏族葬区在墓葬规模和坑位密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别。这些墓葬可分为3类:大型墓、中型墓和小型墓。该墓地“金字塔式”的比例关系,出土的彩绘蟠龙图形的陶盘,彩绘木器(如案匣、鼓等),玉石礼器,猪骨以及墓地的使用年代和地望均是探索夏文化及中国文明起源的重点研究对象。
7. 汝窑
【答案】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位于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以烧制青瓷著称。北宋末期徽宗指定其烧造御用器。该窑烧造时间短促,传世品稀少,弥足珍贵。汝瓷胎骨坚硬细腻,色如香灰,胎中含有微量的铜元素,迎光照之,微见红色。其釉色润泽如玉,有天青、天蓝、粉青、豆绿、月白等等,其中以天青和粉青最为名贵。釉面多有鱼子纹开片。其很少烧制大器皿,一般是体型较小的瓶、碗、洗、盆、尊等,制作精美。其装饰方法有模印、刻花、划花、剔花等,花卉图案丰富多彩,富有生活气息。产品通体施釉,裹足支烧、支钉细小如芝麻点。此外,文献记载官汝窑瓷器以玛瑙入釉,现已得到证实。
8. 西周青铜器纹饰
【答案】西周青铜器纹饰是西周早期因袭商人遗风,以动物和怪兽为主题的兽面纹为主,三层满花,对称而繁缛的一种纹饰。西周中晚期确立了周人的风格:主流上带状的、变体的图案花纹代替了原来通体满花的、写实怪兽; 植物枝叶纹的流行和个体形态的“交龙纹”的出现促使疏朗的二层花纹代替了繁缛三层花纹。这体现了周礼“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思想,具有轻松融洽的特点。
9. 李柏文书
【答案】李柏文书是前凉西域长史李伯于晋咸和三年(328)致焉曹王龙熙等几个国王的纸本墨迹书信稿,是前凉惟一有史书可证的重要人物的文书遗迹,是前凉简牍资料中最为集中、内涵
最为丰富的文书资料。于1909年日本僧人橘瑞超在楼兰发现,现存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此书共有三件:一件残纸、一件9行和一件12行。残纸和9行件属十初稿,长23厘米,宽27厘米; 12行件为二稿,长23厘米,宽39厘米。文书的书法有笔画带有隶书的笔意,但已显露出东晋流行的行书风貌。文书是研究中国与西域关系史以及中西交通的重要资料,对研究行书发展历史也有很高的价值。
10.熹平石经
【答案】熹平石经,又称“汉石经”、“一字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本儒家经书。熹平四年(175)汉灵帝命蔡邕等参校诸本文字经书后,用隶书写《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七经,请名手刊刻。光和六年(183)完成,立于洛阳太学所在的鸿都门外,共46块碑,供时人校订文字。刻成后7年,董卓烧毁洛阳宫庙,太学荒废,石经受到严重摧残。太宋代以来在太学遗址河南堰师朱家讫塔村一带常有残石出土,近代人马衡汇为《汉石经集存》,得8000字。石经以一家本为主而各有校记,对纠正俗儒的穿凿附会和臆造别字,维护文字的统一起到积极作用。
二、简答题
11.污斑清除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答案】纸质上的污斑在清除时应特别注意:
(1)在纸质文物清洗之前,必须作字迹、颜料的点滴实验,如有掉色、溶解现象,则应在清洗前先作固色处理,常用醋酸纤维素内酮溶液或用可溶性聚酞胺树脂加固字迹。
(2)采用化学药品处理后,必须再用清水清洗,防止留下斑痕或增加纸质酸度。
(3)对于纸质文物采取大面积湿洗法容易造成变形、损伤,一般多采用局部处理和干洗法,即用柔软的东西蘸上所用的清洗剂,轻轻擦洗被沾污的部分,然后用吸墨纸或滤纸吸去脏液,再用温水清洗后,反复用吸水纸吸除水分、压干、熨平。
(4)污染来自多方面,污染物成分也比较复杂,有的呈碱性,有的带酸性,有的含有各种无机物或有机物等固体杂质。处理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做到“对症下药”,确保污染清除的效果和纸张的安全。
12.纸质文物的“染璜”是什么,对纸质文物保护有何意义。
【答案】(1)染璜的含义
染璜即染黄,是指用药将纸染成黄色的过程。大约公元前300年,刘熙编写古代诗书《释文》中将染璜定义为“染纸”。公元前300年~公元前200年时纸张己广泛用于抄写书籍,这时染璜已很普遍。
(2)染璜对纸质文物保护意义
因染璜药液是一种有香味及驱虫毒性的药液,用以浸染纸张会使纸张具有驱虫防蠢虫的作用,又使纸张表面光滑。此法一直延续到宋代,在书籍长期保存中作用明显。敦煌现存的写本所用纸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