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819文化遗产保护综合理论之文物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汝窑
【答案】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位于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以烧制青瓷著称。北宋末期徽宗指定其烧造御用器。该窑烧造时间短促,传世品稀少,弥足珍贵。汝瓷胎骨坚硬细腻,色如香灰,胎中含有微量的铜元素,迎光照之,微见红色。其釉色润泽如玉,有天青、天蓝、粉青、豆绿、月白等等,其中以天青和粉青最为名贵。釉面多有鱼子纹开片。其很少烧制大器皿,一般是体型较小的瓶、碗、洗、盆、尊等,制作精美。其装饰方法有模印、刻花、划花、剔花等,花卉图案丰富多彩,富有生活气息。产品通体施釉,裹足支烧、支钉细小如芝麻点。此外,文献记载官汝窑瓷器以玛瑙入釉,现已得到证实。
2. 阙
【答案】阙是古代常设于城池、宫殿、陵墓、祠庙和宅第等建筑群入口处的一种标志性建筑物。因而又有阙门一称。网始于西周,盛行于西汉,唐宋衰落。它一般以石筑成,也有以土坯或砖筑的,亦有木构阙楼。阙的类型可分为独立的双阙和门楼式阙2种。独立的双阙间不设门,上覆屋顶; 门楼式的阙是门阙合一,在双阙之间联以单层或多层檐屋,形成门楼。有的阙上还布满雕刻。
3. 炳灵寺石窟
【答案】炳灵寺石窟是中国十六国时期至明代佛教石窟寺,唐称灵岩寺,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40公里刘家峡水库的大寺沟西岸。窟群有上寺、下寺和上、下二寺之间的洞沟三部分组成。据有关文献和现存实物分析,它于十六国时期的西秦开凿,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各代都有续凿或修缮,其中以唐代开窟造像最多,明代以后,逐渐萧条和湮没。炳灵寺石窟中的各代造像,绝大部分为石雕,少数为泥塑和石胎泥塑,每个窟完内,除造像外,均绘壁画。现存195个窟完,其中以下寺的窟完数量为最多,编号183个,现存共776尊大小造像,其中82尊泥塑和石胎泥塑,残留约900余平方米的壁画。
4. “有字甲骨”
【答案】有字甲骨是指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是一种特殊的文字载体。刻在甲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早期中国最古老成熟的一种文字。1898年世人首闻甲骨文,1899年甲骨文广为流传,1903年出现我国第一部甲骨文
著录书《铁云藏龟》,次年出现考释甲骨文字的《契文举例》,1928年董作宾主持考古挖掘,而后经过十五次发掘,发现大量甲骨遗存。
5. 百炼钢
【答案】百炼钢是三国魏晋时所用的炼钢方法。此法采用反复加热折叠锻打的方式,以排除钢中夹杂物,减少残留夹杂物的尺寸,使得钢的组织致密,成分均匀,从而使各部位均保持合理含碳量的质量极高的钢。它鼎盛于魏晋时期,但唐宋之后,因灌钢工艺的发展等原因便有所减少。中国古代许多宝刀、宝剑都是用这种方法制成的。三国时期曹操有“百炼利器”五把; 孙权有三把宝刀,其中有一把就命名为“百炼”; 刘备令蒲元造宝刀五千把,上刻有“七十二炼”。
6. 东汉帝陵
【答案】东汉帝陵是指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的东汉帝王陵墓(汉献帝的位于今河南焦作市)。它地处万安山北麓,南依万安山,北临伊洛河,占地200余平方千米,核心区域面积近50平方千米。主要有明帝显节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和桓帝宣陵。其中中、东部墓家数量相对较少,存在着一些独立的属帝陵级别的大型墓家,西部墓家数量众多,封土规模略小,可能是后妃陪葬墓,即文献记载的西陵和北陵。自明帝开始,陵园不筑围墙,仅设“行马”,并在神道两侧建置成对石雕以显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不建庙,但在封丘前建有石殿。后代的献(享)殿和陵恩殿皆源于此。
7. 三角缘神兽镜
【答案】三角缘神兽镜是日本古坟时代前期古坟出土的一种铜镜。其缘部隆起甚高,断面呈三角形,镜背花纹是东王父(又称东王公)、西王母等神像和龙虎等兽形,三角缘神兽镜即以此而得名。分“舶载的”和“仿制的”两类。迄今已发现300余枚。全属大型镜,一般直径在20厘米以上。镜的纹样都属浮雕式,神像和兽形的数目各有不同,排列方式可分“求心式”和“同向式”两种,而以前者居多。从形制、花纹和铭文等看,三角缘神兽镜具有中国镜的基本特征,所以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由中国输入的“舶载镜”,制作年代约在汉末、魏晋之际。
8. 苏州片
【答案】苏州片是明清时期苏州地区的仿画,是书画赝品中的佼佼者。明清时代的作仿画为业最著名,规模最大的是在明万历到清代中期(1753~1820年前后)的苏州。据记载,这一时期的苏州山塘街专诸巷和桃花坞一带聚集着一批民间作画高手,专以制作仿画为业,他们所造的画后来被统称为苏州片。
9. 镇墓兽
【答案】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有兽面、人面、鹿角,是为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从考古发现的情况考察,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步消失。镇墓兽的制作,早则为木、骨质、陶质极少,以后
主要为陶质和唐三彩,金属和石制品极为少见。
10.中山王墓
【答案】中山王墓是战国时期的中山国王陵,年代约为公元前4世纪末,位于河北省平山县城北的灵山下。中山国晚期都城灵寿的故址发现于1974~1978,并发掘两座王陵。墓为带两出墓道的中字形墓,石砌掉室,墓壁抹草泥并用白粉涂饰。墓的上部都有夯筑的高大封土,其上再建“享堂”。两墓附近还有陪葬墓和车马坑,主要撑室两侧的藏器坑发现有随葬品,出土有铜礼器、陶礼器、帐构、漆器等。根据陵墓布局和椁室内出土的中山王兆域图铜板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王陵的形制和规模,以及了解中山国的历史和文化有重要意义。
二、简答题
11.简述“周原”遗址。
【答案】(1)概况
周原遗址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和扶风县的北部,东西约3公里,南北约5公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它是周族的发祥地和灭商以前的都城所在地。据《诗经》、《史记·周本记》等文献记载,周人在古公宜父时即迁于此地,营造宫室,作为都邑。文王迁都丰京后,这里仍是周人重要的政治中心,直至西周末年,由于犬戎的入侵而废弃。周原遗址内周代遗存的分布非常密集,自西汉以来,这一带就不断有西周青铜器出土,相传著名的《大丰簋》、《盂鼎》、《毛公鼎》等重要青铜器均于清代末年出土于岐山。
(2)建筑遗址
①遗址分布
岐山县凤雏村四周为西周早期宫庙建筑基址分布区,在凤雏村西南己发掘出周代早期大型宫殿(宗庙)建筑基址。在其东约2公里的扶风县召陈村附近也发现了范围很大的建筑基址群遗迹,多数建筑属西周中晚期。
②建筑布局
歧山县凤雏村的西周早、中期宫室基址,从平面上看,整个基址是以殿堂为中心,围绕着殿堂,合理地安排了庭、房、门、廊、阶、屏等单体建筑。
a. 殿堂开间大,进深也深,可以看出此建筑物比其他各房要高大一些,应该是统治者处理朝政、举行婚丧、祭祀等典礼的场所,也就是后代文献中所说的“朝”、“堂”。
b. 殿堂之后的建筑,比较隐蔽,大概是贵族及其殡妃们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后代文献中所说的“寝”。
c. 殿堂前两侧的10间房是为厢房,也称“个”,当各有专用。整个建筑群的布局,合乎周代“前朝后寝”或“前堂后室”的设计。
③意义与影响
从结构来说,凤雏的宫室建筑显然是从二里头和殷墟的宫殿直接发展而来的,同时这种把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