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云南大学人文学院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考古通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二里头文化的特点与性质。

【答案】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命名,年代约在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郑州附近和伊、洛、颖、汝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带,其代表中国青铜时代文化。

(1)特征

二里头文化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一组富有特色的器物群上。

①器具:这组器物中作食器和容器的有三足盘、深腹盆、平底盆、豆、澄滤器、小口高领罐和大口缸等。作炊器的是鼎、折沿深腹罐、侈口圆腹罐等。侈口圆腹罐口沿部的花边形装饰和深腹盆、甑、侈口罐口沿下附近的一对鸡冠形鎏,是这组陶器中很有特色的风格。作酒器则有盎、觚、爵等。

②特点:以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晋南地区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与豫西地区的同类遗存相比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如鼎、折沿深腹罐、深腹盆、甑、澄滤器。在这里见不到河南龙山文化中常见的郑、鬲、带耳罐、杯、碗及双腹盆等器物,也与郑州商代文化中以鬲、罪、覷、卷沿圜底盘、大口尊、簋、小口高领瓮为主的起舞组合有明显的区别。侈口罐、小口高领罐等的形制与豫西地区所见的一致。但是,晋南地区不见三足盆,鼎少而鬲多,底部有三足的蛋形瓮在豫西地区的同类型遗址内不见。他们之间的差异反映了两个地区间文化面貌上的地方性特点,所以分别命名为“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

(2)性质

二里头文化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当时的社会分工精细,不仅手工业与农业已经分离,而且在手工业内部,铸铜、制陶、琢玉、制骨以至木工建筑等都已出现专业分工。第三期遗存中发现的宫殿遗址,证明奴隶主与奴隶、贵族与平民的阶级分野十分明显,社会处于严重的对立状态。当时的社会应属于早期奴隶制形态,并出现了最初的城乡分野。各地发现的不同形制的墓葬,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等级差别。

2. 中国著名的佛教造像石窟。

【答案】佛教石窟寺渊源于印度,中国开凿石窟约始于3世纪,盛于5~8世纪,最晚的可到16世纪。依洞窟形制和主要造像的差异,可将中国石窟寺的分布分为新疆地区、中原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三大地区。其著名者下面分述之:

(1)新疆地区

新疆地区的佛教造像石窟分布在自喀什向东的塔里木盆地北沿路线上,集中的地点有三区。 ①古龟兹地区:以克孜尔石窟最著名,大约开凿于3世纪,盛于4~5世纪,最晚的大约属于8世纪。

②古焉耆区:开凿时间在5世纪以后。

③古高昌区:著名者有柏孜克里克石窟,是9世纪以后回鹘高昌时期的遗迹。

(2)中原北方地区

中原北方区又可可细分为四区。

①河西区:著名者有敦煌莫高窟,开凿于5世纪,陆续兴建到14世纪,另有安西榆林窟、酒泉文殊山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等,多为5~6世纪遗物。

②甘宁黄河以东区:著名者有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庆阳南北石窟寺等,炳灵寺石窟有420年题记,为中国现存窟龛有明确记年的最早的一处。

③陕西区:陕西区是中原北方地区晚期石窟较集中的一处。

④晋豫及其以东地区:以5~6世纪北魏皇室开凿的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为主流,沿续此主流的有6世纪开凿的邯郸响堂山石窟和6~7世纪的太原天龙山石窟。

(3)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石窟数量不多,布局分散,著名者有开凿于5~6世纪的南京栖霞山石窟。新昌剡溪大佛、四川广元佛殿窟、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及杭州西湖沿岸的窟龛等。

3. 什么是考古学文化?

【答案】“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因分布地域的不同,在其文化面貌上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需要文化类型来区分,亦即属于同一文化的不同类型。例如“龙山文化”分布于黄河下游地区,它又分为分布于鲁东山地和滨河平原的“两城类型”、鲁中丘陵和鲁西平原以东地区的“城子崖类型”、鲁西平原与豫东级苏北的黄淮地区的“青堳堆类型”。有些考古文化被发现的初期,人们对于同一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的先后关系还不了解的,常用不同的文化类型来区分。例如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等,是对同一文化的不同分期。

4. 安阳殷墟布局及主要考古发现。

【答案】(1)安阳殷墟布局

商代都城在盘庚之前屡次迁徙,但自盘庚起,历八代十二王,整个商代晚期皆都于殷。殷墟遗址发现于20世纪初,是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面积约24平方公里,洹水横贯其中。殷墟内主要遗存包括宫殿宗庙区、手工业作坊、墓葬区和一般居民区等。殷墟的总体布局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放形制的古代都城。

(2)主要考古发现

①宫殿宗庙区

宫殿宗庙区发现以小屯村东北地为中心的大量夯土建筑基址,殷墟的宫殿和宗庙建筑多有夯土台基,台基上设柱础。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无法准确复原,但可确认当时尚未使用砖瓦,墙体应为泥土夯打而成,屋面则以草覆盖,其造型在甲骨文中可以得到启示。甲骨文中与建筑有关的皆从“介”,或许就是当时地面建筑的形象写照。

②王陵区

部分基址附近发现与祭祀有关的现象,王陵区位于洹河北岸的侯家庄和武官村之间,已发掘大墓13座,内有大量狗人、人牲和随葬品。在武官村大墓之南有排列整齐的密集的人祭坑,共发掘1400多个,应为商王室祭祀祖先的场所。

④手工业区:手工业作坊区位于小屯宫殿宗庙区附近。在小屯村北发现了玉石器作坊遗址。在小屯村南的苗圃北地发现铸铜遗址,从出土陶范看,以铸造礼器为主。另在薛家庄、孝民屯两地也发现铸铜遗址。制骨作坊遗址在北辛庄南发现,出土大量骨料、半成品和成品。

⑤甲骨

甲骨是殷墟的重要遗物之一,对殷墟甲骨的发掘比较重要的有如下几次:1936年在小屯村北发现甲骨约1.7万片,绝大部分是字甲;1973年在小屯南地出土甲骨5000多片,绝大多数为字甲;1991年在花园庄东地又甲骨1583片,以大版卜甲为主。

⑥其他遗物

除上述重要遗迹现象外,殷墟的考古工作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遗物。

a. 陶器。出土遗物以陶器数最多,其他有铜器、玉器、石、骨、角、蚌、象牙器等。除一般陶器之外,殷墟发现了少量的白陶、硬陶和原始瓷器,说明商代的制陶技术有了新的进展。

b. 青铜器。青铜器发现有礼器、武器、工具和车马器等,数量相当多,器型繁复,制作精美,重要铭文的发现对于商代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代表器如司母戊大方鼎。

c. 其他器具。殷墟还发现大量的玉礼器、武器、工具及骨角质武器、工具、日用品等,这对于研究商代社会生活、复原商代后期的历史原貌起到重要作用。

殷墟大量的遗迹、遗物向我们展示了商代晚期社会发展的高度水平,有助于人们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5. 试述汉代以“黄肠题凑”为特点的埋葬方式所表现的等级观念。

【答案】(1)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中的“黄肠”是指黄心的柏木,“题”是指题头,即木材接近根部的一端,“凑”是指向内聚合。黄肠题凑就是用黄心柏木在棺椁外垒叠起来,全部题头向内。到了东汉,黄肠石逐渐取代黄肠木,黄肠题凑逐渐绝迹。

(2)黄肠题凑代表的等级观念

黄肠题凑是中国春秋时期至汉朝时的墓葬型制,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汉代丧葬制度,属于“天子之制”,使用者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