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之文物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王国维

【答案】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学者,在哲学、文学、史学、美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他字静安,号观堂,1877年生于浙江海宁,1927年于北京跳湖自尽。他是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在历史研究方面,将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结合,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他对甲骨文也有深入的研究,观堂是“甲骨四堂”之一。梁启超先生称其为“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世界所有之学人”。

2. 阙

【答案】阙是古代常设于城池、宫殿、陵墓、祠庙和宅第等建筑群入口处的一种标志性建筑物。因而又有阙门一称。网始于西周,盛行于西汉,唐宋衰落。它一般以石筑成,也有以土坯或砖筑的,亦有木构阙楼。阙的类型可分为独立的双阙和门楼式阙2种。独立的双阙间不设门,上覆屋顶; 门楼式的阙是门阙合一,在双阙之间联以单层或多层檐屋,形成门楼。有的阙上还布满雕刻。

3. 唐昭陵

【答案】唐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九嵕山主峰。自贞观十年(636年)始建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完成,历13年。五代时被盗。墓北有祭坛和司马门址、著名的昭陵六骏原置司马门东西两庞。墓正南有朱雀门和献殿,并有皇族、文武大臣陪葬墓167座。

4. 天龙山石窟

【答案】天龙山石窟是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石窟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天龙山。从现存造像和《开皇石室铭》碑记考察,石窟创建于东魏末年,其后北齐、隋、唐相继开凿。洞窟开凿于东、西两峰山腰间,共有编号洞窟21个,以唐窟最多。东魏第2, 3窟为一组双窟,方形平面,覆斗顶,三壁三完式。北齐第1, 10, 16窟均有仿木式前廊,主室方形,三壁三完式。隋开皇四年的第8窟为中心柱窟,有仿木式前廊,中心柱四面开完。其余洞窟均为唐代所凿。石窑内采用圆雕法雕出佛像,华丽美观,世称“天龙山样式”。

5. 悬泉汉简

【答案】悬泉汉简是1990~1991年出土于甘肃省敦煌市的汉代简牍。因出土简牍释文有“悬

泉置”而得名。悬泉汉简出土大约2.1万余枚,形制有简、牍、觚、封检、削衣等。所见最早纪年为西汉武帝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最晚为东汉和帝永和十三年(公元101年)。其中,以宣帝、元帝、成帝简最多。简文内容有诏书、律令、科品、檄记、簿籍、爱书等,特别是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的“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悬泉汉简为研究汉代历律、农技、和医药提供了重要资料。

6. 半坡遗址

【答案】半坡遗址是指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4800年一前4300年,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沪河东岸的半坡村。石兴邦于1954~1957年主持发掘。出土有石、骨、角、陶制工具。陶器以粗制和细泥的红色、红褐色陶为主。半坡类型的聚落呈不规则圆形,房屋和大部分窖穴、家畜圈栏以及小孩瓮葬群集中分布在聚落中心。墓葬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少数为二次葬、屈肢葬和俯身葬。该遗址的发掘,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的首次大规模的揭露,为复原中国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7. 良渚文化家墩

【答案】良渚文化家墩是指年代约在公元前3300~前2200年,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以钱塘江为界,西北至江苏省常州市一带的文化遗址,因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县良渚遗址而得名。其大多数分布在平原中的高墩山丘上,主要是为了建设大型墓葬或祭祀坑,且多出土刻画着人神结合形象的璧和琮等玉石器。众多精美的玉石器、玉石器的上的图像、人工堆积的冢墩,以及其他文化遗存所反映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探讨良渚文化的社会结构,以及这种社会结构的特殊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极大的丰富了文明起源的理论。

8. 利簋

【答案】利簋,又称“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是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现存临憧县博物馆。它为圆形两耳方座,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和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腹内底有铭文4行32字,记载武土伐商之事,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准,而且证实了古文献对武土伐商史事的记载。

9. 侯马晋城

【答案】侯马晋城是1952年发掘的中国春秋时期晋国晚期都城新田遗址,年代在公元前585年~前416年,位于山西省侯马市区西北部。该城由6座城址组成,白店、台神、牛村、平望4座城连成一片,呈王古城在其东部,马庄古城在东北方向,在牛村古城及平望古城内均发现有夯土台基,可能是宫殿区。牛村古城南郊发现有铸铜、制陶、制石器等手工作坊遗址。其中侯马铸铜遗址为研究晋国铸铜工艺提供了重要资料。在侩河以南的上马村还发现了大片东周墓群。侯马盟书出土于呈王古城南的春秋晚期盟誓遗址,这是研究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和盟誓制度

的珍贵史料。

10.《女史箴图》

【答案】《女史箴图》是我国东晋时期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之一。“女史”是女官名,后来成为对知识妇女的尊称; “箴”是规劝、劝诫的意思。这幅画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笔法如春蚕吐丝,形神兼备。该图采用了游丝描手法,画面中线条循环婉转,整幅画都特别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联绵,使得画面典雅、宁静又不失明丽、活泼。

二、简答题

11.文物保护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文物保护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在总结几十年来文物保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一些文物保护修复的规则。这些规则经过分析、总结、提高,上升到保护理论的高度,并逐渐成为文物保护工作中共同遵守的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文物保护学是一门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要求很高,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做好文物保护,必须加强文物保护方面理论知识学习,打好理论基础,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认真实践,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操作技能,确保保护修复工作质量。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保护实践中接受检验,只有在实践检验中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操作技能。

(2)保存或恢复文物原状的原则

保持文物原貌,即保存或恢复文物的原状,整旧如旧,是文物保护修复的一条基本原则。文物有最初制作出来的原始状态,又有千百年历尽沧桑,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发生变化后的状态,即刚发掘出土时的状态。文物保护中要求保存或恢复文物原状,不可能是文物最初的始态。

(3)清除病害保护文物安全的原则

在文物保护程序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清除文物病害。要清除病害,防止病害对文物的破坏,首先要调查文物的病害,分析引起文物病害的有害因素,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损蚀破坏文物的祸根。

(4)保护文物价值的原则

文物保护的目的就是以科学理论指导的技术和方法,防止文物的损坏及消除已损文物的病害使文物健康保存。在保护修复中应坚持保存文物原来制作材料、制作工艺、原有的结构和形貌的原则,以保护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体现这些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标记和历史文化信息,严防任何有损文物价值的“保护性”损害行为和事件的发生。

(5)文物保护修复中应用现代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遵守的原则

虽然文物保护中保存文物原来的制作材料、工艺,是保护文物价值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但随着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也应该在一定限度内利用现代新材料、新技术、新下艺为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服务,使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除此以外还应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