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硕士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传播学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1. 选择性理解 【答案】选择性理解是指受众总要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同受众固有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选择性理解是选择性定律的重心所在,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处理主要体现在选择性理解上。信息中包含的意义不是由传播者硬塞到受众手中的,而是由受众根据主观意愿自己从中发现的。即在对信息如何理解上主动权掌握在受众手中,而不是掌握在传播者手中。 2. “电子乌托邦” 【答案】“电子乌托邦”(teletopia )思想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之上,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卞和平等的理想国。 这种观点是片面,对任何一种传播媒介社会影响的性质都不能简单地做出结论。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一种理想社会的到来,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条件,而且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其中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以及人的自身素质的提高等。 3. 《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 【答案】1948年9, 10月间,中共中央在其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办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10月2日,刘少奇作了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刘少奇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f 明确的努力方向。主要内容如下:①新闻事业在联系党和群众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②强调新闻工作者应该对党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即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精神。③刘少奇提出了一个合格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以下四个主要条件:a. 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b. 要独立地做艰苦的工作; c. 要有马克思列宁卞义的理论修养; d. 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4. “控制研究” 【答案】大众传播是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会信息系统,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会把它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因此大众传播也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种研究称为“控制研究”(controlstudies )a “控制研究”包括两个方面: ①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 ②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二、论述题

5. 试论新闻媒介在现代民主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新闻媒介已成为重要的中介机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一种政治制度建立起来以后,政治权力必须取得它的社会合法性才能够稳固,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从古到今,任何一个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除依靠暴力镇压一切反抗,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制裁一切有害于他们的统治的行为外,还必须把自己的思想推广到全社会去,被其他阶级的人所接受。大众媒介维护政治权力合法性的主要手段是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2)参与政治决策

在现代社会,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人们亲身参与的机会和可能性越来越少,而更多的信赖大众媒介。无论是直接决策者还是问接决策者,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大众媒介的影响,尤其是非专业的公民及团体。因此,通过提供媒介对客观世界的报道,影响人们对客观环境的判断。

大众媒介不仅可以影响人们获知的信息量,还可以决定人们对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传播学研究证明,大众媒介具有“议题设置”的功能,人们根据信息在媒介中所占据的位置来判断它的重要性。这改变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从而影响了人们对时事的判断,进而改变了政治决策。大众媒介还能够通过舆论来影响政治决策。因为大众媒介对舆论有引导作用,所以公民个人或团体都可以利用媒介鼓吹自己的政治主张,阐明自身的利益,并努力使政治决策符合自己的意图。

(3)塑造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指关于政治体系或体系之内人们的态度、信仰和感知,也包括关于政治目标的知识和信息。大众传媒在塑造政治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断阐述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合理性,澄清一个国家的政治目标,鼓励大众参政议政,唤起大众意识和政治热情。

(4)进行舆论监督

在大众媒介产生的初期,媒介常常是以公开舆论代表的身份出现的。媒介的监督之所以对政府有强大的压力,并不是媒介本身的力量,而是凭借公众的影响。同时,大众媒介也具有相当大的能动性。它不仅能反映舆论,还能影响、引导甚至制造舆论。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大众媒介力量的日益强大,这一中介机构的地位越来越显赫了。在某些时候,媒介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

6. 如何理解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答案】(1)“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的含义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生活的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只能通过大众传播认知和把握环境并采取环境适应性行为,但是,正因为这种反应是实际的行为,所以它的结果并不作用于刺激引发了行为的拟态环境,而是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这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信息环境”的特点。

这样,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即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2)“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在现实中的表现

这种现象在现实中也很容易发现,如很多“拟态事件”包括语言、观念、价值、生活或行为方式等,最初并不见得有代表性或普遍性,但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演化为社会流行现象,变成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

(3)“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的意义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说明,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力量,并通过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来制约人的行为,这是大众传播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的主要机制。

三、简答题

7. 简述预估受众、实测受众、实际受众的含义。

【答案】媒介受众有三重分身:预估受众、实测受众、实际受众。

(1)预估受众

预估受众或称预期受众,是指传播者凭经验与直觉及粗疏的评估而预期的受众。它在传播者的意识或潜意识里“作为假想读者的肖像”出现,影响或参与了信息的编码和播报。辨识预估受众或根据经验,或采用个别访谈和召开座谈会的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由十预估受众、受传者的认知基模和主观感情等影响,因此,其与实际受众的差距最大。有传播者承认:“通常不是现实读者的口味,而是在作者想象中形成的读者意念限定着文字作品的形式和主题思想。”可见,同现实受众相比,预期受众最先参与了信息作品的预构、即构与创造,提前在想象和虚设的国度里完成了同传播者的对话、争辩与交流,并同原始素材一起融入了信息作品的复杂构成之中。

(2)实测受众

实测受众,是指研究者靠自身或委托专业调查机构遵照科学的调查研究程序测量出来的受众。一般而言,实测受众小于或等于实际受众。辨识实测受众成本较高,但由于科学方法的采用,实测受众与实际受众的差距大为缩小。如果将受众抽样调查变为普查,并尽可能降低受众在调查中提供虚假信息的可能(譬如采用更便捷地监测被调查者收视情况的设备),实测受众会逼近实际受众。总体来看,实测受众的信息对媒体经营者和研究者而言,尽管非最优选择,但其成果却最能满足其调研的需求。

(3)实际受众

实际受众,或称现实受众,是指现实环境中真正消费媒介产品或服务的受众。现实受众很少直接介入信息作品的预构、即构和初期编码。当媒介产品通过传播渠道呈献给受众后,实际受众会参与对作品的传播与扩散,参与同传播者的后续对话和沟通,参与了对符号意义的挖掘和创造。完整测量与调查实际受众可能性为零。因此,在研究中只能利用科学的调查方法,通过实测受众来代表实际受众的情况,从而对传播者的传播行为进行指导。

8. 新闻传播者应主要承担哪几类责任?

【答案】新闻传播者的责任,可以理解为是他们分内应做的事情或应当完成的任务,也可以理解为是他们应该承担的义务,或应争取达到的标准,或因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情而应承担的职责。新闻传播者的责任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1)契约性责任

这是新闻传播者对自己服务的新闻媒介以及在内部组织中所应承担的类似于合同性质的一系列责任。最重要的方面是要有集体荣誉感,要意识到自己是新闻队伍中一员,并要努力为这一队伍争光。新闻传播者的责任主要有:采集信息、鉴别信息、选择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和搜集反馈。六个环节,环环相扣,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了新闻传播者的契约性责任。

(2)社会性责任

新闻传播者不仅要对新闻媒介的崇高威望和自己的崇高称号负责,而且要对信息公开传播后在社会上所产生的结果负责。

①新闻传播媒介具有无害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因而首先应“切忌损伤”,即不应对公众或社会产生危害。它的任务不仅要报道、传播、争论或劝服他人,而且要忠诚与负责地为公众利益尽力,即站在受众的立场,为受众着想,为受众说话,为受众谋利,为受众作全面、客观、公正的报道,不浮夸,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