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612社会学基础知识之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布迪厄
【答案】布迪厄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社会本质不是想当然的,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纠正认识错误,发现生活的隐秘。场域和习性是布迪厄理论中的最基本概念,他将场域看做由客观限定的位置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形构,场域中存在着资本,多个相互联系的场域构成了社会空间,随着社会的分化,场域呈相对自主化,不同的场域有着不同的自主性的度。习性是通过客观结构和人的历史的结合而创造的形式化了的一组意向,它在潜意识的层面上发挥作用,习性是个体在实践中形成的,又作用于人的实践过程。对于场域和习性二者的关系,布迪厄认为,一方面场域构造了习性,另一方面习性又赋予场域以主观的意义和价值,由此消解主客观二元对立问题。他在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宏观社会结构,并对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做了重新阐释。
2. 社会分工
【答案】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是对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社会团结的最大影响因素。
造成社会分工的原因主要是在同一空间内人口的增长,使得人口密度增加,人们精神和活动方面的互动频率加大,这就必然导致生存竞争的激化。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往往出现犯罪、以强凌弱、战争等极端的冲突形式,这些冲突形式直接破坏着维系社会团结的基本道德规范,破坏着社会团结的基础,使社会面临解体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职业专门化是减弱人们之间的生存竞争、冲突,同时又能防止社会解体的一种合理选择。职业专门化不仅不会破坏人们之间的联系,而且还能在从事各专门职业的人们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由于社会分工提高了各个专业的工作效率,使得同一空间内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所以,凡是具有高密度人口而又从生存竞争中保存下来的社会都具有较发达的社会职业分工。
社会分工至少产生了两方面的社会后果:首先,为个人意识和个性的发展造成了空隙,削弱了集体意识;其次,造成了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这两方面的后果为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化提供了条件。
3. 价值合理性行动
【答案】价值合理性行动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分析社会行动类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主观相信行动具有无条件的、排他性价值,而不顾后果如何、条件怎样都要完成的行动。与目标合理性行动相反,对价值合理性行动或者说价值合理的行动来说,行动本身是否符合绝对价值,
恰恰是当下所要全力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至于行动可能会引出什么后果,则在所不计(即具有明显的不计后果的非功利性特征)。
4. 第二次现代性
【答案】第二次现代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①大多数的发展都是第一次现代性被极端化以后产生的副作用的结果,它们并不是来自某种政治进程或某场自觉的革命,也不是人们对此作了决定,而是由于动力引发了这些结果。
②得到单独处理的这些发展在相互作用中引发了一种新的境况,对此我们毫无准备。这些变化的起源植根于迄今的现代化动力的框架中,但它同时超越了这些框架,造成了基础的变化,造成了一种范式的变化,促使我们在社会科学的领域内阐发出新的概念,同时发展出新的社会与政治机制,以便为这种挑战寻找合适的答案。
二、简答题
5. 试对韦伯社会学方法论思想的内容和特点作一分析。
【答案】韦伯关于社会学方法论的思想是他全部理论中颇具特色的一部分。
(1)韦伯社会学方法论思想的内容分析
关于“理解”的方法、关于“理想类型”的观点以及关于社会行动的分类,都代表了他为建立社会学独特的认识方法所作的努力,并包含不少有启发性的思想。
(2)韦伯社会学方法论思想的特点分析
韦伯在此处也有明显的理论缺陷。
①他的“理解”方法在实际运用时碰到困难。韦伯认为,“理解”应是建立在行动者对其行动意义或动机具有明确认识的前提上,这也是行动作为人的行动所具有的特点,然而,连韦伯自己也意识到,在现实中,人们的行动往往并不是都被明确地赋予了某种意义的,行动者对其行动常常处于“半意识的”或完全“无意识的”状态。不解决这一矛盾,理解方法就面临困境。
②关于“理想类型”的思想,也有着同样的困难。现实情况和理想类型不像韦伯所说的那么简单,尽管理想类型充当着社会学上的“判例法”的重要职能,但在如何获得对实际情况的具体认识方面,还需借助其他具体有效的分析方法。
6. 简述布希亚关于“拟象社会”的观点。
【答案】(1)拟象
①从初民社会到现代社会
布希亚看到一个符号交换的社会过渡到缺乏真诚、以拟象作为特色的现代社会。拟象是虚假的,世界将逐渐由拟象控制。那些具有符号交换特色的真正文化世界是令人着迷的、是很神奇的。充斥拟象的现代社会没有这种神奇和令人着迷的能力。与充满真诚的初民社会相比较,拟象的世界是完全不具有吸引力的,是可耻的。
②拟象
当世界通过拟象变成了纯粹的表征的时候,意味着在这个世界里,不再有本质与现象、真实与表象之分,表象本身就是真实,并且是一种比真实还要真的“超真实”,这种超真实就是“拟象”。
③拟象与再现
拟象与再现相对立。再现来自于符号与实在的同一性原则;拟象来自于对作为价值的符号的彻底否定,来自于对每一种指称加以颠覆和宣判死刑的那种符号。在再现中,“符号”总是指涉某物、掩饰着某物;而在拟象中,“符号”无物掩饰。
④拟象的世界
拟象的世界是一个由模型不断地自身复制的世界,是一个意义内爆的世界。在那里,在电视和传媒的“符号”之下,在消费和娱乐所主导的行为模式的“符号”之下,一切都变得既是分离的又是毫无差别的。
(2)拟象秩序
①布希亚把迪斯尼乐园视作是拟象秩序的一个“完美模型”,是拟象社会的缩影;
②在迪斯尼乐园的每个角落,美国的客观性图像被绘制出来,所有的价值都被这缩影和漫画故事所提升。迪斯尼乐园里的美国模型甚至比社会世界中的真实美国还要真实,以至于仿佛是美国愈来愈像迪斯尼乐园了。
(3)内爆
①内爆的含义:指事物的边界的消退和各式各样事物崩溃在一起,这是与“区别”相反的“去区别化”;
②内爆的世界:布希亚的后现代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剧烈内爆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社会阶级、社会性别、政治差异、那些曾经自治的社会及文化领域都分崩离析,消除了原先定义的边界和差异。在仿真的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性和所有社会的东西都内爆在一起。这样一来,经济就基本是由文化、政治和其他一些领域构成。艺术这一原先曾经是一个潜在着差异和对立的领域,现在也被融入了政治和经济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理论曾一度重视的社会事物原先的边界和结构发生了飞速的分解。
(4)超真实
布希亚的消费社会学后现代世界也是一个超真实的世界。在其中,娱乐、信息和通信技术所提供的经历比乏味的日常生活景象更紧张,也更诱人。超真实的领域,人们所处的情况是个体面对着压倒一切的形象、编码和模型的浪潮,它们其中任何一个都有可能塑造一个个体的思想或行为。
(5)对社会理论的贡献
布希亚对于模拟和超现实的分析构成了他对社会理论的最重要的贡献。“模拟”这一范畴为激进的社会批判的提供了一个重要工具,而“超现实”这一概念是对媒介、控制论和信息社会进行社会分析的一个极其有用的工具。以前,人们相信媒介可以再现、反映和表征现实,而现在,媒介正在构成超现实,一个新的媒介现实,其中现实已经从属于消融现实的表征。媒介中符号和信息的激增通过抵消和分解所有的内容消除了意义,这是一个引向意义的瓦解以及媒介与现实之间差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