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612社会学基础知识之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冲刺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场域
【答案】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制度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决定这些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各种位置实际和潜在的处境;这些位置彼此之间的客观关系。
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场域:
①可以将场域设想为一个运作空间,场域的效果得以在其间发挥,并且由于这种效果的存在,任何与该空间有关的对象经历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参照场域中的关系来理解,而不能仅凭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来解释。
②场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场域中各种位置的占据者利用种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争。
③场域包含一种投入。当一个人进入某个场域时,就同时进入了与场域相连的一套他本人很可能认识不到的前提预设。因此,一个场域是由身体和信念两部分组成的。
2. 社会资本(科尔曼)
【答案】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所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义务与期望;②信息网络;③社会规范;④权威关系;⑤社会组织。
3. 过程理性
【答案】过程理性是由西蒙提出来的。西蒙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过程理性”概念,他指出,行为是过程理性的,是指它是适当的深思熟虑的结果。其过程的理性取决于成生他的过程。当心理学家使用“理性”一词时,通常他们头脑中想到的是过程理性。西蒙在论述过程理性时,不仅仅注意选择中的计算和推理形式,而是要在选择的过程中揭示意识活动形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4. 结构化理论
【答案】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里将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成果融合起来,构建了一些具有一定解释力的概念,并在对社会学理论内部的各派理论进行大清理的基础上,形成
了他的结构化理论。结构是指社会行动所涉及的规则和资源,结构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和人类行动的中介,并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
二、简答题
5. 简要评述吉登斯对现代性后果的分析。
【答案】(1)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指社会生活或组织形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此后不同程度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他认为当代社会不过是现代性高度发展的产物,认为我们正进入一个高度现代性的时期,即反思性现代性。他将反思性看作晚期现代性的一个内在特征,并且试图用反思性现代性来化解现代与后现代之争。
(2)现代性的后果
现代性带来“去传统化”、“自然的终结”和“自我认同”的改变。
①时空分离和脱域的制度化反思促使传统全面而快速地从现代生活中撤离,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毁灭传统”, 不断被修正的科学知识成为反思的中介,习俗和日常实践受到严重的改变,它们远离地方性情景,由不在场的抽离系统主导行动。传统的撤离和全球化的发生是反思性现代性阶段的双重过程, 社会关系抽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导致一个地球村的出现,而跨越全球化的知识传统也必然导致行动日益从其他地方性传统的限制下脱离出
来。
②反思性现代性也带来了“自然的终结”,人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由先前的自然环境转变为某种反思性地制造出来的“人造环境”,人与自然的主导关系转变为人与社会的主导关系。人类遇到的最大风险不再来自于自然,而来自于由高度现代性所带来的各种风险:经济秩序的崩溃、生态的灾难性破坏、极权的增长和核战争的爆发等。
现代性的制度化反思不仅出现在社会的结构层面,而且延伸到自我的核心部位,带来自我认同的某些变化,在现代性的情景下,自我认同的形成越来越为行动主体的一种积极建构过程,他们依据大量来自抽象系统的知识以规划理想中的自我及其发展。自我反思也成为现代性制度化反思的一部分,个人的决策和行为模式受到专家知识的指导和干涉。
6. 简要论述韦伯和舒茨对“行动”概念的不同看法。
【答案】(1)韦伯对“行动”的看法:
①社会行动(包括不为和容忍)可能是以其他人过去的、当前的或未来所期待的举止为取向。“其他人”可能是单个个人和熟人,或者人数不定的很多人和完全不认识的人。社会行动本质上是以他人的举止为取向的个人的行动。社会行动具有针对他人的主观意义,只有具有主观意义的社会行动才是可理解的,才属于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②韦伯把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
a. 目的合理性行动(也称工具合理性或目的-工具合理性),即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
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b. 价值合理性行动,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的行动;
c. 情感行动,即由现时的情绪或情感状况决定的行动;
d. 传统行动,是由约定俗成的习惯决定的行动。
(2)舒茨对“行动”的看法:
舒茨的学术是从对韦伯诠释社会学关于“社会行动”的概念开始的。
①舒茨认为,透过理想型的架构与检证才能层层解释人类行为的主观意向意义,并进而理解特定社会现象的意义。
②舒茨同意韦伯所认为的社会科学的基本功能是i 全释的,并且接受韦伯方法学上的个体主义,以及认为社会现象需透过理想型方能适当地了解。但是舒茨认为,韦伯诠释社会学的概念中对“意义”这个概念的论述是模糊不清的:
a. 表现在韦伯虽然将意义区分为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但却未曾认识到二者的根本区别。 b. 他认为,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涉及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主观意义是“我”(即行动者)如何确立意义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时间的问题,而客观意义则指的是“我”(即行动者)与他人如何确立“主体间性”的意义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符号和沟通问题。
7. 简述韦伯有关“价值中立”的思想。
【答案】(1)1904年,韦伯发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的“客观性”》一文;1914年,在“社会政策学会”的一次内部会议上,韦伯就新历史学派在经济领域推行伦理价值判断的观点发表《“价值中立”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意义》一文。上述两篇文章都围绕着一个基本问题,即在什么意义上说与社会和文化现象相关的那些学科中也存在一般的“客观有效真理”。即在涉及主观意义现象的专业学科中(如社会学),客观研究如何在逻辑上是可能的。为解决这个问题,韦伯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法,即“价值中立”和“理想类型”。
(2)对价值中立的理解可以通过它的对立面即价值判断得到更好的把握。
①价值判断是从伦理、文化和哲学观点中推演出来的实际价值判断即实践判断;
②科学中价值中立或价值自由就是在研究过程中要摆脱价值判断,或者不作价值判断、暂停价值判断;
③价值判断是科学领域之外的问题,不能依靠科学来解决。
韦伯的价值中立是一种学术研究的规范原则,而不是学术本身的一种构成原则。价值中立不是要求学者没有或不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是要求他们应弄清在什么地方要诉诸于分析的理解,在什么地方要诉诸于情感,告诫他们不要把关于事实的科学分析与关于事实的评论相混淆。
(3)价值中立是研究过程所要求的,研究过程中如果有价值判断,那么科学就没有客观性可言。但是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确立离不开价值的指导,如果没有研究者的价值观,那么课题的选择就失去了原则,关于具体的实在也失去了有意义的知识。